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从“独孤求败”到使出非常手段,科技竞争重回白热化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哪里有思想,哪里就有威力

导读


科技创新领域“百家争鸣”不但展现了科技竞争的风起云涌,并且直接把国家推到了科技竞争的前线,顶到了杠头上。



如果说以往美国在科研领域显得有点“独孤求败”,那么2008年金融危机后,科技创新领域“百家争鸣”不但展现了科技竞争的风起云涌,并且随着形势的演变,愈发直接把国家推到了科技竞争的前线,顶到了杠头上。


特别是中国科技创新向上走,让欧美等发达国家倍感威胁,纷纷加大国家推动科技创新的力度。


比如,今年年初,白宫网站发布的一份未来工业发展规划,详细聚焦于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量子信息科学和5G这四项关键技术。


最近,特朗普政府公布的2020财年预算申请显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科技研发方面,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分得了35.56亿美元,较2018财年涨幅达15%。其中,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信息通信等尖端技术及应用方面,美国也在预算申请中做了详细的规划。


德国在今年年初公布的《国家工业战略2030》草案中,将十个工业领域列为“关键工业部门”,并将通过合理的能源价格、降低税收、将企业负担降低到40%以下,增强德国企业竞争力。


除了各国政府直接加大对相关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非正常手段也派上了用场,美国针对华为的一些列动作,就被外界认为是美国针对中国发起的“科技战”。

 

那么,国家为什么站到了科技创新的前台?



世界局势使然


这跟风波云谲的世界局势脱不了干系。


危机后经济实力变幻正应验了那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日本已经在2010年被中国赶超,无缘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俄罗斯遭遇全球低油价而“痛失全球第八大经济体”;就连始作俑者的美国也是在消耗六年光阴后才迎来好看的经济数据。

 

经济实力只是后危机时代各国综合国力此消彼长的一个侧影。经济实力的变迁诱发多边机构、国际治理、应对全球性问题时话语权的重新排列。

 

譬如金融领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构筑的垄断地位正迎来破冰之旅,由中国牵头的另一套金融体系(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债券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及清迈协议)风生水起;中国一带一路朋友圈越做越大,而美国却不断退群,与盟友也不断生出更多嫌隙。

 

这也为各国重新洗牌、划定楚河汉界提供了契机,可以预见,国家竞争将在各国洗牌中重回白热化。

 

过往中国尚有四把利剑(人口、环境透支、外需、改革)在WTO框架下,依靠“世界工厂”获得一席之地。然而,过去基于国民禀赋互补性构建的“中国生产、欧美消费”的分工体系在此轮国家竞争中被打破。

 

且不说“拼消耗”的模式难以为继,以劳动力成本为例,经济学人智库(TheEIU)认为,中国早在2008-2012五年间就有四年的劳动力收入增速超过生产率,靠“廉价”维持的竞争优势日渐式微,中国也由靠外贸转向促内需;

 

就连危机后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引发的失业潮也让美国人反思其消费未来的行为,连续两任总统都着了急,当年奥巴马呼吁要买美国货,如今特朗普更是赤裸裸直接剑指中国制造。

 

可以预见,未来大国将在高端制造诸多领域短兵相接,同质化竞争将加剧。


归根到底,科技创新是一国获得同台竞技的门票,也是同质化竞争中制胜的关键。



中国抓科创的紧迫性


除了外部形势所迫,对于中国自身而言,科创也到了“不得不为”的时期。


经济总量与质量严重不匹配

中国经济总量与质量严重不匹配,需要科技来点石成金。

 

关于中国经济总量的美誉层出不穷:IMF曾预测,按照目前两国的发展速度,中国在2030年有可能反超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英国智库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预测中国超越美国时间为2032年。

 

但褪去“强刺激”外衣之后,从地方政府政府债台高筑、银行坏账显山露水也就看到了经济质量存在腐肉。

 

就连引以为傲的外贸,细看下来也是大而不强,外贸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中国不足20%,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另外,产品增值率中国为30%,同美国、德国、日本的48%、47%、41%的比率相比差距不小。

 

中国这样的经济体量却没有足够多的世界级企业、品牌与之相匹配,“质量让位数量”的经济恶果中国早在1840年就已尝得,“廉价品”构筑的经济堡垒难担任持续发展重任。

 

中兴事件更是暴露中国芯片软肋。在大部分半导体生产领域,中国企业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仍相当有限,几乎所有最复杂的芯片仍须进口。2013年以来,中国每年需要进口超过2000亿美元的芯片,而且连续多年位居单品进口第一位,2017年更达到历史新高:2601亿美元。

 

因此,虽然中国历经多年积累不断前进,但尚未摆脱”微笑的是老外,苦笑的是中国“(微笑曲线)的状态。苦笑变微笑的唯一途径就是科创。


发达国家新的科技封锁

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尚存软肋,但中国经济的总量及增长速度已严重“威胁、挤压”了原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新的科技封锁使得中国科创必须由“借外力”转向“修内功”。

 

中国经济多年快速增长让西方国家红了眼,加上近年中国外交走起大开大合的步调更是让“威胁论”重新卷土再来,西方发达国家扼住“科技的咽喉”也就不难理解。

 

早在2007美国就正式规定包括航空发动机、先进导航系统、激光器、水下摄像机及推进器等20类产品不得向中国出口;搞工业革命起家的欧洲人深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技术发展前沿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传感、航空制造、船舶与海事设备等众多领域的技术,均位列明令禁止向中国出口的“黑名单”上;

 

哪怕是已经过时的陈旧技术,也要经过层层检查与阉割并索要高昂代价,光伏行业就是例证,中国的光伏企业就广泛使用着欧美淘汰的高污染西门子改良法为欧洲生产清洁的能源。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路在汽车行业就栽了跟头,靠外力这条路再难行通,必须修内功。


对未来战争风险作准备


战争阴云从未散去,如果说金融秩序的重构、政治领域的纷扰不断、世界各国抢夺经济制高点是国家竞争不见血的较量,那么战争就是国家竞争的最极端形式。“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美必有一战”阴魂不散,


中国不期盼战争,却不能将自己命运交给别人,而在对未来战争的准备方面,中国不得不在科创方面下“苦功”。

 

毕竟中国科技水准尚有差距。尽管近年,中国以第三的身份在军事实力方面迎头赶上,例如“东风-21D”弹道导弹、歼-20等让中国在硬件领域“一鸣惊人”,甚至在网络武器和反卫星武器已经赶上美国,但在关键技术领域,如核动力航母、核潜艇、无人机、两栖舰和大型运输机还难以“望美项背”。

 

以史为鉴,历次科技的大爆发都与国家竞争脱不了干系,星球大战计划就是美苏在核武器上势均力敌之时,美国寻找突围路径的产物,此次科创的大国博弈概莫能外。

 

对中国而言,无论是赢得经济制高点、还是政治的话语权、抑或为可能的战争做好准备,发展科创都是不二之选。


那么,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将如何发力?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越复杂的表象

越有深刻的真相

我们旨在

破解复杂,预测未来

关注我们

让你多一双慧眼


精彩推荐

形势如此严峻,民企如何应对大变局?

为何美国执政精英歇斯底里?——“决定中美走向”的24个问题(二)为什么要超越海派文化?美国变狂躁,全球不安生,谁在左右时局?中俄亲密关系升级,基辛格的担心在变成现实?为什么他的新战略落空?|形势精要史上最强“618”:狂欢背后的消费真相又为小鲜肉吵起来了!为什么“娘炮”风与国家背道而驰?

中美冲突:一场身不由己的“对决”?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原创视频内容请关注“德培论道”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