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创企时代:冬天的一把火,还是C轮淘汰
每日经济新闻 张虹蕾 撰文
Tryul 责编
2018年,资本寒冬是创业者和资本方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们见证共享单车、无人货架等业态从资本宠儿变成弃儿。不过,也要看到,这一年商业航天和资本的对接却是寒冬中的一股暖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长期跟踪发现,2018年,商业航天公司共披露了十几笔融资,除了备受关注的商业航天火箭领域,卫星等产业也成为新的赛道。而投资方的面孔也愈发多元化,甚至出现了能源类企业的身影。
资本加持下的中国商业航天领域,能出现下一个SpaceX吗,为何2018年商业航天成为资本青睐的热土,又面临怎样的风险和机遇?这显然都是尚待市场验证的问题。
火箭卫星“上天”,引各路资本加持
2019年刚开年,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星际荣耀就公布了一笔融资消息,其于2018年9月完成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鼎晖投资领投,经纬中国、电科星河跟投,华兴资本和天风证券担任本轮财务顾问。星际荣耀还称目前已经累计获得各类投资逾7亿元。
上述消息仅是商业航天资本圈的一个案例。2018年,蓝箭航天在4月和9月分别完成2亿元B轮和3亿元B+轮融资。零壹空间在1月和8月获得2亿元A+轮融资和近3亿元B轮融资。截至目前,这两家公司的融资总额都在8亿元左右。
2018年,商业航天公司披露融资消息不断,第一梯队的商业航空创业公司估值已超30亿元。除了经纬中国、险峰长青、顺为资本、华创资本、深创投、君联资本等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身影不断涌现,风电企业金风科技也投入这一领域“尝鲜”。
上述公司均在商业火箭方面布局,而在商业卫星领域,资本的嗅觉也十分灵敏。2018年,银河航天完成A轮三次融资,投资方包括顺为资本、晨兴资本、IDG资本、高榕资本、源码资本和君联资本。
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公布的资本动作让外界对这一领域逐渐熟知,但实际上资本布局悄然先行。
“商业航天的热度并不是从2018年才开始,2014年底国务院就发文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第一批商业航天领域‘尝鲜者’陆续出现。”作为零壹空间投资方之一,通江资本董事总经理张嘉诚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经过几年发展,商业航天领域头部企业在2018年已经开始进入火箭试发射、卫星上天等实质性阶段,商业价值逐步显现,吸引更多资本入局。
而多家商业航天公司的态度则是,商业航天的投资热度,源于政策和业务方面的“双引擎”。
“无论是政策还是市场需求,均可表明商业航天是真正有价值行业。”蓝箭航天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从国家战略角度(保频占轨)看,太空轨道资源竞争日益激烈,民营航天和民营资本的进入将增强中国在太空资源中的话语权。
在政策方面,国家提出了“鼓励、有序”的指导方针,在政府采购等方面为商业航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国家航天发射场还开启了民营商业火箭发射的先河。零壹空间副总裁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业务方面,2018年,几大商业航天公司用产品证明了实力。
百余企业竞逐,但仍处“投赛道”阶段
投资人和企业的感叹很有道理,梳理多方资料和信息不难发现,不论是国家队还是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近几年均在频频布局。
2016年初,航天科工在国内率先成立首家商业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把快舟运载火箭与发射系统提升到商业级水平;同年10月,航天科技集团成立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开启火箭“商业化时代”。
另一方面,民营商业航天的快速崛起也为航天后续发展提供新动能。从2014年相关政策出台,到各家企业抢占赛道,商业航天早已不是停留在纸上阶段。2018年,星际荣耀、零壹空间亚轨道商业火箭先后成功发射,蓝箭航天10月首次尝试发射入轨火箭。天仪研究院、零重空间、银河航空等多家民营企业在卫星研制方面探索布局。
不过,纵观当前民营火箭发射领域的玩家,还没有谁成功发射入轨火箭,这似乎是未来两年民营火箭企业争夺话语权的一大突破口。
而据公开资料和媒体相关报道,2015年至2018年,我国商业航天创业公司已达近百家,涉及卫星设计研制、火箭制造与发射、卫星在轨运行与商业化应用等多个领域。
“从投资人的角度而言,整个商业航天容不得半点虚假,扎实做好每件事情尤其重要,我们不看好前期冒进浮躁却缺乏真正产品的团队,在投资的时候也跟团队进行了多轮的访谈才作出审慎决定。”作为蓝箭航天的投资方之一,金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治平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到了投资关键“窗口”,2018年对于商业火箭而言十分重要,此前很多企业是在“炒概念”和对外宣传,现在则到了技术和产品研发实干阶段。
星际荣耀融资副总裁霍甲表示,随着SpaceX等企业发展迅速,国内受益军民融合政策放开,对标美国公司的民营商业航天越来越多,因而在该赛道的投资案例不断涌现。但霍甲也提到,目前投资主要处于投赛道阶段,随着行业发展,会有更多资本参与,技术扎实企业会逐步涌现。
投资逻辑将逐步兑现,需警惕“C轮淘汰”
不可否认的是,资本对于商业航天的青睐必将催生产业的蓬勃发展。但硬币的另一面,该领域也面临一定投资风险。东方证券研报显示,航天并非是能够快速获得收益的行业,2002年成立的美国SpaceX也只是最近几年才获得了大量订单。
那么,商业航天目前的发展是否面临投资过热的问题?上述零壹空间副总裁表示,目前资本还是比较谨慎。商业航天企业融资规模相对于其他行业较低,少数融资到B轮的企业估值在30亿元左右,与互联网、电商等领域企业估值相差甚远。“2018年资本还是很开放、很积极的,有很多企业已经率先进入了B轮、C轮的阶段。”
不过,其提醒称,融到C轮的时候商业模型要跑通,需要有收入、有利润。但是目前这个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C轮”之后怎样避免被行业淘汰,是未来两年需要警惕的问题。
张嘉诚分析称,商业航天赛道覆盖范围广。2018年随着竞争者增多,局部领域出现了一点过热迹象,但是火箭、卫星仅是基础设施,未来更大的蓝海市场刚刚开始起步,无论对于创业者还是投资机构,商业航天领域仍存在巨大的机会。
作为高精尖产业,商业航天不仅汇聚着资本的热度,也考验着资本的耐心。张嘉诚表示,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商业航天具有投资金额大、投资周期长的特点,对于投资机构来说,需要对这一领域有深刻的理解,要有足够的投资耐心和对于失败的包容度。比如国内企业经常对标的美国SpaceX,在火箭首飞成功之前有过多次失败,甚至接近破产边缘。
而对于资本在商业航天方面的投入是否会延续2018年的热度?霍甲的答案是肯定的,“国外包括SpaceX 、Blue origin明年有很多里程碑进展。国内也会有很多公司会发展迅速,投资逻辑逐步兑现”。
“任何一个产业都会经历波峰与波谷、低迷与高潮。”张嘉诚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2018年商业航天成为投资热点,也与整体投资环境相关,之前大热的共享、无人等概念逐渐退潮,单纯靠追逐互联网模式创新的路子愈发走不通,而商业航天作为国家积极扶植的高科技产业,关注度不断提升。
张嘉诚认为,在商业航天方面,我国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持续性、规模性提供民营火箭发射服务的体系尚未建立,数据运营服务也有待提升。因而,商业航天未来的路还很长,产业发展和资本介入的热度将会进一步延续。
年终策划|改革开放40年·空间信息产业化20年
⊙再生长 | 泰伯智库发布2018最具投资价值企业TOP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