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妈给银联生了个二胎“弟弟”——技术进步太快,灵魂还落在后面
“如果有一天国家需要支付宝,我想都不会想,会在1秒钟内把这个公司(支付宝)全部送给国家。” 大概2006年时,马云许下豪言壮语。
十年之后,支付宝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实名用户规模达到4.5亿人,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份额中占比最大,达到64.2%,远超过排名第二的财付通(占比27.8%),蚂蚁金服估值600亿美元。
与此同时,也到了“收编”的时候。
近日,央行支付结算司下发文件,明确到2018年6月30日,所有第三方支付将全面停止“直连银行模式”,所有网络支付业务将通过网联平台处理。更具体的时间表显示,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的相关准备工作。
据悉,网联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0亿元,协议各方均以货币出资。
其中,央行清算总中心、上海清算所、黄金交易所等在内的央行下属7家单位共同出资7.6亿元占股比例达到37%,央行系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大股东,备受业内关注的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持股9.61%。
之前外界流传甚广的支付宝、财付通两大支付巨头占据主导地位的猜测彻底落空。
也就是说,不管是支付宝、财付通,还是拉卡拉、快钱等,巨头和草根的差距全部清零,统一被收编到一个大池塘里,而央行就是这个池塘的建造者。
看着自己十余年来自建系统、不断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一家一家银行跑出来的市场,就连消费者的需求和使用习惯,都是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在打车软件、线下服务、无现金活动等竞争中塑造的,马云如何不“肉疼”?
只不过,相比马云的“心痛”,银联才叫伤心欲绝。
且不说,作为央行的长子,银联一直企图把所有的线上银行卡支付业务划进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今网联一出,这一“美梦”彻底落空。
难怪网友脑洞大开:央妈买来一堆玩具,银联本来以为都是自己的,结果没想到,央妈给银联生了一个二胎弟弟,玩具都是弟弟的。银联的心都碎了!
长期以来,银联在央行“亲儿子”的光环下独享人民币清算市场的奶酪。
从2002年末(银联成立之年)至2016年末,中国银行卡跨行交易额增长了407倍,2016年度银联公司本部实现净利润29.75亿,相比2007年度0.98亿元的净利润,10年间净利润增长了30倍。
只不过,铁打的江山,流水的王朝,一家独大从来都不是市场的常态。
一方面,外来的和尚来念经。
作为中国市场上唯一的银行卡组织,长期以来,银联用行政权力限制市场准入,排斥海外银行卡组织Visa、MasterCard等分享市场。然而随着中国加入WTO,关门“吃独食”已经很难。
2012年,世贸组织裁定银联垄断银行卡结算构成歧视,违反了WTO原则。2016年6月初,央行发布《银行卡清算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开闸银行卡清算机构牌照,银联的垄断地位被打破。
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对银联的收费模式釜底抽薪。
在“前互联网时代”,面向商户与消费者的支付清算是四方模式,发卡行、收单机构、商户通过银联清算,银联与发卡行、收单机构共同分享商户缴付的手续费。
这里的收单机构不能直连发卡行(银行),必须通过银联连接。
电商兴起以后,第三方支付伴随兴起,银联主导的四方模式费率畸高,模式复杂而又低效。
于是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抛开银联,直接与银行连接服务消费者和商户,降低了中间环节,备付金又托管在银行,也因此可以与银行议价,手续费大幅下降。
第三方支付机构绕过银联与银行私下连接,相当于断了银联的财路。
况且,市场普遍预计3-5年后,网上支付有望超过线下支付交易的规模,如果任由“二马”分食线上支付不管不问,银联也将“霸主不霸”。
相比“前互联网时代”的四方模式,支付宝等的“直连银行”模式存在两个争议:
第一
第三方支付都没有清算牌照,但直连银行为商户和消费者提供资金往来服务,用户通过支付宝账户,可间接实现跨行转账等操作,这些事实上的跨行清算行为,却绕开了央行的清算系统,使央行无法掌握具体交易信息,无法掌握准确的资金流向,给反洗钱、金融监管、货币政策调节、金融数据分析等各项金融工作带来困难。
第二
现有第三方支付大多数都提供账户服务,留存备付金,数百家机构备付金存管极为分散,存在一定流动性风险。如距今成立仅四年的余额宝,在2017年6月底规模已达到1.43万亿元,超过第五大行招商银行2016年底的个人活期和定期存款总额之和1.3万亿元,并直追工农中建四大行,银行在“颤抖”。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央行果断采取措施将线上支付收入囊中。只是这一次的“收编”和银联毫无关系,而是另起灶炉,新立网联。
从线下霸主到线上尴尬,银联的失宠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只不过“生二胎”就能助力央行一统线上支付的江湖吗?相比中国现有的、领先于世界的第三方支付,网联还是一个纯政策行政性产物,会不会重走之前银联的“保守之路”?
首先,搭建网联得罪人太多。
在网联成立过程中,因为动了银联的“奶酪”,银联不高兴;因为禁止银行入股,银行不开心;因为束缚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第三方支付也不欢喜。
而且,监管是有成本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谁来负担?如此一看,网联的赢家只有央行,其他都是输家,未来央行与多方的博弈或将令其更加不稳定。
其次,事后监管“治标不治本”。
事实上,早在1999年,第三方支付公司就已经出现(北京首信和上海环迅电子商务),但由于最初体量小,央行对其抱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近几年,伴随着第三方支付的野蛮成长,特别是第三方支付平台“跑路潮”、洗钱案、贩毒案等频发,央行恍然惊醒,再不套个绳子就要“闹翻天”了,于是乎,清理、整顿、罚款、限制纷至沓来。
殊不知,自由惯了的第三方支付就如一头野兽,关进笼子里还是会咆哮,事后监管已经滞后。
最后,根本上看,技术进步倒逼政策失灵。
从支付宝异军突起,到微信二维码的病毒式扩张,再到Apple Pay、华为、三星等Pay云闪付喧嚣盛起,这还仅仅是开始。
恰如第三方支付巧妙回避银联的监管,未来,还会有“第四方支付”高明地绕过网联的监管。
硬币存在了数千年,纸币存在了千余年,如今这两种为人所熟知的货币形态正逐步被虚拟货币、电子货币所取代,就连黑客都开始要求支付比特币赎金。
支付形态的改变正是使得沉重的现金正变得越来越轻,甚至几乎没有重量,化身为一组数据。
“相比纸币而言,这是一种重要得多的发明。”当纸币消失而虚拟货币大行其道,整个支付模式都将彻底颠覆。
届时,不要说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支付更是“来无影去无踪”。
如比特币就使用区块链分布式账簿记载支付和清算,由于不受国界限制,任何一个国家的央行都难以依靠自身力量监控虚拟资产的流向,更不要说事后监管了。
“技术进步太快,灵魂还落在后面”,事后监管的政策将越发捉襟见肘。
当下围绕着银联和网联的爱恨情仇,各方打得不可开交,却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技术才是眼花缭乱的支付市场中真正的弄潮儿!
而为了适应明天,反思和调整事后监管的旧思路也当迫在眉睫。
其实,你的支付宝、微信余额是这样的
精彩推荐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