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企改革如何破局?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导读


在改革过程中,要避免踏进一些“坑”,还要翻过一些“坎”。


国企改革的经验教训


近40年的国企改革犹如“趟地雷”。


无论宝贵经验,抑或惨痛教训都值得吸取,以免两次甚至多次掉进同一个坑里。


在诸多教训中,首先需要引以为戒的是资本在国企改革中的参与度。


一种情形是与外资合资后的“沦陷”。如今商务部表态积极支持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国企改革,国务院也发文鼓励外资参与国企混改,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期待以引进外资方式培育企业竞争力,结果却造成“引狼入室”,导致一代品牌“沦陷”的教训仍历历在目。


1986年,英国荷兰的联合利华进入上海市场;1988年,美国宝洁进入广州市场,仅仅几年时间,80%的中国日化市场就被外资控制,本土品牌淡出市场,更不消说中国汽车工业“以市场换技术”结果了。


另一情形是引入金融资本后的“内斗”。2011年11月,百年品牌上海家化选择与平安信托联姻,出让家化集团的全部国有股权,而仅仅两年半后,被寄予厚望的“样板工程”就上演了管理层“被撵出”、股东“被举报”的尴尬。原因出于基因不同,资本低估了创江山型企业家的深厚根基和影响力,企业家低估了资本的血腥和冷酷无情。


第二,就国企激励机制方面,管理层个人持股教训往往大于经验。

从21世纪初在实践中大行其道,到国资委暂停MBO,再到中小国有企业有条件放行,至今重启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计划试点,可谓蜿蜒曲折。虽然有美的、TCL通过MBO完成了股权改造,同样也有不少企业和企业家在MBO中折戟,如健力宝的李经纬、江苏春兰的陶建幸、科龙集团创始人潘宁、格林柯尔的顾雏军等企业家。


研究发现,股权结构既不是形成有效公司治理的目的,也不是有效治理的手段或必要前提,即股权改革与企业活力间并不存在直接相关关系,这是对管理层持股的“釜底抽薪”。


如此一来,当年以“郎顾之争”为代表的国有产权改革争议,就显得有些“荒诞”:一方面发现了国企改革中的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国企改革进程;另一方面则伤害了难能可贵的企业家精神,甚至导致个别企业家锒铛入狱。


然而,对事物的认知总是随时代逐渐推进的,如今从员工持股“总比例不超过49%”调整到现在的30%,也是吸取了MBO实践偏差的教训,一如顾雏军所言“感谢这个好时代”。


第三,值得深思的是政府在国企改革中的进进退退。

在国企改革投石问路、试探前行的初期,“扩权让利”、“两权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曾是改革重点;


进入90年代,国企改革开始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政企分开”是改革目标之一,邓小平甚至还提出了“党政分开”;


以2003年国资委挂牌成立为标志,国企进入被全面管控时代,国资委集管人、管事、管资产三项大权于一身,其政府部门的性质决定了更趋于单一的行政化管控,缺乏综合性和全局观;


当下则是“两手抓”,一边将重心转移到“管资本”上,推行资本运作平台;另一边是加强党的领导,在国有企业中成立党委会。


很显然,关于如何行使国企的所有权及管理问题,以及政府在其中的职能,依然在摸索中。



现实难点

如果说上述在国企改革中曾出现的教训在现实中仍有发生,伴随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推进,又遭遇了比以往更多、更复杂的难点。


一是如何解决混改中出现的“破坏规则”问题?

作为央企混改的“第一枪”,联通混改方案出现了定增股份不合规、定增对象超名额、定增基准日违规等问题,引发舆论质疑,却被证监会以“认真学习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刻认识了(对于深化国企改革具有先行先试的重大意义)、已经有安排了(在发改委等部门指导下制定了混改方案)、做个案处理”的声明“特赦”放行。


当然,中国联通后来也交出了喜人的首份混改“成绩单”——2017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76.4%。对于未来新一轮混改,是否也要“合情违规”、“特事特办”?


二是如何理顺混改中的体制性问题?

混改背后涉及国资监管体制改革,这才是国企混改的核心。


过去国企形成中国式内部人控制,原因一方面是国有企业与生俱来的政治关联一定程度造就了中国式内部人控制,如董事长是由上级部门任命的;


另一方面是金字塔式控股结构会形成长长的委托代理链条,导致“所有者缺位”。


但混改就此将重构国企监管与管理机制,如在联通混改中,从股权来看,国有股权从63.7%下降为36.67%,相比非国有股东持股的35.19%,两者股比之间的差距是1.48%,连2%都不到;从董事会构成来看,国企董事与民企董事,首次分庭抗礼。13名新董事会成员中,8人为非独立董事(除了3位联通高管,其余5位均来自中国人寿、BATJ等战略投资者)。“联通模式”也只是供其他正在进行混改的国企借鉴而已。


三是整体上市的有限性

推进国企集团整体上市、提升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是近年来地方政府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


从一方面而言,整体上市能够使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利益趋于一致,减少代理成本和利益输送的发生,避免当年分拆上市产生的关联交易和违规担保、集团公司转移上市公司融资和剩余利润、将不良资产向上市公司高价转让等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更方便“管资本”;


但从另一面而言,整体上市更意在“圈钱”,用“债转股”化解国有企业的巨额债务,“化腐朽为神奇”;用上市公司钱去买盈利能力下滑的资产,相当于在盈利高点再一次IPO ,从而侵害二级市场所有流通股股东的利益。


四是金融领域清查多重嵌套持股针对谁?


在去年《人民日报》对郭树清的一次专访中,其表示“有的股东甚至把银行当作自己的提款机,肆意进行不正当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少数不法分子通过复杂架构,虚假出资,循环注资,违规构建庞大的金融集团,已经成为深化金融改革和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的严重障碍,必须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尽管郭树清是技术性官员,但这一严厉表态似乎有所指向诸如新天域、博裕、中信产业投资等机构,而这几家公司实力已达到“不予置评”的境界。



改革趋势


尽管国企改革“波诡云谲”,但丝毫不能阻挡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将深化国企改革放在优先位置,指出今后改革的突出工作任务。


2018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原则,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改组成立一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组建一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由此可以预判:


国企重组是重头

今年将推进装备制造、煤炭、电力、通信、化工等领域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以重组整合为契机,持续推动煤炭、钢铁、海工装备、环保等领域资源整合,减少重复建设。


混改升级

公司制改革是混改第一步,目前央企率先实现公司制破题,为混改创造了条件。


充分竞争的各行业国企改革将按下快进键

相比代表国家战略的行业,属于充分竞争性行业的国企改革相对容易推动。


然而,知易行难,在实践中,国企改革推动还需要满足多个维度和层面的要求,这对国企改革的推进进度难免形成掣肘。


正所谓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至于国企改革的可行性操作有待进一步探讨。


精彩推荐

为什么我们依然要学习日本?

必须统一!如何统一?|一周趋势看点

为什么改革看似后退?

揪心!中国制造业如何凤凰涅槃?

国企改革为什么难突破?

中国制造业到了危机时刻?

2018年释放的信号|穿透2018看未来

中美“交锋”、战略碰撞、全球之变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