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改革看似后退?
导读
在接下来的改革进程中,将呈现出既有市场经济继续深化的特征,又有用政府去勾兑市场,用政府收拢去对冲市场,消除市场化改革中的“毒瘤”的一面。
1978年渐行渐远,然而,对1978年的怀念却意犹未尽。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虽然已经进行了总结定调,然而,依然有诸多困惑萦绕人们心头。
那么,“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究竟意味着什么样的改革?
01
改革上半场的主题词
总体上,不管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还是“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释放的信号,都指向一个方向,即,眼下中国的改革并没有终结,更不会死亡。但是,改革势必不同于1978年,而是换了面目。
之前中国改革以放权、创新为关键词。
1978年是全面改革开放的起点,封闭的计划经济被打破,市场经济萌动,个体户、“小猫经济”集中爆发,农村生产队也有了自主权,农民有了经营自留地、搞家庭副业、从事集市贸易的自由,而有的生产主体利用已经松动的政治氛围走得更远,甚至开始进出口贸易;
1992年“画圈”是坚定市场化改革信心,涌现了“扔掉铁饭碗”的下海潮,站在市场经济整体形态的维度考量,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企业家阶层开始走向市场舞台,陈东升、郭广昌、冯仑、俞敏洪、胡葆森、黄怒波都是92派“士商”的代表;
2001年入世是进一步深化市场化,中国企业炼成“低成本、低价强攻”的生意经而行商天下,同时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进一步市场化,并且这一阶段互联网浪潮席卷国内,从四大门户到搜索再到社交化网络,网易、搜狐、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先后崛起;
2013年自贸区改革是使贸易制度和规则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变正面清单为负面清单,大大拓宽了企业准入和业务创新的空间,发展转口贸易、离岸贸易意味着自贸区将在产融结合、贸易金融、航运金融方面开辟新径等。
可见,改革上半场的基本精神是松绑、革新。
以“释放”、创新为主题词的前一轮改革确实释放了生产力。
在这激荡四十年里,中国的名义GDP翻了200多倍,新能源、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产业从无到有,笔尖钢、移动互联网、脑科学等领域赶英超美,可圈可点之处数不胜数,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远方的江河工程与高原“天路”,一直延伸至头顶星空。
02
改革上半场积留的问题
但是,这种以放为主的市场化改革也产生了一些社会无法消化、无法承载的后果。
首先,制造了前所未有的泡沫和过剩。
市场化背景下,国内外市场的开拓、经济扩张预期和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建设冲动,致使生产规模的雪球越滚越大,现在不仅钢铁、水泥、煤炭、房地产等产业要经历挤泡沫的阵痛,而且连碳纤维、多晶硅、锂电池等新兴产业也患上了“过剩症”,新旧动能接不上,经济只好由高速增长转向盘整。
其次,加剧了贫富分化。
体制转轨期各种劳动、税收制度的漏洞以及官商寻租空间、廉价劳动力、优惠政策都赐予了某些经济精英丰厚的“制度红利”,加上市场经济依市场竞争来配置资源造成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效应,成就了一批富豪,无门路、无资源、无技术的底层民众却愈来愈贫穷。
中国首富的更迭基本上踏着改革逐次深入的步伐——乡镇企业崛起,刘永行、刘永好兄弟成为首富;互联网兴起,网易丁磊一飞冲天;对接国际产业链,张茵家族、梁稳根、王传福出场。
铁打的土豪,流水的首富,在首富轮岗之中,中国底端25%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占比从18%降至1%。相应地,1%富人家庭财产占比却从2.5%飙升至33.3%。社会被严重割裂。
更严峻的是,放开过度、创新过度还冲击社会维稳边界。
泡沫堆积、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本身就时刻触动着大众敏感的神经,极易激起民粹主义情绪,一些创新还“节外生枝”,引起社会紊乱。
借款5000元滚成百万巨债,校园贷变“校园害”,90后团伙利用蚂蚁花呗升“星星”进行诈骗,21岁空姐深夜惨死网约车等。
民怨集聚,混乱与部分领域失序接踵而来。
03
改革下半场市场与政府同发力
市场失衡,群魔乱舞,意味着放任式经济走到了头。
其实,在中国向前发展的力量中,除了市场,还有一个重要主体就是政府。
曾经,“市场化改革”这五个字在中国一部分人心中,已经成为类似于信仰的神之存在,但如今,市场化放权也显露出了其缺陷,政府的作为空间再次凸显,一度趋软的政府力量再度趋强。
房地产调控不等不看,从快从严;为规避“一放就乱”,地铁项目、保险牌照审批收紧;为保证有效供给,融资条件继续紧缩;为遏制网贷“雷潮”,沪穗深苏紧急出手,严禁高管失联、网站关闭、运营停止;为防诈骗、防风险,央妈下死命令,所有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为营造一个清朗的打车市场,从准入门槛到法规执行,全国多地严监管网约车……
“政府与市场的二人转”本就是中国模式,即便是“市场化放开大放异彩”之时,政府的力量也没有完全退场,只是相对弱化;现今,市场化改革在部分领域出现失衡,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政府力量强化。
于是,当下出现了政府收权与市场放权并行、相互勾兑的局面。
本以为改革就是放开、就是做加法,可现在政府又去收拢、宏调的举措又多起来,市场活动的空间不是按原来设想的拓展轨道在扩大,而是相对收窄了,民众难免会误认为眼下的状态是在破坏前期的改革成果。
而实际上,简单地一放了之的市场化改革若一如既往地向前走,恐将累积更多的问题,制造更多隐患,基于此,政府管制不仅不是破坏前期的改革成果,反倒是巩固改革的历史成果。
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改革进程中,将呈现出既有市场经济继续深化的特征,又有用政府去勾兑市场,用政府收拢去对冲市场,消除市场化改革中的“毒瘤”的一面。
换言之,今后的改革开放进程将是“大政府+大市场”共同发力。
04
再造新经济社会环境
当然,在此过程中,强政府现身,难免让人们感觉“市场化改革销声匿迹了”、“没改革了”。
但实际上,强政府本身也是在形势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对冲市场失灵的题中之意。
只是,如何拿捏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与边界,将影响两者共同发挥有效作用的空间。
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言,大政府+大市场的核心要义在于再造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其根本要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既要促进创新活跃,又要有规则跟进;去除特殊,公平竞争;服务归位,激发活力;多元包容,创构生态。
如此,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高效、和谐发展方能兑现。
精彩推荐
商业地产“老大哥”持续大甩卖,商业地产还有戏吗?国企改革困在哪?《海王》、《复联》火爆,为什么超级英雄电影能让人追着掏腰包?国家成了全球化的“绊脚石”?华西村为何辉煌不再?(福卡原创,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