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遥感AI治违建:应用落地受制于跨部门壁垒

洪月月 泰伯网 2021-09-21

泰伯网 洪月月 | 报道

Tryul | 责编


2月27日,有报道称,长沙市街头出现机动车污染固定式遥感监测设备。

据悉,通过这些遥感监测设备,在无人值守、不影响车辆正常行驶的情况下,只需0.7秒就能“嗅”出机动车尾气是否达标。每当车辆驶过,遥感监测设备显示屏幕就会显示该车辆的车牌号和尾气相关指数的实时数据,根据分析,显示“合格”或“不合格”的字样。

遥感技术手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以遥感技术手段实现监管科学化、智能化的案例,长沙机动车排气污染遥感监测并非先例。早在2018年7月,一条题为“遥感分析告别人眼,山东国土联合阿里用AI抓违章建筑”的新闻报道就吸引了业界眼球。

据报道,山东省淄博市国土资源局通过与阿里巴巴合作,在全国首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卫星遥感照片的自动分析识别与比对,大大提高了国土资源监察、执法的工作效率。将原先需要几个月的遥感照片分析缩短至一分钟,将国土监察从事后处罚转变为事中干预的工作模式。报道还指出“人工智能逐渐成为国土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生技术力量”。

显然,卫星遥感技术为人们观测地物、认识世界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方法,而且,目前,这项空间探测技术正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深入了解卫星遥感在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近日泰伯网前往淄博市自然资源局,实地了解遥感AI在治理违建方面的应用详情。经调研发现,遥感数据从分析应用到实际落地执行,部门间的壁垒深深制约着该过程的实现。

01

效率和成本

早在2017年初,针对违法建设占用公共空间、侵占公共利益、影响社会公平、威胁公共安全、危害巨大等问题,住建部就启动了卫星遥感监测违法建设全覆盖。

据淄博市自然资源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6月,中国又发射了高分六号光学遥感卫星,为生态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遥感数据支撑。我们用阿里团队的‘卫星遥感及航空影像识别方案’对淄博市卫星遥感数据实现了实时的人工智能遥感影像自动分析”。

谈到效果,该负责人称,“就淄博5965平方公里面积来说,以往一次遥感照片比对往往需要1-2名专业监测专家耗时3个多月时间,而现在不需要专家,通过这项技术1-2天就能对比分析出结果。而且目前该技术的识别违建的准确率已经由去年7月应用之初的80%,上升到目前的90-100%”。

对于成本,他表示不好衡量,因为以往都是无目的的巡查,而现在一般是两个月一次的定时核查。但他提供了青岛人工分析的案例做比较:“青岛与国家卫星中心合作,每年4次对青岛通过卫星遥感数据人工分析查处违建,据说花费是400-600万。我们与阿里的合作,购买他们的这套人工智能分析算法只需要300万,然后每年投入20来万的运维经费就好了。”

他强调,这些并不是该项应用的最大价值。

“其最大价值在于提高国土执法的震慑力,并节约社会资源。”他进一步分析指出:“公众了解到该项应用的技术水平,会大大减少因侥幸心理而搭建违章建筑的概率,与此同时,违建减少,拆和建的成本都会降低,从而大大节约社会资源。”

不过该负责人也指出,“人工智能分析的应用对从事传统卫星遥感数据分析的公司来说应该是不小的打击,很多专业的分析人员可能面临失业”。

02

“没拿到分析数据”

为明确卫星遥感AI在抓违建方面的实质成果,泰伯网来到淄博市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局。但是该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泰伯网,“淄博市查处违法建设问题的任务不在城管局”。不过该局工作人员帮助泰伯网联系了淄博市违法建设治理行动专项小组的负责人。

然而,谈及淄博市国土局(现自然资源局)的卫星遥感数据分析成果抓违建时,该小组负责人却表示:“我们并不了解国土方面的卫星遥感数据分析成果,也没有拿到该成果。我们执法都是依靠自己系统内的APP来查处违法建设的。”

如果实际执法部门拿不到分析数据,那该项应用是否真的算是落地了?难道只剩下震慑作用?

采访中,上述负责人推测,目前对违建执法治理方面,政府应该有两个系统,一方面是国土系统的执法监察大队,另一方面就是住建部来查处。但泰伯网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在违建治理执法方面是因地制宜的,不同省市处理违建的执法部门不同。

根据北京理道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王久成总结,目前查处违建的部门有三个:

一是规划局或者规划委员会。这是法定部门,城市里的违章建筑由它来管。

二是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但是城管有没有权利来管违章建筑,主要看它是否得到省级政府的授权。

三是乡、镇人民政府。它的执法范围是乡、村庄规划区范围内,简单讲就是在农村的违章建筑由它来管。

除了上述部门,其他部门都没有权利查处违章建筑。

与阿里合作同样技术的北京市,就授权北京市城管来查处违建的问题。

此前,北京一直被“大棚房”的问题困扰,2017年底集中整治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大棚房”又死灰复燃。

2018年12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与阿里云建立合作关系,双方将共同推进遥感AI在城市规划建设和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双方基于阿里巴巴达摩院机器智能技术实验室研发的天巡遥感盒子,通过其遥感影像的自动智能识别比对分析算法,应用于北京市的“大棚房”专项整治,以及后期相关的常态化监管。

但是这些分析数据是否会交由对违建“大棚房”有实际执法权利的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是治理“大棚房”问题的关键。截止发稿时间,该局未能就此问题给出答复。

03

跨部门限制的不仅是数据,还有应用

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国家高分专项、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实施,国内外卫星商业化的前进,星座计划、微卫星群的开启,航空摄影技术革命,无人机普及都使遥感数据资源极大的丰富,同时对遥感数据存储、处理和服务方式和能力也形成巨大挑战和机遇。”

但泰伯网在调查采访中发现,遥感信息技术相关公司更为关注的是遥感数据的创新应用问题。“数据很多,但是没有出口,在创新应用方面很有局限性。”谈及目前企业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时,山东一家遥感信息公司负责人如是说。

目前,国内遥感数据公司在寻找遥感数据的应用突破口时存在一定局限性,人工智能解译技术的突破可能会给遥感应用在讲求效率的领域带来一定市场突破。人工智能解译,提高效率,数据时效性保障将带来应用领域的拓展,如保险、农情、商业分析、动态监测等已成为目前比较成熟而可行的遥感应用领域。

此外,面对政府客户,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发展战略需要遥感卫星提供智慧力量,各行业的遥感应用需求旺盛。比如,在生态文明、‘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科学防灾减灾等领域,都需要遥感技术和数据支撑。”

面对我国遥感数据应用现状,有遥感卫星领域的专业人士一语道破,我国遥感卫星发展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实现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则是实现深度开发应用,这就需要尽快打破卫星遥感数据分散在气象、海洋、环境、减灾、测绘、地震等各个部门的现状,尽快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

OneWeb首批卫星升空反遭业界唱衰:恐步铱星后尘


精读

应急管理部:卫星通导遥,我来了!

空间大数据跑上地质云、国土云,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亮”了

5G前夜,“时空大数据”引擎公司获融资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建立统一的“粤港澳空间信息大数据服务平台”

从“多规合一”到“国土空间规划”,深改委提振地理信息产业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