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口危机”到底有多恐怖?——人口问题真正困扰我们的是什么?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虚假的学问就像一块长满杂草的荒地,几乎无法把草拔尽

导读


一切都是规律在主导,人口数量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动态的。




1

人口危机?


“人口危机”论甚嚣尘上。


一方面是出生率走低。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达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同比上年下降了1.49个千分点;死亡人口为99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同比上年下滑1.51个千分点。


这已经是中国在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出现人口出生率下滑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下滑的情况。


另一方面是老龄化加速。中国于2001年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7修订版)》预计中国于2025年前后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14%以上),2034年前后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20%以上),2050年达26.3%,到2060年后逐渐稳定在30%左右的水平,老龄化速度前所未有。


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前所未有。2018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由2017年的1.58亿增长到1.67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由11.4%升高到11.9%。


预计到205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3.6亿,届时每4个人就有1个65岁以上的老人。


与此同时,人们生育意愿低迷,就连“越穷越生”的规律也被打破,典型的如贵州省,是全国人均GDP倒数第三的贫困地区,也是全国城市化率最低、农村人口占比最高的省份之一,其2018年上半年出生人口数量居然也出现了下滑。


少子化与老龄化的两面夹击,使得中国人口危机魅影显现,也难怪一些专家、学者宣称“大国空巢”、“人口悬崖”,中国进入人口雪崩状态。



2

政策之变


对此,全面放开生育信号频现。


2018年3月,“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取消,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中第一次没有“计划生育”名称;


2018年6月以来,多省市纷纷出台政策鼓励生育,如辽宁省率先提出奖励生育,陕西省建议适时全面放开生育;8月6日,中国邮政将于2019年发行的己亥年生肖邮票图案是两只大猪带着三只小猪,甚至被外媒解读为中国即将开放三孩政策的预兆;同一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呼吁以生育政策的落地和社会保障的健全来切实促进生育;新华日报刊文《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提议设立生育基金制度。


回想数十年前铺天盖地的“只生一个好”宣传,在人口问题上,竟然上演大反转剧情。


之所以如此反转的理由就在于生育率低下、人口减少将给中国带来各种恐怖前景,如劳动力人口下降,人口红利消失,国家经济减速,社会保障压力山大,消费率降低,房地产泡沫破灭,甚至地方债务破产等等。


这一切似乎昭示着,“为国生娃”,义不容辞,但即便是全面放开生育,也不过意味着把“管起来”的生育权交还给人民群众。


3

背后的理论切换


细究之,以前搞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甚至是《增长的极限》,如今人口危机的理论依据是人口社会学、经济学原理,遵循“人口即国运”。


就人口控制而言,马尔萨斯主义建立在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前提上,人口以几何级数比率增长,而粮食和其他生产却是以数字级数比率增长的,因而人口增长的速度永远超过粮食同其他生产增长的速度。


由此推出,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否则,贫穷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命运。


曾受到批判的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人口同中国当时的各种矛盾,如国家建设资金的矛盾,人口同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矛盾,人口同粮食、工业原料、劳动就业、人民生活的矛盾,人口同科学研究的矛盾,人口数量同人口质量的矛盾,因此提出了站在物的角度牺牲人口数量的人口控制方案,即搞“计划生育”。


再如曾经在世界上轰动一时的《增长的极限》,隐含公式是资源总量与消耗速度之比,但它把人类发展进程简单化了。虽然地球上的各种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数量确实有限,但是人们利用资源的方式,包括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会因新技术的出现而改变,如新能源对石油的替代。


如今,另一种理论占据上风,基于18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孔德“人口就是国家的命运”,年轻人口更是一国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对于人口数量的重视前所未有,这也是2017年以来各省市展开“抢人”大战的理由了,甚至把中国30年的“增长奇迹”也归功于人口红利。


无独有偶,另一个人口大国印度也是如此。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英迪拉·甘地还在充满忧虑地说,“印度人口太多了”,结果到了2004年,同为国大党的印度总理辛格却已经在宣传印度的人力资本优势了。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就在于学界理论和政治舆论已经发生了反转。


然而,从某种意义而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4

人口的作用


进一步而言,认识人口在未来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还需厘清三个关系。


一是生育下降与经济模式转变的关系


如果说过去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部分得益于人口红利,如今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是否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受到挑战?


毕竟中国经济发展不仅因为人口红利,还归因于改革开放、战略纵深、政府与市场的“二人转”,以及思想战略上非终极论而是过程论等,更何况中国经济模式也在调整,由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转向高质量发展。


二是人口减少与消费升级趋势的关系


即便人口雪崩,但当下消费取代投资与出口成为三驾马车之首,2018年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76.2%,比2017年提高18.6个百分点;而且消费升级趋势或将弥补因人口减少带来的下降,如人口结构调整产生的银发消费,消费升级中出现的健康消费等。


三是人口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如前文所述,一些人口理论依据并未考虑技术发展因素,因此被“打脸”,换言之即不符合生活现实。


事实上,技术反倒成为主要因素,将彻底颠覆传统人口问题。


在农业文明中,一切靠人力,人口数量显然是大国标志;在工业经济时代,工业化恰恰是人类生育率转变的主要推动力;


到未来的智能时代,发展中国家将可能有三分之二的劳动力将被机器人取代,如此算来,中国将有5-6亿的劳动力被具有更高生产效率的人工智能替代,当人类作为劳动力被人工智能替代,如日本用机器人组装机器人,人的重要性相对降低,也就意味着所谓人类“低生育陷阱”被釜底抽薪了,甚至现在抢来的人还将成为社保的“负担”。


由此推导,对生育率降低、人口减少,也就不必纠结了。


统计规律显示,人口增长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呈现倒U型曲线:开始时,经济发展将会促进人口的增长,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口增长率将随之下降。


一切都是规律在主导,人口数量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动态的。


其实,思维的固化恰恰是助推过去六七十年人口数量起伏的主观根源。


时变事变。虽然中国人口下降的长期趋势似乎难以避免,但仍继续用当下固化的思维来推测人口变化的影响,难免碰壁。



精彩推荐

特朗普又被打脸了?|形势精要

如何看透百年一遇大变局?他用三个大师、四个主角、两大难题讲透了为什么中国芯片产业被韩国、台湾地区甩了几条街?为什么芯片无法像“两弹一星”那样突破?

褚时健留下的财富和背后的时代

两会三件大事|形势精要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凭什么引领?股市重回3000点,一天完成三件事!这是什么行情?|形势精要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