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国挑事归结到价值观是“痴人说梦”,中美碰撞明明就是人世间基本法则“作祟”
摘要
中美力量此消彼长,美国挑起贸易事端本质上揭示的是人类社会的丛林法则。美国内心也充斥着争斗哲学。这就决定了中美之间未来将以挤压为主。
把个人执念幻化成国际竞争本质的思潮
随着特朗普针对中国的贸易战从口头变成行动,一步步演进,以往对特朗普的种种笑谈、调侃销声匿迹。转而,虽然贸易战的实际经济影响还未显现,但国内的舆论场却沸腾起来,各种言论满天飞。
其中,有种观点认为,中美的贸易摩擦只是表象,实质是两种不同价值体系的对垒。甚至,还有人认为,中国的价值观还没有被世界广泛认同,缺少盟友,所以还是乖乖就范为妙。
但是,这种观点其实是以自己心中的执念来分析判断国际形势,既想多了,也想歪了。
2
中美实力消长,难以避免“交锋”
美国剑指中国,背后是中美力量此消彼长的格局。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逐步将淘汰产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之时,就埋下了西落东起的宿命。
美国“金融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去工业化”,国民经济在钱生钱的金融游戏下,越玩越虚弱——造血能力日益匮乏,愈来愈依靠美元霸权全球吸血和,辅以高端工业做支撑。而随着“去工业化”,大批工人失业,阶层流动趋于停滞。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30年前,美国钢铁厂雇佣了大约18.8万人,现在这一数字约为8.6万人。
另外,根据媒体,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危机中,美国制造业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急剧下降,制造业外包和机器数量增加加剧了工人的损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造成的美国产业空心化,更是让失业者的绝对数量大幅上升。蓝领工作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从1970年的28%下降到了2010年的17%。
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的研究显示,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所占比例已不到一半,从1971年的61%减少到49.4%,中产阶级已不再是这个国家的大多数。
与此相伴,教育不再能改变普罗大众的命运,对家庭而言也成为负投资,这直接导致反智主义盛行。美国苏珊·雅各比著的《反智时代:谎言中的美国文化》就对美国的反智主义进行了详实的分析。其中指出:“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美国人越来越不愿意将理性视为一种美德,不愿意对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和听到的东西施以严格的事实和逻辑标准,不愿意考虑对专家知识的蓄意无视在从科学研究到和战略决策等种种问题上产生的影响,这种情形已经十分严重。”
在勤劳无法致富、教育无法改变人生的情况下,原本充满正能量的美国精神被奢靡主义、享乐文化、嘻哈文化所取代。经济、社会、文化走下坡。
但中国受益于劳动力禀赋、广阔市场、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纵深及改革机缘,一举超欧洲诸强,又盖过日本坐二望一。尤其是随着工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被做成“白菜价”,而“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则直指美国的政治影响力和美元霸权——实事求是地说,这正瞄准美国的要害,其连最后的高端工业优势和美元地位优势也面临挑战。
眼看老大地位面临威胁,美国哪顾自己在中东还没填平的大坑,气势汹汹地举起反华大旗,并试图掐住中国崛起的“命门”——贸易。
3
人类社会的丛林法则从未离去
美国此举从本质上揭示的是人类社会的丛林法则。
丛林法则,这个源自自然界、用来描述强势动物通过厮杀获取较多生存资源,弱小者出局或被吃掉的专业术语,延伸到社会层面,具有了它的社会属性,即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影响力较小者、弱者将被强者屏蔽掉。丛林社会,只有强者才能逞强,弱者隐忍图强才能逆袭。正如,没有人愿意和奴隶谈判,而当他们晋升为平民时,他们的意见才会被考虑,当他们成为贵族时,他们的意见才是意见。
回溯近现代史,国家的崛起也遵循着“丛林社会下的强者逻辑”。日本挨打了,知道自己是弱者,立刻守着“西方的规矩”奋发图强,直到不平等条约废除,举身强国之列。
中国错过了上世纪60、70年代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国力较弱,在苏美争霸的局势下,选择了韬光养晦;而今时移世易,中国强大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纵然想低调发展,过去那种韬光养晦的空间和条件也不存在了。
事实上,早在去年年末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就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称中国挑战了美国的实力、影响力和利益,是个意图侵蚀美国安全和繁荣的“修正主义国家”。这份安全战略报告还指责中国寻求“取代”美国在亚洲的地位,称“中国在扩张自己实力的同时不惜以别国的主权为代价”。
今年6月18日到21日,美国更是连续五次炒作中国军事威胁,把“中国威胁”炒到一个新高度,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塞尔瓦甚至发出警告,如果美国坐以待毙,中国就会如愿以偿,取得军事技术优势。
而最近美国兰德公司又发布报告称,美国该认真考虑加强打“政治战”的能力,协调国力中的所有相关要素来应对非常规威胁。
显然,在这种局面下,这不是任何人一厢情愿的继续韬光养晦能够化解的,毕竟,当年能够韬光养晦的时代已经翻页了。
如今,美国举起贸易大棒,根底上就是丛林法则,其他冠冕堂皇的说辞都是包装而已。根本上,丛林法则也是美国身上切不掉的基因,且不说美国对印第安人大屠杀的是是非非,之后与英国、与西班牙、与墨西哥的战争,无一不是“暴力挂帅,力大为王”,即使今天面对中国,内心也仍充斥着争斗哲学。一个几百年前适用于自然界野兽的自然规律,至今仍是社会,更是美国的金科玉律。
从这个逻辑来看,中美贸易战更是宿命,不以任何价值观为转移。对此,《特朗普不是偶然现象,贸易战是必然宿命,看不清这两点势必误判|德培直播文字稿》一文中也有深入的分析阐述。(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4
中美的碰撞和挤压不仅存在于贸易
上述状况决定了中美之间未来将以挤压为主。这种挤压除了经济上“贸易围堵”与反围堵之外,还体现在其他方方面面:
军事上
第一岛链封锁与反封锁。南海是沟通两大洋和联系三大洲的海上枢纽,被称为“咽喉通道”、“海上生命线”、“聚宝盆”;东海扼太平洋西部边缘海南北航路要冲,是东北亚与东南亚海上联系纽带;台湾岛更是中国海岸线东大门的屏障。所以,美国沿“东海—台湾岛—南海”构筑起遏制中国的锁链。
但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巨大体量均要求突破陆地限制,向外寻找战略纵深,这是中国发展的基本配置。因此,中国要将第一岛链作为前出世界的滩头阵地,这样,和美国的冲突总在那里。
政治上
国家模式的相互倾轧。美国“大市场、小政府”的自由市场模式,在发展初期孕育了强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但逐渐显现出极大的偏差——由于虚拟经济赚取利润的便捷、高效,在市场竞争中疯狂扩张,金融资本主义泛滥成灾,终于陷在金融危机的狂风暴雨里;同时,由于资本控制了社会(政府),阶层撕裂难以弥合。
相反,中国最初是极端的社会主义,但后来嫁接了市场经济,并朝着“大市场、大政府”模式演进,资本在市场的领域内大可尽情地释放魔力,但一旦到了成灾或企图颠覆政治的危急时刻,政府就要出手,从而填补阶层沟壑,保障社会秩序。中国不停地试验政府与市场搭配的优化模式,美国总想保住所谓的、理想化的“普世模式”,二者将人类社会带上新的竞争高度。
国际上
对全球治理主导权、影响力的争夺。美国在全球治理上玩后退,正赶上中国渴望站上全球事务的中心舞台,似乎两国顺利交棒,不存在冲突。但中美各自代表的是新兴和守成力量,内含结构性矛盾,无法回避,无法调和,这从特朗普一改“美国优先”、在达沃斯“卖瓜”、帮助世界繁荣可窥几分。中美对抗愈发升级。
不过,当其他矛盾突出比如国内压力陡增之时,两国的对抗会相对收缩,多一些相互勾兑,但这并不能改变双方拼斗的态势。
因此,中美两方,恰如两个顶尖魔术师,在市场竞争、强胜弱汰的指挥棒下,彼此激烈斗法。美国看似在攻实则是守,守的是老大地位;中国看似在守实则是攻,攻的也是老大地位。中美碰撞挤压实则都因世界地位而起,受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驱使支配,这是难以回避的。并且,当中国越接近美国时,这种冲撞将会越厉害。
收听德培,看懂形势
快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精彩推荐
为什么专家学者们对人民币的预测总是被打脸?——福卡年初的说法又应验了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