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被玩残了吗?
摘要
当独角兽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登上历史舞台,其本身事实上天然地内置着“三个代表”的要求。
独角兽闷声前行,并未“凉凉”
在经历了年初舆论上的热火朝天的追捧,以及小米从“年轻人的第一支股票”变成“年轻人的第一次被套”、“年轻人的第一次割肉”,再加上年中以来股市行情跌到逼近新低,舆论已经懒得再提独角兽,俨然独角兽已经销声匿迹了一样。
但实际上,独角兽依然马不停蹄地向前冲。
根据胡润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8第二季度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截至第二季度末,大中华区独角兽企业总数上升至162家,其中新上榜的有19家。而在半年前,在胡润研究院所发布的大中华区独角兽榜单上,上榜企业为120家,总体估值接近3万亿元人民币。
依据胡润的说法,“中国今年上半年每一个星期都有两家新发现的独角兽,二季度虽然增速放缓,每4.7天一家,一季度每3天一家”,独角兽虽然已经被媒体舆论“抛弃”,但独角兽却并没有“凉凉”。
另外,根据全球知名创投研究机构CBInsight的数据,从2013-2018年3月,全球共有237家独角兽企业,其中美国为118家,占49.78%,中国紧随其后占26.16%。排名第三、第四的英国和印度,分别有13家和9家。在全球独角兽企业的市值中,美国占46%,中国占41%,即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市值更高一些。
在上述数据的背后,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国独角兽在全球所占的分量与过去中国几乎等同于模仿、山寨的代名词形成鲜明反差。
在2013年之前,美国的独角兽企业有16家,中国仅仅有2家,到2014年美国一年出现了将近20家独角兽,中国只有5家。单就数量来看,中国独角兽崛起的速度远超美国。由此,美国在全球独角兽公司版图中遥遥领先的地位开始转变,所占比例从 2013 年的75%下降到 2017年的49.5%,而中国独角兽公司数量于 2015 年迅速超越欧洲,并正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争议独角兽
不过,由于今年独角兽概念突然在中国股市上火了一把,也招致不少争议。然而,不得不承认,某些争议颇具中国特色,比如,对于独角兽名单或者谁是独角兽的争议。即便如此,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关于独角兽的估值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事实上,随着全球独角兽的规模在短时间内迅猛膨胀,且估值令人咋舌地飙升,对独角兽泡沫的质疑就如影随形、此消彼长。而一批诸如血检独角兽Theranos那样曾经如日中天的独角兽明星轰然间倒塌或深陷困境,以及Snapchat、众安保险等曾经的独角兽退出独角兽的行列,也加深了市场对独角兽的质疑,特别是2017年,一些独角兽表现不佳,被认为是独角兽的阵亡之年,而Uber的折价也被认定为独角兽是“坟场” 的最佳证明。
VC大佬、LinkedIn联合创始人Reid Hoffman就认为硅谷那些天价估值的公司令投资者都感到震惊,太多初创公司都被高估了。还有风投人士认为,所谓的独角兽文化正在侵蚀硅谷,破坏市场的健康;独角兽文化酝酿出了一代凡事只求捷径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们,十年后人们就连提起“独角兽”都会觉得尴尬不已。
就中国来说,今年的独角兽行情也更多是在舆论层面热闹了一把,还未在股市上全面地、实质性启动,就熄火了。有观点认为,“独角兽的估值也全是戏”,“独角兽基金也是带着割韭菜的使命来的”,因此,要远离独角兽。
独角兽吻合“三个代表”
然而,这更多是纠缠于表面,没有穿透独角兽的本质。事实上,当独角兽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登上历史舞台,其本身其实天然地内置着“三个代表”的要求:
代表新产业方向
独角兽的本意就是指一种稀有、神秘的动物,用在经济领域,特指那些发展速度快、稀少,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非上市创业公司。这样的特征决定了新产业方向才是独角兽诞生的肥田沃土。
换句话说,新产业方向是独角兽崛起的根基,因为只有代表新的产业方向,内置创新性、变革性、颠覆性的突破基因,开辟一片新的市场,创造新的需求,或者以更好的方式满足需求,才会具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或者市场承载,从而成就独角兽的巨大价值。独角兽作为新经济独有的一种现象横空出世本身也印证了这一点。
代表新的资本方向
资本为利润而生,资本涌向哪里,意味着哪里有丰厚的利润回报。然而,独角兽的培育和发展往往要消耗巨资,还要冒着大量真金白银打水漂的风险。
毕竟,这类企业立足的是新产业,市场尚不成熟,前景不明,试错成本高,历经摸爬滚打仍有可能徒劳无功。Evernote、Dropbox、Square、人人网等一大批曾经风光无限的独角兽企业的衰落乃至消亡以及无数创企尸横遍野,就让大量资本灰飞烟灭。
也就是说,相比传统投资,投资独角兽更加是九死一生。这显然不是一般的小资本能够承受的。事实上,只有足够大的资本才能够承受90%的失败。
在这种背景下,要吸引资本,特别是大资本源源不断地涌入并提供支持,独角兽企业势必要“自带光环”,代表资本新方向,通过新故事、新机会增加自身筹码。
事实也表明,凡是能成为独角兽的公司,其背后肯定会有多家投资机构或者孵化器支撑,而独角兽背后最大的推手和赢家也主要是红杉资本、SV angel、腾讯、阿里等全球顶级的VC或大型投资机构、行业巨头。
独角兽的风向性与资本追逐技术变革和产业迭代衍生的新机会的本能一拍即合。
代表新商业模式
在高速迭代、极度竞争的经济形态下,无论是传统产业的突围,还是新技术、新产业的落地生根,都离不开商业模式上的重构和创新。
鉴此,独角兽天然地要代表新商业模式,从而让企业迅速实现突破,避免被淹没在竞争的汪洋大海中。
实际上,在传统经济成熟稳定的体系和市场覆盖下,再加上互联网横扫一切,规模效应、长尾效应以及马太效应让新兴企业难以像过去那样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积跬步”来实现渐进、线性的发展和增长,而更多要通过商业模式的颠覆兑现爆发性成长。
也正是基于此,借助商业模式创新的能量,小米不但在短短几年内就位列全球最具价值独角兽的第三名,且在其生态链里还诞生了4家独角兽公司;从0到千亿元收入,万科用了27年,海尔用了24年,苏宁用了20年,联想用了22年,京东用了17年,而小米只用了6年。
在商业模式创新上,需要强调的是,当下面临产业链纵向发展瓶颈的企业倾向于横向扩展,但仅仅由纵改横是不够的。因为在各行各业全面面临洗牌和重组的背景下,横向同样是窄路,拥挤不堪。因此,模式创新更要合纵连横、纵横捭阖。而能在这个方面实现突破的新创企业也更有机会成为独角兽明星。
这样来看,独角兽不仅是一种新经济现象,更是新经济的集中代表,其发展吻合新经济的内在逻辑,拘泥于表象,或只从估值来简单衡量,很可能对独角兽看走眼。当然,涉及到中国股市,对于独角兽的投资还无法简单地从其自身来考量。
(声明:文章用于研究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独角兽还有没有投资价值》正在“收听德培”热播。购买请长按识别二维码,还有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精彩推荐
把美国挑事归结到价值观是“痴人说梦”,中美碰撞明明就是人世间基本法则“作祟”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