以前听过虹鳟冒充三文鱼,现在还有罗非鱼冒充鲷鱼了???
用虹鳟冒充三文鱼、用尼罗罗非鱼冒充鲷鱼,这种令消费者真假难辨的市场现状其实非常普遍。
说到虹鳟“真假三文鱼”之争,不得不提到2018年。
早在2018年之前,拿虹鳟鱼冒充三文鱼的历史已有多年,只不过没有摆到台面上来讲,所以并不为大家所熟知。
2018年,一条【中国市场上三分之一的三文鱼都被青藏高原承包了】的新闻被各大媒体转发。
注意,新闻里说的三文鱼实际上指的是虹鳟鱼,青海省龙羊峡三文鱼养殖场其实是虹鳟鱼养殖场。真的是万万没想到啊,本意是想借媒体宣传国产三文鱼的养殖规模,没想到一下点爆了自觉被欺骗的消费者的担忧:
原来我吃的三文鱼一直是虹鳟鱼!生吃淡水鱼难道不会出问题吗?
嘴里的所谓“进口三文鱼刺身”顿时间不香了。更离谱的是,同年8月,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文鱼分会协同十几家单位联合发布了一个《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将备受争议的虹鳟正式归为“三文鱼”一类。
“三文鱼是鲑科鱼类的统称,包括大西洋鲑、虹鳟、银鲑、王鲑、红鲑、秋鲑、粉鲑。”
“既然消费者不认可虹鳟是三文鱼,那我就出台一个标准把虹鳟强行列入三文鱼的行列,看你们还能说什么?”
同样离谱的操作,还有把冷冻罗非鱼片统一叫做鲷鱼片、把海南产的罗非鱼改名为海南鲷。
没想到有一天,物种的划分还能脱离科学范畴,掺和上商业利益。但是说实话,这种所谓的行业标准也只是自说自话,并没有什么实际参考意义,只会让本就混乱的市场雪上加霜,反向激怒消费者罢了。
三文鱼(Salmon),并不是单指某一种鱼,而是一类鱼的商品名。三文鱼广义上是指在海水中生活,每年定期会洄游到淡水中产卵,遇见瀑布激流之类的会奋力跃出水面的一类鱼(拉丁语salmo有奋力跃起的意思)。
在国内,一般指的是人工养殖的大西洋鲑,挪威、智力、冰岛、丹麦、澳大利亚等是常见的三文鱼出口国。
虹鳟(Rainbow Trout)是鲑科大马哈鱼属(太平洋鲑属)的一种鱼类,大部分生活在低温的淡水环境中,虽然同属于鲑属,但跟大西洋鲑(真三文鱼)只能算得上是远亲。
三文鱼和虹鳟鱼的肉色、肉质、纹理都很相近,尤其是养殖的三倍体虹鳟,做成刺身后消费者从外观上很难分辨两者的差异。于是商家就用虹鳟来代替三文鱼,更有甚者把虹鳟炒作成“淡水三文鱼”,蹭蹭热度的同时还能蹭蹭那高昂的价格。
虹鳟鱼肉和三文鱼很难区分
事实上,“淡水三文鱼”就是一个纯纯的伪命题。既然是三文鱼,那么理应要存在跨盐度洄游产卵习性,既然有跨盐度洄游产卵习性,那显然不可能是淡水鱼。
消费者花着三文鱼的价格,吃着虹鳟鱼的肉,除了被剥夺了知情权以外,更严重的是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不管是海鱼还是淡水鱼,生吃这种形式都存在寄生虫的风险,只不过海鱼由于海洋的高盐环境、渗透压等,跟淡水鱼相比相对安全,但也有可能携带寄生虫(如异尖线虫)。
但是,进口三文鱼通常来自正规的人工养殖场,其严格的养殖坏境、寄生虫控制手段、进出口的检验检疫把关、冷链运输中执行严格的冷冻标准,一整套流程走下来,生吃感染寄生虫的风险被降到很低。
而淡水鱼则说不准了。
首先,淡水鱼本就比海鱼更容易出现寄生虫的问题,通常不适合生吃。华支睾吸虫(肝吸虫)是我国淡水鱼中常见的一种致病寄生虫,吃进肚里虫体便会寄生在胆囊、囊管内,可能引发胆管炎、胆囊炎等,甚至加大胆管癌的发病风险。除了华支睾吸虫,常见的淡水鱼寄生虫还有肺吸虫、阔节裂头绦虫等。
不止白酒,芥末、酱油、醋佐料这些都不能杀死寄生虫
其次,退一步讲,就算是商家自我宣称淡水鱼经过了严格的寄生虫控制过程,达到了生食的标准,又有多少可以信呢?毕竟他们是把虹鳟当作三文鱼,指鹿为马的商家啊。
即使没有寄生虫,鱼类会不会在处理加工、运输等过程中受到污染,会不会携带其他致病菌。对于这种商家,消费者有合理理由怀疑其淡水鱼的安全性。
总之,生食对海鲜的品种、养殖环境、寄生虫控制的要求非常高,选择正规、靠谱、有资质、值得信赖的商家消费,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不要忽视健康风险。
至于虹鳟等淡水鱼,肉质鲜美,口感肥嫩,着实美味,但还是做熟了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