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之河中的摆渡人》系列人物访谈——青山周平
端午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们来到了北京朝阳区的一家创意园区。一幢幢充满时代感的矮楼,挂满新绿的红墙,设计感十足的玻璃橱窗……无处不透露着新与旧、创意与传统的碰撞。而这里,正是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工作室的所在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51321cn8k&width=500&height=375&auto=0
1
“男神”其人
青山周平出生于日本广岛县,高中时代受父亲的影响开始对建筑设计感兴趣,先后毕业于大阪大学、东京大学。2005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青山周平第一次来到了中国。
许多人认识青山周平是通过一档名为《梦想改造家》的节目。作为首位参与该节目录制的外籍设计师,青山周平先是在第二季中成功改造了位于北京南锣鼓巷附近的35平米胡同民宅,又在第三季中令“L型”的过道房“化腐朽为神奇”。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新诠释,令许多中国观众开始熟悉、喜欢青山周平,而他温文尔雅的性格、谦逊低调的气质更是令许多女性观众称其为“男神设计师”。
2
关于建筑设计
中国是一个变化快、喜欢新鲜事物的国度
毕业后的青山周平在找工作时经友人介绍,来到北京的一家建筑公司实习。“当时恰逢北京奥运会之前,中国新推出了许多大型建筑项目,日本的学生们都很感兴趣,我也想来实际看一看。”半年的实习期结束后,青山周平决定留在北京。“中国社会变化快,对年轻设计师来说机会比较多;整个社会状态也比较年轻,比如在中国,我的很多客户比我还要年轻,这在日本是很少见的;同时中国人很喜欢新的变化,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也敢于去尝试有风险的事情,而日本对于不了解、新出现的事物会比较排斥。”“在中国,社会的变化也使得生活空间日新月异。这样的环境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很有启发。”
我的工作室叫B.L.U.E.
在北京的十几年里,青山有着多重身份:在SAKO建筑设计工社任设计师、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修读博士学位、在北方工业大学建筑系任教。2014年,青山周平还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
B.L.U.E.
“B.L.U.E.在英语中是蓝色的意思,代表了我名字里的‘青’;另外它也是Beijing Laboratory for Urban Environment的略称,字面上是‘北京环境研究所’的意思。我们希望通过对社会、文化环境的研究,创造新型生活方式,让人们更好地享受城市。”
胡同,很传统也很未来
工作室创立两三年,已经接手过大大小小不少项目。其中,最令青山周平印象深刻的还是去年《梦想改造家》节目中在灯市口的胡同民宅改造项目。40平米的房子里居住着一家六口人,“L型”的结构使得过道房终日难见阳光,房屋老旧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更是为一家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青山周平团队的设计成功改善了一家人逼仄的居住环境。改造后的房子虽然外观上看起来比较现代,但其实依旧融入了胡同的概念,保留了胡同原有的生活方式,整个空间是和胡同相连、可以穿行的连续空间。同时,通过开放通透的空间模式以及模糊的室内外界限,让人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室外的庭院和胡同中。在传统的胡同环境中,营造出了一个开放的、自由的、有阳光的、自然的城市居住空间。
在如何保留传统胡同文化方面,青山周平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胡同与城市密切相关,生活在胡同里的人共享着城市的空间。现在有很多胡同里的房子,卖出十几万一平的天价,让人不敢去住;还有一些设施陈旧,让人不愿去住。胡同及其所承载的胡同文化似乎渐行渐远。“我认为胡同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住在里面的人的生活状态。现在的北京也在进行许多胡同改造工程,我想,除了保留屋顶、砖瓦等建筑符号外,更重要的是保留那种开放、自由的胡同生活。”“所以青山认为可以尝试将胡同的住宅以舒适、便利的现代风进行改造,吸引更多年轻人居住。”
3
关于家
青山周平团队设计作品:南锣鼓巷大杂院改造(图片来源于网络)
住胡同,不买房
为他人设计了这么多“梦想之家”,那青山周平自己的家是怎样的呢?青山周平告诉我们,他现在过的也是“胡同生活”,并且乐在其中。“几年前我在北京的胡同里租下一个小院,自己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卫生间、淋浴等设施。”当被问及有没有考虑在北京买房时,青山周平笑着摇了摇头:“不买房。”相比之下,胡同的生活似乎更加吸引他:“我家小院里有一棵树,其实是邻居家的树,但夏天我们可以共享树荫带来的凉爽,冬天也可以共享透过树枝的阳光,这是一种胡同里特有的和谐生活。”“再比如胡同民宅屋檐的倾斜角度,其实和北京冬夏阳光的照射角度都有着十分巧妙的关系。我上学时虽然在学校学习过相关知识,但亲自居住在胡同里以后,才真正理解了胡同生活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
青山周平团队设计作品:南锣鼓巷大杂院改造(图片来源于网络)
“家”的概念,在不断变化
青山周平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的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家的概念
“以前都是一家两三代人住在一间房子里,形成一个‘大家庭’。但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老家去大城市打拼,仅由夫妻和孩子构成的‘小家庭’越来越多。甚至在一些大城市,比如东京,出现了很多只有一个人或两个人的‘家庭’。”当今社会,“家”可能不再局限于“房子”。家人、生活的记忆,恐怕这些才是“家”的代名词。
4
关于未来
青山周平团队设计作品:原麦山丘三里屯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想要从零开始做建筑
谈及未来的计划,青山周平表示,工作室成立以来,团队接手的大多是室内装修或是建筑改造项目。接下来他想更多地尝试“从零开始”,“从设计草图开始,打造一栋建筑”。此外,目前青山周平也在向家居产品设计方向发展,“这与建筑设计相仿,都是人与人、人与空间有效通话的一种方式”。而关于生活的城市,他则表示暂时不会离开北京。“不过我也很喜欢上海,上海现在是中国艺术的中心,对于日本人而言,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可能也会感到更为便利。”同时,青山周平也表示,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去探访中国更多的地方。“我经常去外地出差,但是大多停留时间比较短。行走于城市,感受城市变化是我获得建筑设计灵感的方式。以后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慢节奏地感受中国的大小城市,寻找和发现更多有趣的地方。”
中日之间,重在实际感知
今年时值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对于今后如何进一步推动中日友好发展,青山周平认为,实际感知最为重要。
中日之间
“通过和中国朋友聊天,我发现他们通过新闻、书籍等方式了解的日本,和实际的日本存在一定的差别。反过来,有些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也存在着误解,比如我的家人或是日本朋友总觉得北京每天都是雾霾,但事实并非如此。只有实际去看,去听,去体会,去感知,才会有客观、准确的认识。”
おススメ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人民网日文版独家稿件,转载请标注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