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病全世界“吃药”——中国怎么办?
摘要
特朗普高唱“保护主义”,对中国挥起封杀的大棒,不过,不解决自身的问题,终是枉然;但反过来讲,中国市场经济尚未完全到位,中国版本也亟需升级,改革难以回避。
贸易战一波三折,舆论场忽东忽西
贸易战又有了新动向。就在国内媒体舆对“美欧联手,日欧达成自贸协定,接下来就是一致针对中国了”议论纷纷之时,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项立法,将对数百种中国产商品降低关税。
如此波波折折足以让国内的众多专家学者和媒体舆论晕头转向,不断调整自己的分析预测言论和方向。
而纵观特朗普开启贸易战序幕以来,舆论这样抓不到“准星”的状况愈发凸显。
特朗普上任后,对所有的贸易都非常愤怒,因为他认为这是美国制造业被掏空、国力衰退的原因,所以不遗余力地推行“零和贸易”路线。先是任性地退出TPP、指控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为“最糟糕的协定”,并扬言要对中国进行45%的关税惩罚,同时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后是罕见地启用“301条款”,认定中国存在损害美国知识产权、技术革新等不合理现象时,可不经国会批准单方面对中国采取贸易惩罚措施;接着制裁中兴、对中国2000亿美元产品加征10%关税。
虽然总体来看,一招紧似一招,但过程却忽松忽紧,以致中国国内舆论也被牵着走,忽东忽西。根本上还是对贸易战的实质缺乏把握。
美国生病,全球难安
首先需要搞清楚美国为何将中国视为“靶子”。
照理,美国上世纪40年代就高举自由贸易的旗帜,其作为贸易霸主的崛起同英国颇为相似,都是军事实力保护伞之下壮大的(二次大战摧毁了欧洲力量,美国打造了全球最强军力),市场开放和贸易往来旨向制度软实力的构建,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全世界建立了美元霸权,并借此确立了世界经济老大和全球领导地位。
只不过,中国凭借劳动力低成本和广阔市场优势,搭了自由贸易体系的顺风车,反倒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中国的“共生”模式展现出比“范式突破”更强的爆发力。
在美式全球贸易体系中,虽然美国人可以享受到更低的商品价格,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被中国稀释,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地位因中国式微,沦为“山姆老头”的结局是灾难性的。所以,美国瞄准中国、贸易战逐次进入刺刀见红阶段。
然而,美国如此般“遏中自救”,却难以化解真正的问题。
首先,针对中国的贸易战往往难逃“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曾用贸易战“吸星大法”,把挑战自己威严的日德多年的修为全部吸去,从此,日、德再无能力挑战美国了。
如今,中国有能力挑战美国了,美国故技重施。但事实是,当年美国对日德实行大杀器,之所以成功,是由于日德都是美国的盟友,美国在这两个国家都有驻兵权,他们的国家主权相对不独立。
而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是完全独立自主的。在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之下,从欧洲到美国,市场都在萎缩,只有中国还在扩张,实业空心化、入不敷出的美国和中国打起贸易战来,那些依靠中国市场的国家及国际大公司难以全然和特朗普共进退。当年不离开中国不罢休的谷歌,现在还在想方设法叩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实际上,中国完整产业体系、庞大市场很大程度上以构筑起反贸易战的“战略导弹”。因此,即便是特朗普发动了贸易战,也是边打边拉。
其次,贸易战反市场。
全球贸易是市场经济开放、竞争、市场配置逻辑的必然要求,搞贸易保护、建“贸易小圈子”等都是逆市场经济而动,终将被市场经济浪潮淹没。
对美国来说,更糟糕的是,美国精神将因此毁于一旦。
纽约那尊自由女神像仿佛宣誓着“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而今,在“美国主义”口号下,普世价值观被撕得遍体鳞伤。
综上,特朗普高唱“保护主义”,试图“让美国再次强大”,充其量是病急乱投医,解决不了美国病症。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美国发病,全球也不得安宁,演变成世界性问题。
中国自身问题同样难以回避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走进了误区,中国是否就至臻完美了呢?
鉴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出口商品价格低廉,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被美日欧开了“小灶”——入世15年内不具备市场经济地位,即中国有15年的过渡期。这样,既可把中国压在产业链的低端,又可以“有地位国”的价格轻而易举地判定“无地位国”中国“倾销”。其如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哪料到中国凭借资源禀赋优势,一飞冲天!中国成了大赢家,而西方经济体几乎全是输家。因而,15年的过渡期虽已满,但美日欧拒绝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待遇。西方以裁判自居、排斥中国,说到底,无非是捉住了中国的小辫子。
其一,中国当年为加入WTO曾做出过一系列承诺,但并未全部兑现。
中国承诺信息技术产品关税最迟于2005年取消,但固体油墨、光学透明膜黏合剂、多元件集成电路等至今还施行5%-10%不等的关税;答应所有的进口配额在2005年之前取消,但羊毛、食糖、化肥等产品仍在进口配额的审批管理之下;承诺对外资全面开放银行金融行业、传媒与影音产业,这也全都落空。
其二,中国有大量的国有经济,与主流市场经济不大吻合。
中国存在对国企的行政干预、对国企出海并购的巨额补助,而市场经济的标准之一是看权力有没有被关进笼子里,权力没关进去,关进去的必然是市场,也就形成了“鸟笼里的伪市场经济”。
其三,中国金融开放受到限制。资本账户尚未自由交易,货币可兑换程度较低。
西方不甘中国贸易的冲击,封杀中国、将中国排斥在市场经济国家之外,是反市场的、狭隘的。但另一方面,中国也还没有达到“自由市场标准”,有辫子被抓,就此意义,中国版本亟需升级。
中国版本升级的方向
事实上,正是由于贸易战带来的外部压力,中国也到了加快转变乃至改革的当口。
毕竟,原本,中国30多年改革形成强大的产能,超级货币大投放,金融资本的内在逻辑都需要中国从外部寻找解决国内问题的钥匙。
如今,外部市场受阻,中国靠外部市场化解内部问题的空间被压缩,势必会进一步在内部着力,拓展新的空间。当然,即便如此,内外兼修依然不可或缺。而不管是化解外部问题,还是内部问题,加快转变、改革已无法拖延。
这其中,首要的是实质性地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中的核心命题,也是各经济学派争论的焦点问题,更是每个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的难题。
在理论上,市场具有自我矫正功能,作用于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利益机制和价格机制。理论模型和实践成果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但市场经济的原罪——过剩平仓,又使市场体系自身包含着反市场的力量,即政府。市场要有效地运行,不能没有政府;但政府力量的扩展,可能导致市场本身的毁灭。
因此,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之手应该是弥补市场失灵,让无形之手管不到的、管不好的地方不出现缺位现象,而不是越俎代庖。
在历史上,中国曾把政府与市场的“二人转”唱得风生水起。不过,随着形势的转变,进一步发挥好“二人转”的左右,也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即向“大市场、大政府”切换。
具体来看,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不可或缺:
一是改革落地
当下改革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权力的调整,即权力机构更多要自我改革,比如“去产能”就是“去政府”。改革若只说不做或被层层异化,那么政策经济终将在“僵而不死”中延误治理时机。
二是平台搭建
终结地方经营城市等政府“独挡一面”的时代,推动政府从演员回归导演本职,通过搭建各种平台真正让企业唱戏。
三是寻找支点(组织)与杠杆(资本)
且不说当前自组织崛起,从人到物都在“连接一切”,揭开了重新组织化与组织创新浪潮,单是中国进入第四次金融大爆炸就可见未来资本的力量,因此,不管是刺激经济还是产业扶持,未来都将以组织为支点,以资本为杠杆,进而撬动创新发展。
四是减免税费
鉴于中国的宏观税负太高,单企业税负就高达40%,相较于房产税、营改增等盯住钱袋子,只有对企业、居民减税才能真正降成本、启动消费,比如对小微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加大“双创”税收优惠等。
五是增长替代
毕竟后危机时代正是新老经济交替的拐点期。“新经济”须在“阵痛期”成长以实现对于旧模式的新陈代谢,而高位不胜寒的系统性风险也需通过危机释放进而软着陆。
中国的转变、改革向来属典型的问题倒逼型,政策往往被形势拖着走。若能借着外部压力,乘势加快转变、改革的步伐,也可算是“因祸得福”了。
精彩推荐
贸易战系列——中美贸易战的最根本原因特朗普将来——中美的核心利益是什么?中美把其他国家越甩越远?中美军事技术战略较量中俄美欧——世界大三角格局怎么调?中国要当“老大”了?(福卡原创,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