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难难难!突破国企改革悖论靠什么发力?|国企改革系列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

导读


在新时代、新经济背景下,国企原有的存在逻辑被釜底抽薪。有鉴于此,未来中国国企改革的模式将调整。


国企混改看似悖论重重,很难很烦,但却丝毫不能阻挡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


不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近年来中央的重头戏,多地政府也频繁表态,密集出台国企改革方案,重组整合、混改、公司制改制等成关键词。


国企改革也并非“纸上谈兵”。目前,第四批混改试点名单已敲定,共有160家企业,资产总量超过2.5万亿元,其中,中央企业系统107家,地方企业53家,“南北船”战略重组成为关注热点。


事实上,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在资本市场,就有超过30家地方国企为筹划重大资产重组而停牌。


国企改革“双百行动”自去年8月启动以来,各地各中央企业积极组织遴选企业、制定方案、推动改革。在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双百”企业目前有113家在本级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非国有资本5384亿,有3466家子企业开展混改


可见,自上而下搞国改的决心,不仅印证了国改被顶在杠头上的事实,还诠释了国改之于中国的战略重要性。



01

国企改革已经到了集中爆炸的“临界点”


其实,溯流追源,国企改革也是“遍尝百方”,不可谓不“用心”。


但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所有权与管理权的争论到国企改制引爆的下岗潮,从“姓公还是姓私”的探讨到股份制的实行,从“国退民进”与“国进民退”的重组……政策进退反复,反而令市场对国企改革的方向认知更为模糊。


而本来是为了终结“多头共管”而特设国资委,未曾想国资委不对企业的经营结果负责,却在监管名义下对企业的诸多市场行为,如人事任命、投资决策等履行审批或所谓的备案职能,“婆婆式”的管理模式反让国企愈加苦不堪言。


对国企性质不加区分的“一刀切”,也使其屡屡陷入盈利使命与公共服务使命相冲突的尴尬中。


事实上,搞活国有企业是一个历史性的和世界级的难题,除了易陷入腐败和低效的魔咒外,高失业率、市场与公共服务的关系等遗留问题都成为各国政府挥之不去的梦魇。


但相比而言,由于所处的背景、环境和信息的不同,又使得中国的国企改革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来反腐风暴“正本清源”,债转股、混改、剥离资本运营职能正在化解国企高杠杆,拨正了国企的航向;


二则中国经济去产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强化国际市场经济能力的需求等又需国企冲在前面。


况且,新经济对中国国企的冲击程度更强烈。当以移动互联、数字化等为代表的新经济以及工业4.0、智能制造横扫各个行业时,国企被逼至墙角,“五大行”不如一个支付宝、邮政物流服务垫底,就连中国移动这样堪称优秀的超大型国企,在基础电信的SP业务以及综合通信业务上也难逃被腾讯QQ和微信收割的命运。


此外,在更多的细分领域,新经济也在利用互联网、资本和新技术不断形成新垄断,亟待国企混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总之,旧疾未解又添新患,都说明国企改革的问题已经到了一个集中爆炸的“临界点”。



02

国企改革模式


显然,这也意味着寄希望于“拍脑袋决定”、避重就轻、大包大揽的搞好国有企业改革行不通。


在新时代、新经济背景下,国企原有的存在逻辑已被釜底抽薪,有鉴于此,突破国企改革悖论,模式调整将是发力方向,未来中国国企改革的模式将调整为:


抓住少数关键

 因为尽管有了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但真实世界向来不兑现静态的假定,这从国企改革的进程就可以看出。一提国企改革,就定式化思维“一刀切”。


然而,且不谈国有企业有公益类和商业类的区分,既要参与市场竞争,又要体现国家战略意志的事情,只能倚靠商业垄断竞争类的国企。


事实上,包括联通、“铁老大”、东航等在内的国企,无论是集团层面的改革还是下属企业的动刀子,包括中央工作会议提出来要让电力、石油、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七大垄断领域成为国企改革主战场等改革已概念落地。


虽然看似激活了资产和业务,但问题是战略核心领域确立了,国企深改下一步究竟该如何推进?实际上依然可能是旧体制的大本营和旧仓库。


事实上,轰轰烈烈的国企改革,归根结蒂还将落实于关键领域和关键行业,尤其是垄断国企的改革。因此,“寻求最大公约数,解决主要矛盾”或将成为国企改革的最优解。


改革力度与问题程度成正比

 长期以来,国有金融机构主要支持国有企业,导致国内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杠杆高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关键行业的垄断也造成了舆论对“国进民退”的广泛质疑。


本以为“拿着一手好牌”的国企,面对来自非国企和外资在华合资企业的激烈竞争,不仅在效率和竞争力上落后前者,大部分国企还过度负债,离开了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就无法存活。


还有一部分国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谋私的利益集团,企业的发展既偏离了中央政府希望的优质公共产品服务目标,也偏离了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而定位在了内部人收益最大化之上。


不单如此,供给侧出现的供给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也都源于国有企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低端制造。


更要命的是,国有企业大多集中在煤炭、石油、制造业等高耗能领域,与绿色环保低碳的国民诉求背道而驰。


尤其是在市场自由竞争、全球化自由贸易的大背景下,满目疮痍、广受诟病的国企不仅国内市场竞争力弱化,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动能也不足。


国企的问题之多,之复杂也意味着未来的改革力度将越来越大。


大方向清晰,小目标模糊

 “方向明,改革兴”,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首要一条,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改革大方向。


早年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就已明确了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并从分类改革、国资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多个方面给出了改革的大方向。


后来的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又提出,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实际上就是要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


十九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顶层设计的大方向是有了,但具体到每一个环节的小目标仍旧留白。


强调国企的主业、次业剥离,但究竟怎么区分?还有联通混改,社会资本是进来了,但混了以后如何分盘子、功能定位以及阶段性的小目标到底是什么却不清不楚。


切香肠、挤压式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国企改革也不是简单的“关停并转”,依靠股份化就能毕功,体制与利益的纠缠、产权改革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配置等问题都决定了国企改革是一场渐进式的切割。


混改试点之所以一批一批的推进,恐怕也是政府在多方激烈博弈后的心态折射。比如,通过渐进式改革,政府能避免过快去杠杆可能引发企业与银行体系大范围陷入困境的危机。


当然,无论是公司制改革还是混改,都意味着商业竞争类国企将向民企敞开怀抱。毕竟,作为国企集中地的东北经济已敲响了警钟,以往仗着“东北国企多,国企必须被补贴,国企利用信息优势套补贴”这套逻辑运转,结果套补贴使得企业缺乏效率。东北经济陷入困境与国企的这种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如今围绕国企改革的市场化重组,实际上已经开启了国企在市场挤压过程中参与竞争、打破垄断、激发活力的大门。



03

国企改革助力经济转型


以上观之,国企改革虽然梗阻重重,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出路,上述几大国企改革模式事实上已经体现在国改的顶层设计中,并且纵贯国企改革的始终!


目前中央企业境外资产规模超过7万亿元,分布在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业务已经由工程承包、能源开发,拓展到高铁、核电、电网建设运营等各个领域!


可以想见,一旦国企改革成功,将加快经济转型,从而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了解更多


福卡智库近期关于国企改革的系列文章:




越复杂的表象

越有深刻的真相

我们旨在

破解复杂,预测未来

关注我们

让你多一双慧眼


精彩推荐

中国造得出两弹一星,却为何迟迟突破不了“航发技术”?

除了胡扯就是蒙的?经济学为何“走火入魔”?听!危机的脚步!|形势精要消费一膨胀,“中国消费威胁论”就砸过来了,中国消费的“诗和远方”在哪里?为何中国女性经常成为“背锅侠”?中国大妈“坏了一锅粥”?科创最前沿:为战争威胁抢跑道楼市变局,房企自救,中国经济转机?

混改让人摸不着门道,背后有五大核心难点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原创视频内容请关注“德培论道”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