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将来——中美的核心利益是什么?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11月5日开启了他上任以来的首次亚太之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五国进行为期12天的访问,这是自1991年以来美国总统出访亚太地区时间最长的一次。
特朗普亚太之行分为三个阶段:
先访问日本和韩国,进行双边会谈;
接下来11月8日至10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重头戏;
最后到访越南和菲律宾,属于程序性顺访,参加APEC会议和东盟峰会。
就访华的主要议题,如何定调中美关系,甚至“国事访问+”的接待规格、各种花絮等,全世界都为之瞩目,福卡智库公号也将推出系列相关原创文章。本文先就中美关系发展史以及中美核心利益进行简要梳理。
概括来讲,国家实力、国家利益是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基本依据。
19世纪,英国是遥遥领先的世界强国和海上霸主,美国的对华政策唯英国马首是瞻;
之后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面对欧洲各自在华划定势力范围,勇敢地抛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这标志着美国对华外交政策逐渐独立化。
20世纪第二个十年,日本产生了超越“机会均等”、独占中国的冲动,美国为利用日本消磨欧洲力量在亚洲的影响,牺牲中国、绥靖日本(巴黎和会上将中国山东的权益无条件让予日本);
随后,日本军国主义膨胀,以致“二战”中中美成了盟友,联手打败日本;新中国诞生后,倒向社会主义苏联,美国穷追猛堵中国新生政权;二十年后,美苏争霸,美国又借力中国抗衡苏联。
至此的中美关系总有个“第三者”——前半段是欧洲、日本,后半段是苏联,尚未进入实质性的“双边关系”。
此后,美国基于在全球中的主导力量,按自己的意愿塑造世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联合国、重建的欧洲和日本皆是明证;
但另一方面,伴随美国的世界秩序构想,中国的位置一直在提升,尤其是中国加入WTO,经济飞速增长,中国的崛起已然给美国带来了很大压力,美国的敌意与猜忌随之而来。
中美关系上升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且这种关系充满着竞争与博弈。
”中国崛起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与老大发生摩擦的过程,特别是中国新一届政府以开拓进取的方式向外战略延伸,如推出“一带一路”战略,令美国焦虑感倍增。
中美之间纵然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后也脱离不了围绕中美的核心利益的较量。
那么,中美的核心利益各是什么?
美国的核心利益表面上是扩张市场空间及利用第一岛链对中国进行遏制,实质上则是继续推行全球霸权,特别是全球海洋的掌控权。
19世纪中叶以后,大工业亟需大市场,而自由竞争也逐渐发展到垄断阶段,抢占世界市场、掠夺世界资源正是垄断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总特征,至19世纪末美国完成了陆上版图扩张。
与此同时,海权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因为此时美国不仅具有由陆地进一步向海洋扩张的必要性,而且也呈现出海洋扩张的地缘优势——隔大西洋与欧非相望,太平洋上有夏威夷群岛和关岛直接深入亚洲,北冰洋边上有块从俄国买进来的飞地阿拉斯加,海洋扩张有了空间和支点。
此后,由海权指引,美国扩张突飞猛进,二战导致英日两大海权国家没落,美国成为首屈一指的海洋强国;
美苏争雄,美国依仗海上地缘优势,对苏联实施封锁、包围,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全球霸主。
领导世界、把控全球主导权也顺势成为美国的基本国策。
20世纪末,美国主导全球自由贸易机制,本想像国际垄断阶段那样继续抢占全球原料产地和市场,没曾想中国嵌入WTO平台,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且危及美国老大地位。
于是,美国构筑道道“绞索”,并倚重阻止中国走向海洋的首道“绞索”——第一岛链来围堵中国,在中日间“拉偏架”侵犯中国东海主权、撺掇菲越小国在中国的南海区域搞小动作等战术操作轮番登场,目的是继续掌控世界、掌控全球海洋霸权。
中国的核心利益直观地讲是固守国境线、维护海洋主权,往深层讲则是中国经济的巨大产能亟需在世界范围寻找平衡空间,中国将要从内陆型大国转向海洋性强国。
中国向来对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说“不”,因此将死守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领土、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以及80千米高的领空,当然也包括钓鱼岛列屿和南海九段线主权,这是中国的根本利益所在。
中国不仅要“守”,更要“攻”。
”产能过剩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结构性问题,而政府去产能要么使老供给陷入“停产——价涨——新一轮过剩”的怪圈,要么导致经济陡峭式硬着陆,都构成对经济社会的巨大杀伤力。
因此,去产能靠市场,但国内市场无法消化,过剩产能迫切需要国际市场去解决。
“一带一路”、贸易通道恰担当起去产能的出口,海洋战略纵深是题中蕴含之意。
何况,21世纪海洋将是主要的资源来源和科技发展空间,海洋时代已经降临。中国从江河扩张到近海,再从近海扩张到远洋,必然要撕破、砸碎美国的道道“绞索”尤其是首要的第一岛链的围堵。
一个要堵,一个要扩,打出“美国优先”旗号的特朗普自然对美国利益毫不相让,中国亦不会像过去时受制于人,中美在核心利益上的博弈正酣,因此全世界都在“紧张地”注视中美。
精彩推荐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