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部:卫星通导遥,我来了!
泰伯网 神璐璐 | 报道
Tryul | 责编
2月19日上午,应急管理部召开部卫星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卫星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卫星工作机制,部署下一步重点任务。
会议指出,当前,应急管理部卫星应用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能力与大国应急管理的实战化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各单位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遥感技术在新时代应急管理中的独特作用,统筹国内外卫星资源,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事实上,我国应急建设发展始于2003年非典时期。2006年,鉴于非典中的经验,国务院办公厅设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应急管理采取分部门、分灾种管理体制。
2018年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根据该方案,国务院组建应急管理部。
此次机构改革,应急管理部整合了来自13个部门的全部或部分职责,是数量最多的。这13个部门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务院办公厅、公安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地震局、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
此外,中国地震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由应急管理部管理。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转制后,与安全生产等应急救援队伍也一并作为综合性常备应急骨干力量,由应急管理部管理。
北师大地理学部教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李京表示,“这次大力度的改革,一步到位,其实是对的”。多年来,他曾多次呼吁组建一个减灾应急的国家部门,以整合应急力量。
2018年3月22日,应急管理部干部大会在京召开。一个月后(2018年 4月16日),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应急管理部实行双首长制,即一个机构的党组(委)书记、行政首长由两人分别担任。
不过,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玉普上任后极少公开露面,官网信息显示,部内多个重要活动,均由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黄明主持。
2018年时值汶川大地震10周年,刚成立的应急管理部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仅仅从官网消息的更新频率,就可窥见应急管理部的忙碌程度:
2018年5月8日,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转隶应急管理部。
7月12日,应急管理部救灾工作组继续在闽浙台风重灾区,指导地方做好抗灾救灾工作。
7月25日,应急管理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地震局联合印发了《加强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成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格局。
8月20日,山东寿光大面积洪涝灾害发生后,应急管理部迅速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机制。
9月3日,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针对云南省严重洪涝泥石流灾情紧急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
9月16日,针对台风“山竹”,应急管理部建部以来首次启动二级应急响应要求,派出3万人的救援力量迎战。
9月30日,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向广东、广西下拨中央财政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2.1亿元。
10月29日,雅鲁藏布江再次发生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等多部门组成部际联合工作组,赶赴现场指导协助地方做好抢险救灾应急处置工作。
11月5日、6日,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黄明牵头多次召开自然资源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国家能源局、安能公司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部际联合会商,研判金沙江堰塞湖水情险情,部署应急抢险救援工作,研究制定排险方案。
......
忙碌的部分原因在于其管理领域的广度。
黄明曾说,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
“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于:把分散于各有关部门的应急资源和力量整合起来,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我国应急管理战线几代人的梦想。通过深化改革形成这一体制,就是最大机遇。
“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会带来高风险。如果防范不力,就可能酿成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重大经济损失。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如果防灾减灾救灾不力,就会给群众生命财产带来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同时,我国安全生产基础薄弱,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不健全,全民防范意识不够强,应急救援整体能力水平不够高。
今年1月以来,青海多地连续发生大范围降雪天气过程,造成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严重雪灾。根据灾情发展,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
可以说,应急救灾的责任重大、任务繁重。
自应急管理部设立以来,截止2019年1月底,累计启动47次应急响应,应对超强台风“山竹”、山东寿光洪涝灾害、内蒙古汗马森林火灾、川藏边界4次堰塞湖等重大自然灾害,处置了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等,探索建立了应急响应专题会商机制,形成救援扁平化组织指挥模式、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运作模式等。
不过,总体来说,2018年自然灾害的发生率较常年正常偏少。
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孙华山指出,2019年是应急管理部组建到位后全面履职的第一年,针对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基本国情和依然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牢牢抓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盯紧抓牢事故易发多发的行业领域,强化风险管控措施,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加强会商研判,密切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强化各项防范措施落实。
今年1月22日,应急管理部召开自组建以来的首场发布会,确立了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加快建设灾害事故防范救援能力体系、全面建设应急管理法律制度体系、提升应急管理基层基础能力四大任务。
据了解,应急管理部将建中国应急信息网,第一时间发布灾情信息。通过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发布信息,依托气象、地震、水利、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监测设施,发挥全国70多万灾害信息员的作用,及时搜集、监测灾害信息,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
这一基调下,应急管理部近日召开了部卫星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强调,要坚持以实战应用为导向,统筹通信、导航、遥感和广播卫星资源,加快编制应急管理卫星发展规划。要在体制机制上积极探索创新,整合各部门卫星工作职责,建立健全自主可控、资源统筹、调度灵活、运转高效、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对外协作机制。要加快推进卫星应用工作,加强遥感应用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融合,打造面向多灾种、全过程和多要素的立体监测能力,实现从灾后观测分析向灾前风险预警的业务转型。
去年6月份,高分六号卫星与高分一号卫星组网运行后,将使遥感数据获取的时间分辨率从4天缩短到2天。国防科工局将联合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应急管理部等主要用户部门,利用卫星获取的数据,积极在农业资源监测、林业资源调查、防灾减灾救灾等行业开展应用示范。
年末,我国北斗步入全球组网新时代,用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之中,可实现灾情报送网络全覆盖、远程监控救灾人员和车辆设备动态。
加之,应急管理部与31个省级应急管理厅局全面组建,这意味着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组织体制初步形成。
早于几个月前(2018年11月),应急管理部就通信卫星网络融合项目软硬件设备与系统集成服务包发布了公开招标公告。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