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稿 | 商业航天人,几度彷徨挣扎(限时免费)

程子筠​ 泰伯网 2023-02-07

报道数字经济 

 定义转型中国

从业人员一边迟疑着一边行动着,才是行业的真实写照



撰文 | 程子筠

编辑 | 路也


2022年到来之前,业界一致认为2021年已是最艰难的一年。

时间进入2022。当赖以生计的各种项目的进度因为不可抗力反复停摆,商业航天产业的生存状态难言乐观。
商业航天还是一个好赛道吗?
无论是与否,那些曾经搏击或继续留守在商业航天领域的人,冷暖自知。


被挪的资金,被冲击的“中层”



“2022年刚开始的时候,还想着多招一些人,谁也没想着会这么难。”

作为卫星导航定位企业的一员,叶凡(为化名,下同)感慨今年的不易:尤其是项目回款率和利润率都在大幅下降。

“和我们打交道的工程单位,包括一些企事业单位,他们很多项目都是前期自己垫资,项目开始之后再陆续等待回款。按合同节点,本身我们中标的项目资金都已经到位了,但原本用于项目的部分资金后来不得不被用到防疫上。”

当得知工程单位自己的内部正式员工都难免被拖欠几个月的工资,叶凡的内心更是复杂难掩。

事实上,各省陆续开启省级集中采购,企业中标的订单项目额度也增加到大几百万。“项目越来越集中,企业的业务增长率反而没那么快了。”

从公司的角度讲,要想盈利自然要扩张,但在这两年的环境下,能维持现状、不大幅缩减已是万幸。

“相比前两年公司发展较快的阶段,目前来看,不论公司还是分公司都没有再盲目地扩招人员,还适当将一些偏职能管理的部门进行了精简整合。跟业务挂钩的部门倒是没有太多变化。”

虽然业务部门上的调整并不明显,但叶凡几乎可以确定的是,等到了公司发放年终奖时,自己已经无法保证能获得与往年持平的收入。
“倒不是不发放年终奖,而是会少很多。到了年底,公司KPI的业绩达成率,包括毛利率、回款率达不了标,个人的考核分自然会很低。综合算下来,估计到手的奖金大概只有往年的一半。”
失去本有的待遇,包括叶凡在内的一些中层管理人员,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一边瞧着大厂的橄榄枝,一边考虑自主创业,一边则还在观望。

按照叶凡的说法,大厂给出的薪资待遇,能在原单位基本工资的基础上提升40%—50%。


预算被砍,挡住变现之路

“预算已经开始缩减了。”
过去的一整年,许明(为化名,下同)只感到艰难。
从应用层面来讲,卫星商业遥感的发展依旧由政府主导,其客户除了军方就是政府。
据许明介绍,遥感项目基本上没有回款方面的问题,一般有预算才会去采购。这也意味着,“遥感需求受预算的影响较大。”
近年来,国家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对遥感应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相应的,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建设工作也稳步推进,包括省级、市级等节点建设。
许明坦言,“自然资源卫星应用网络的省、市、县三级节点建设,全国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目前的遥感数据共享机制,比以往各个地方高分中心的高分体系更具优势,其数据推广与分发速度也快了不少。”
一边是自然资源卫星应用网络体系下的内部数据统筹,一边是各地信息化项目预算缩减的趋势。
商业遥感企业曾经花费多年培养起来的政府商业遥感信息化需求,或将在上述现状之中被削弱。用许明的话来说,虽然公司目前人员流动还算稳定,但整个行业已经感觉压力倍增。
相比市场化的遥感企业,体制内的商业遥感企业反而在留住人才方面有些吃力。
“受限于薪酬与晋升制度,体制内企业的管理,还是偏大锅饭,干多干少收入一个样。今年公司被挖人挖得挺狠,流失了几乎一整个部门人员。”有知情人士透露。
只是短期内,公司或许尚未感受到人员流失带来的消极面。
事实上,“单纯运作遥感类的大项目比较难,项目基本还是跟其他企业捆绑在一起”。
包括以往做政府信息化的传统大厂,也希望在原来物联网的基础上,与卫星应用相结合。许明表示,“和传统物联网手段相比,遥感的优缺点比较直观,也能在宏观监测、数据精度以及时效性方面与物联网技术达成互补关系。”
当然,遥感在整个项目的占比并不会太大。
从企业层面来讲,预算被砍,显然并不只是2022年的境遇。
许明庆幸称,年终奖到现在还没有新的通知,应该还是跟往年一样。“关于双碳和金融市场,公司也研究了很长时间,但其中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似乎很难寻求一个平衡。”
即便阿里、华为等大厂也在陆续布局遥感领域,然而对C端市场来说,无法标准化的遥感数据,终究很难通过流量进行变现。

2023年,许明所在的团队正寻求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希望对公司业绩有所贡献。


高薪酬撑起液体首飞的梦


从固体火箭到液体火箭,似乎是商业火箭公司的必然选择。
有商业航天创企持续发射入轨的梦想正在被戳破,进而引发资本退出、团队变动等连锁效应。冰与火交织之下,市场资本也不再单纯替高估值公司的故事买单,而是更聚焦在商业场景确定性高的刚需项目上。
刘鸥(为化名,下同)所在的单位,是国内民营火箭企业中为数不多的偏重资产商业火箭制造商,自建试车台、制造基地以及发射场等。
从体制内进入民营企业,刘鸥至今还没有过后悔的念头。“虽然稳定性不如体制内,但个人在技术方面有了充分话语权与自由度,技术水平也有所提升。”
这份成就感,或许在薪资待遇上体现得更为直观:相比最初,技术咖刘鸥的薪酬涨了近18%。
“这是年薪制,倒没有额外的年终奖。”
据同单位的邓新(为化名,下同)透露,作为头部企业之一,公司俨然具备了中型企业的人员规模。“2022年倒没有人员的扩张,毕竟大环境不是太景气。”
与刘鸥的感受类似,邓新被公司提供的薪资与平台机遇注入了动力。
当然,岗位的压力与考核也随之袭来。“公司对人的业绩考核非常细化,倒逼个人得做出点成绩。”
不论是刘鸥还是邓新,他们心里很清楚,即便多年过去了,商业航天依旧处在一个探索阶段。“跟着企业方向走,其他的担心也没用。”
但他们相信航天是不会讲假话的行业,企业成不成功,全世界都会知道。
“新的一年,还是希望液体火箭能够飞成。第一不第一都无所谓,关键是要成功。”
至于公司是不是在寻找自己的第二曲线——遥感应用,作为基层内部员工也了解不多。“公司倒是在招人,但问起这事情,领导的回复就是‘多了不用问。’”
尽管如此,商业航天赛道依然受到众多资本的追捧。据泰伯智库不完全统计,2022年中国商业航天赛道融资总额超过113亿元,较上年增长了85%。其中,火箭发射达41.75亿元,占比37%;卫星遥感达28.1亿元,占比25%;卫星研制达19.93亿元,占比18%。
熬过了2020年,挺过了2021年,如今也迈过了难度不减的2022年,或许从业人员一边迟疑着一边行动着,才是行业的真实写照:以确定性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加群提示


泰伯网目前建有七大领域社群:GIO企业家群、科技大厂公关群、资本机构群、汽车出行群、新航天探索群、云服务与智慧产业群、测绘地理信息群,入群请加泰伯小姐姐(微信:taiboxiaojiejie),同时备注您想进的群。

提供新闻线索请发送至邮箱:news@taibo.cn

商务合作:18500135491

法律顾问:盈科律师事务所


老员工离开大厂地图公司,入局车厂淘金 |大厂2022·真相调查

《精读》

独家 | 量产才是“地图派”与“感知派”的终极战?独家 | 权威人士:所谓“重感知轻地图”仍逃不过监管!不可偷换概念!深度 | 地信上市企业“向车而行”深度 | 免费十年后,导航地图再现“集体焦虑”深度 | 广东地信圈资本运作突然提速,产业拐点已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