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因功高盖主被扫地出门,再度创业成立蒙牛,造就乳业传奇!

2016-08-29 米龙谷

干货

案例

人物

热点

深度


每个企业的身上,都有着创始人的风格,内蒙企业一直在中国商界有着特色的“蒙派”风格,犹如草原民族的凶猛凌厉。在伊利和伊利内部团队出来创业的牛根生团队所打造的蒙牛身上,都有这种风格,而牛根生及其昔日团队,无疑是典型代表,快速、凌厉、凶猛,甚至是彪悍。

 

从一无所有开始,在群雄并立的“乳业江湖”硬是拼下了最大的一块地盘;到2004年蒙牛乳业已经成为行业老大;而到了2007年成为中国乳业冠军的时候,营收达到213.18亿,9年时间销售额增长了480多倍。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出身微寒,屡屡逆袭

1958年,一个未满月的男孩儿,被亲生父母以5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户姓牛的人家。牛姓父亲的职业是养牛,从此,这个由养父和养母抚养的孩子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养父自家未生孩子,期望通过抱养来栽根立后,给这个苦命的孩子取名为“根生”。


1978年,牛根生继承父业,开始养牛。1986年进入“伊利”的前身――回民奶食品总厂。从一个洗瓶工开始,牛根生在伊利当过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分厂副厂长、分厂厂长,一直做到生产经营副总裁。


1987年,工厂为新出的雪糕搞调研,他拿试验的雪糕给儿子尝,儿子才咬一口,就将整支雪糕扔到了地上。牛根生开始反思:产品做不好,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理会,更何况消费者呢?牛根生发誓要把伊利雪糕做成中国第一。

 

为了打出伊利品牌,他去求教一位非常著名的策划人。三番五次登门拜访,但是人家一次又一次地推掉。牛根生对策划人说,我虽然是卖冰棍的,但是我表哥非常了不起。他问:“你表哥是谁?”我说:“卖可口可乐汽水的。卖冰棍的是卖汽水的孪生兄弟,既然可口可乐可以做品牌,卖冰棍的为什么就不能做品牌?”

 

几年后,牛根生做到了:伊利雪糕风靡全国,销售额由1987年的15万元增长为1997年的7亿元,成为中国冰淇淋第一品牌。牛根生的区域销售额占到伊利总销售额的80%

败走伊利,万念俱灰

1998年,牛根生是伊利集团的副总裁,也是当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伊利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他主管的事业部。


除了业绩,牛根生在伊利员工当中的威望相当高。人们对牛根生的信服来源于他的为人之道和人格魅力:一个普通工人得了重病,牛根生第一个捐款,一下子就是1万元;有段时间,通勤车司机有事,牛根生代劳,一个新工人不认识牛根生,一个劲地向别人夸奖牛根生:"新来的胖司机态度真好,让他停哪就停哪";因为业绩突出而奖了一笔钱可以买好车,牛根生折合成4辆面包车,分给自己的直接部下;100多万的年薪,牛根生基本上都分给了自己的员工。

 

同年上半年,牛根生突然感觉到了不对劲。自己在伊利做了16年,但最近在使用资源方面却感到了某种不顺畅,就是调动很小的一部分资金,也有众多部门来掣肘。最极端的时候,连买把扫帚都要打报告审批。牛根生找到总裁郑俊怀反映问题,第一次从老大哥眼神读出“陌生感”和“不信任感”,牛根生突然意识到自己深陷困境,局势岌岌可危。牛根生一共向郑俊怀递交了三次辞呈。前两次,郑俊怀都说了一些挽留的话,牛根生收回了辞呈。牛根生发现自己的环境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恶劣。



(左为郑俊怀,右为牛根生)


虽然,牛根生自始至终没有流露出丝毫对伊利最高宝座的垂涎,但自古功高盖主者,鲜少全身而退。


于是乎,公司政治斗争就来了。从1998年企业进行改革后,郑牛冲突严重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凡是牛根生说能办的事情、提的方案、用的人,郑俊怀坚决反对。

 

牛根生第三次递交辞呈是在伊利的一次董事会上,他将辞呈放到郑俊怀的面前,对郑俊怀说:“郑大哥,如果你想让我离开,我现在就正式辞职,至少不能因为我个人影响企业的发展。”郑俊怀脸色有些难看,说:“我并没有这个意思!”牛根生说了:“那我就收回这个辞呈!”他伸手去拿辞呈时,郑俊怀迅速地用手紧紧摁住,对牛根生说:“你先回避一下,我们讨论后再做决定!”牛根生一离开,很少激动的郑俊怀突然流着泪对在座的人说:“伊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

 

事隔多年后,牛根生回忆起这件事情都心如刀绞。他说:“我当时非常难受,一生当中我非常难受的有那么三次、两次,这是其中的一次,几乎到了欲死的程度。”

一穷二白,重起炉灶

牛根生被扫地出门后,到了北京大学进修。在北京大学的那段时间里,牛根生整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穿梭于各个教室之间。40多岁的老牛坐在教室里听课,望着身边那些风华正茂,甚至略显稚气的同学,内心非常难受。我必须首先化解掉内心的委屈和痛楚,方才可能静下心来融入到陌生的校园环境当中去。牛根生在心里如此告诫自己。在北大进修的过程,他利用这段时间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伊利16年的各种经验和教训,让原本在企业中形成的应激反应模式转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


"我这样的人你们要吗?"1998年年底的一天,已经正式从伊利辞职的牛根生溜达着去了呼和浩特的人才市场,他站在一家公司的招聘柜台前询问来招聘的人。"你多大了?"对方问。"40岁。"老牛回答。"对不起,你这样的年龄在我们企业属于安排下岗的一列。"对方直言不讳笑着回答。

 

牛根生也并非真的想通过人才招聘市场找工作,当时的想法,就是想看看如果离开了原来所熟悉的环境,离开了乳业,他的价值还有多少被承认,结果发现从事了多年管理工作的自己在别的企业根本没人要。

 

别的企业不要不等于老牛找不到好工作,有一家乳品企业得知牛根生辞职之后,老板马上找到牛根生,愿意出很高的薪酬邀请牛根生加盟。牛根生向对方提出了一个条件:"用我老牛的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入股,让我成为股东。"结果,这个条件把对方吓跑了。牛根生后来对他的部下说:"他们当时觉得我这个要求是痴人说梦!"后来有人评价说,这个企业没有意识到,牛根生是一台印钞机。

 

既然没有新东家赏识,老牛打算自己做点事情解决生计。牛根生一开始想开一家海鲜大排档,房子选好了,模式考虑好了,结果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让这个计划难产。直到这个时候,牛根生才意识到,自己虽然离开了伊利,但伊利那种罩在他头上的阴影并没有散去。

 

既然海鲜大排档做不下去,那么办个给别人擦皮鞋的工厂总可以吧也不行人家明摆着就是要"赶尽杀绝",不想给老牛一条"活路"。

 

就在这个时候,原来跟随牛根生的一帮兄弟纷纷被伊利免职,他们一起找到牛根生,希望牛根生带领他们重新闯出一条新路。牛根生想了想自己的困境,然后对他们说:"哀兵必胜!既然什么都不让我们干,我们就再打造一个伊利!大家起个新名字吧。"结果,大家起了一个名字叫蒙牛。


1999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名字是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100万,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卖伊利股票的钱。



郑俊怀听闻这个消息后不由拍案大笑:“100万元能干什么!”极其不屑一顾。但他没想到的是,蒙牛一成立,许多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一批批地投奔而来。牛根生曾经告诫他们不要弃,他自己也不能保证蒙牛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是,老部下们义无反顾。

奇招迭出,血路拼杀

在呼和浩特市一间53平方米的楼房内,牛根生从家里搬来了沙发、桌子和床,蒙牛传奇由此拉开序幕。牛根生明白自己的弱势是无市场,无工厂,无奶源,也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人才。跟随牛根生的这批人,他们在行业内都是顶尖的人才,老牛决定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用人才资源

 

1999年2月,牛根生经过秘密谈判和哈尔滨的一家乳品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牛根生派8人全面接管了这家公司。通过他们的管理给这家企业带来很好的效益的同时,蒙牛产品也由这家工厂“新鲜出炉”。1999年1月到4月,身处呼和浩特的牛根生一边对远在哈尔滨工厂的8人团队遥控指挥,开始生产第一批蒙牛产品,同时,在距离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较远的地方热火朝天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厂。


很快,伊利在各种场合坚决和蒙牛划清界线。据说,在它们的全国经销商大会上,要求经销商绝对不能同时经销蒙牛,否则将取消经销权。


在蒙牛的大事记中,有很多条“同行企业”制造麻烦的事件,如被举报“非法集资”、无菌生产厂址不明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指哪个企业。


伟大的成功,总是来自伟大的“敌人”。正是对手的时刻紧逼,才逼出了战斗力。让蒙牛创造了一个奇迹:3年成为“速度冠军”,5年成为“牛奶大王”,6年冲刺全球第一。




伊利统治了市场,蒙牛只能夹缝中求生存,要想扩大蒙牛的知名度,牛根生知道要依赖于常规的营销手段,难以实现重大突围,只能以奇招制胜。蒙牛提出了“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创意。当时内蒙古乳品市场的第一品牌当然是伊利,蒙牛名不见经传,连前五名也挤进不去。但是,牛根生的过人之处就表现在此,蒙牛通过把标杆定为伊利,使消费者通过伊利知道蒙牛,而且留下一个印象:蒙牛似乎也很大。

 

1999年4月1日,呼和浩特市的老百姓一觉醒来,呼和浩特市主要街道旁边的300块广告牌全是蒙牛广告: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而300块广告牌同时入市,自然掀起了市场巨浪。“蒙牛”成了内蒙古老百姓热衷谈论的一个话题,人们记住了蒙牛,也记住了蒙牛是内蒙乳业的第二品牌。

 

5月1日,就在老百姓讨论“蒙牛”的余热未散之时,48块“蒙牛”的广告牌一夜之间被砸得面目全非。牛根生当然明白这是竞争对手干的,聪明人善于把坏事变为好事,把危机转化为机遇。牛根生利用广告牌被砸事件让社会关注蒙牛的热情再度掀高,蒙牛开始变得“愈神秘,愈美丽”。

 

广告牌可以被砸,但是把广告印在产品包装纸上,对手应该无可奈何了吧。于是,蒙牛在冰激凌的包装上,打出“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字样;蒙牛表面上似乎为伊利免费做了广告,实际上为自己做广告,默默无闻的蒙牛正好借伊利大企业的“势”,出了自己的“名”。牛根生白手起家,受尽老东家伊利的刁难和打压,硬是在重重围剿之中杀出一条血路。蒙牛乳业凭借着牛根生的过人智慧,实现了高速地发展,从原先的“借势”蜕变成了“强势”。

乳业奇才,铸就辉煌

牛根生知道,在市场上也不能和伊利正面冲突,他将第一个目标定在了深圳。伊利刚刚兵败于此。伊利采取先打媒体广告,随后超市跟进的策略,结果彻底失败,因为深圳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认准了洋品牌的口味,伊利为此付出了几百万的广告费而无功而返。

 

牛根生了解伊利的短板,也知道伊利强项当中的弱点,他决定采取另外一套战术:蒙牛的各路人马穿着蒙古服装打着横幅和标语到各个小区门口,横幅上写的是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纯天然无污染的牛奶、不喝是你的错,喝了不买是我的错,蒙牛产品全部都是免费送给居民品尝。结果,小区的居民一喝不错,他们到超市的时候就会问,蒙牛的产品一下子在深圳各大超市迅速火了起来。

 

依靠这招小区包围超市,所有产品免费品尝的策略,从1999年开始,蒙牛的产品快速进入北京和上海的市场。从1999年到2001年,伊利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平均每年递增速度超过40%,2001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7亿元;蒙牛则以超过300%的速度翻番增长,2001年销售收入突破7.24亿元。

 

2005年之后,蒙牛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历过无数挫败与成功后,牛根生已经是宠辱不惊,淡定自若。

散财之后是散权

2004610日,蒙牛正式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乳制品企业。按照《福布斯》的排名,当时牛根生身价1.35亿美元,中国富豪排行榜107位。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就在外界对牛根生的财富议论纷纷的时候,牛根生却把自己的股份全部捐出,10亿人民币。2004年,创立老牛基金会20051月,捐出在蒙牛所持的全部股份。20062月,辞去蒙牛集团总裁职务,主要精力转移至慈善事业。

    

2011年6月,蒙牛乳业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却辞去董事会主席一职。同时委任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为董事会新主席,牛根生退居二线。

 

蒙牛乳业公告称,牛根生计划拟将大部分时间投入慈善工作,实现数年来之夙愿,故已辞任董事会主席,并继续参与本集团之策略规划。

 

在中国,这样的选择和决定,直到今天仍无第二人。在牛根生的规划中,前半生做商业,是通过度己来度人,后半生做慈善,是通过度人来度己。




对于外界的质疑,牛根生回应:"如果企业没有了,我的不到10%的股份还有什么用?要么就是'有',要么就是'无',要么就是'大有',要么就是'大无'.财散人聚,财聚人散。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散财既然能聚人,为什么不散呢?散点财,'大无'和'大有'就有了关系,'无'是最大的'有','大无'等于'大有'。"


牛根生最欣赏的是已有一百多年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同样吸引他的还有其传承百年的家族。


牛根生很早了解到,老洛克菲勒做慈善时,社会有强烈质疑的声音,说是他们家做慈善是为了他们家的生意,用1个亿做慈善,却在生意上赚了10个亿,相当于用公益推进生意。老洛克菲勒一看没办法,只能让儿子做生意,自己做慈善。不过后来社会又质疑老子做慈善是为给儿子做生意做铺垫,凡是老子做过慈善的地方,儿子都去做生意。在质疑中,老洛克菲勒把慈善和生意分离得很远,凡是做慈善的地方不做生意,做生意的地方不做慈善,如此受到社会认可。在这一点上,牛根生做得更彻底。他坚定地表示:“我既然在早些时候选择投身慈善,未来肯定不会再踏足生意。”


牛根生坦言,老牛基金会一直在向着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方向努力,希望基金会做到永续发展,做成千年老庙。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正是牛根生的内心真实写照。


本文参考自网络资料,米龙谷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米龙谷(ID:digzone)

* 米龙谷尊重版权,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果版权人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点击下列关键词阅读更多

商业计划书攻略 | 他在乐百氏巅峰时出局

投资人联系方式 | 王健林砸甘36亿抢投他

“伪”创业公司 | CEO惨遭跳票 | 传奇破灭

人人车数据造假 | 融资7000万说垮就垮




广告/商务合作请加微信:minigee1

BP投递:xiangmu@minigee.com

投稿邮箱:joyce@minigee.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