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房子用来住”,房产投资完了?

2018-03-07 王德培 福卡智库



摘要


一旦“房子用来住的”,钱没了出路。毕竟,金融的本质是“钱生钱”,当房地产行业集聚的海量资本被各种政策拒之门外后,这些“挤出来”的钱还能去哪里?


近日,“两会”召开,随着中央传来的高层为民众争取的一个又一个诸如征税点提高等“大红包”,房地产、房子、房产税等关键词,再一次成为了热点词汇。不少人还在担心,房子到底卖不卖,到底什么时候卖?或者买不买,到底什么时候买?


今天,福卡便带大家穿透现象破解复杂,解答投资房子的部分疑惑问题。



忙忙忙

诸城皆忙房子事

 

楼市开启“五限”时代,从限购、限贷到限价、限售,再到一线城市全面“限商”。截至2017年6月初,全国共计60个以上地级城市和超过30个县市出台调控政策170多次。


与此同时,房贷利率六个月飙升40%,“定向加息”趋势下,不少银行的房贷投放进入“议价时代”,更传出“全国533家银行中有20家银行罢工停贷”的消息,为此,该数据发布机构融360还与业内专家“怼起来”。调控政策层层加码,楼市降温却效果微弱。且不说,土地市场火热依旧,部分城市逆势而行。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2017年1-5月,全国300城市土地收入达11351亿元,同比增长32%。由于一二线城市的土拍限制层层叠加和地块限制条件增加,都市圈周边城市承接地价上涨红利成为“香饽饽”,万科“25.3亿元佛山拿地且70年不销售”更是将这一轮“抢地潮”推向巅峰。

另一方面,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5月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房价环比微降(3.2%、0.4%、0.5%),而重庆、广州、青岛、成都、济南等城市房价环比涨幅仍然偏高(3%-5%之间)。所谓的房价微跌,基本上是少数变现型二手房业主,部分价格虚高的学区房和豪宅调价,新房依然紧俏,“买房摇号”不是个例。

况且,相较于去年同期,京沪两地二手房依然处于历史高位。那么,高压之下,为何中国人对房的热情始终不减?



破解复杂


楼市为何一直坚挺?


楼市几十年风雨坚挺,既有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情结作祟,更不能罔顾了两个社会现实:


储蓄越来越多

央行数据


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净增额突破1000亿元是在1989年,从1949年建国算起,这花了40年时间

突破1万亿元是在2002年,花了13年时间;

突破2万亿元则是在2005年,仅花了3年时间。

而且,该数据没有经历3万亿元关口,2008年直接迈上了4万亿元大关,同样仅花了3年时间。


此外,截止2016年11月,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50.42万亿元,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个人存款余额为65.17万亿元,以全国人口总数13.5亿计算,人均存款近5万元。


富人越来愈多

《经济学人》测算,中国家庭年收入在8万元至30万元之间的中产规模达2.25亿人,2020年将达到4.7亿人;胡润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5月,千万高净值人群人数约134万,亿万高净值人群约8.9万。如此看来,与其说中国人对房子情有独钟,倒不如说是“钱袋鼓起来”的结果,当衣食住行解决后,投资、投机需求鼓噪起来。


试想,像王思聪这样“交朋友从来不看对方有没有钱,因为都没有我有钱”的人,都在忙着寻找优质的投资标的,使财富的雪球滚大,普通的百姓,怎么会忍受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贬值?



本质是投资

但为何房市更剧烈?


事实上,除了房地产行业外,市面上还有“四大金刚”,即黄金、股票、基金、互联网金融。货币泛滥下,那些凡是能够跑赢印钞机的投资渠道无一例外都被推上过风口,美式“金融化”也一度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外衣。


不过,伴随股灾的惨烈,去年以来,金融闯关全面切换到金融整治,狂热开始收场:股市萎靡不振、黄金跌跌不休、基金黑幕令人望而却步……兜兜转转,最后还是房地产市场最靠谱。

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美国消费者金融调查(SCF)数据,中国家庭的房产在总资产中占比高达69%,美国仅为36%。

为此,网友抨击到:可怕,中国人“穷得”只剩房子了!事实上,当其他投资渠道收缩或风险太大之际,楼市只能一枝独秀,毕竟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买房增值还是最保险的。


不过,2017年,楼市这种“一夫当关”的架势恐怕也要走到头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拉开了地产行业的“去金融化”序幕,同时也意味着房子开始向居住价值回归,未来很难继续扮演“最佳投资品”角色。



“房子用来住的”

违背金融本质吗?


不!

钱印太多才是


可问题是:一旦“房子用来住的”被高高举起,钱便没了投资出路。毕竟,金融的本质是“钱生钱”,当房地产行业集聚的海量投资、投机资本被各种政策拒之门外后,这些“挤出来”的钱还能去哪里?事实上,这也反映了当下中国经济面临的一大现实国情:


一方面,沿用工业经济规模扩张和市场经济自由放任的逻辑,钱被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


从1990年到2016年底,M2余额翻了101倍,26年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19.4%,其中M2占GDP的比重也从0.82猛增至2.08。特别是,2008年底M2余额为47.5万亿元,但2008年至2016年底共发放了107.49万亿元的货币,


形象一点说,金融危机后的八年时间里,国家投放出改革开放30年两倍多的货币。


另一方面,货币泛滥下,关于钱的价值观、财富观没有成熟起来。要么将金钱当作“万能钥匙”,一切向钱看齐;要么视金钱为“洪水猛兽”,把金钱当做“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罪魁祸首。


殊不知,到2020年,中国将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小康”不光意味着生活水平的小康,更是金钱的小康,即老百姓的储蓄不可能全部“攥在手里”或躺在银行里“被通胀”,还要有一个“泄洪口”。


过去几十年,上世纪80年代的下海,90年代的股票,2000年的互联网,2010年后的房地产等都在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即便只有少数人一夜暴富,大部分人的钱财都打了水漂。事实上,按照福卡一以贯之的观点,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而过剩平仓又是必然中的必然,所以,货币蒸发是宿命所归。但倘若将这条出路堵死,大量货币势必将形成高悬的“堰塞湖”,一旦泄洪后果不堪设想,一言以蔽之,全面围堵钱的出路是难有出路的。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楼市

该怎样  还会怎样


但后面......


既然,政策大调整下,楼市这个过剩货币的“蓄水池”已经难以为继,那么,为过剩货币寻找出路、安排后事或成为未来方向所在。


首先,可以肯定地是,由于路径依赖,房地产、基建(铁公基)等传统行业依然是吸金主要渠道,国家也不可能完全刺破其中的泡沫,毕竟“休克疗法”的巨大震荡是当下中国经济所不能承受的;


再者,“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氛围下,一大批创客空间、孵化器如雨后春笋,不少创业项目普遍享受着比前几年更高的估值,更容易获得融资。

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2016年共发生2051起早期投资案例,披露投资金额约为122.40亿元,其中,TMT行业“以质取胜”,互联网金融行业创新发展亦吸金颇多。

伴随着人工智能、生命经济、工业4.0、体验经济等浪潮来袭,与这些领域相关的创业或投资会越来越火。


此外,中产阶级队伍的扩张,也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钱在消费中蒸发,特别是跨境消费。2016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达到2610亿美元,比2015年增加12%,连续第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时,连续第5年保持世界最大境外消费国位置,而且中国游客的境外消费比美国游客超出一倍还多。


当然,创业时机虽好,艰辛却不能忽视;消费固然享受,总要适可而止,对于量大面广的老百姓而言,大部分钱可能流入银行理财、货币基金等稳定渠道,甚至重回股市,毕竟散户的记忆只有“七秒钟”。


总而言之,表面上看,货币似蜜,本质上,却终究如水。那些经蜂蜜流淌鼓起的包必定被时间熨平,而过剩的货币在流向经济的每一个角落后也终将如水般蒸发。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能否提供一套公平、公正的机制相当重要,因为只有“自然蒸发”才能令人心服口服,倘若“拿一方的血汗钱去填补另一方”,问题就要来了,而这一任务落在政府身上。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延伸阅读


今年是买房和卖房的最好时候?


房地产的多米诺骨牌?


房产去金融化


房地产税的风,吹得更紧了……


房产税调整的是中国税收结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