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价投者为何在便宜的内银股上踌躇不前?

flamingoz 王雅媛港股圈 2018-09-30


作者 | flamingoz


在过去的一年里,大家对于价值投资的接受度都高了不少,现在随便抓起一个还在股市里搏杀的投资者,在分析股票时都会不时蹦出低估值、护城河等几个价投专用术语。当然,衡量股票的长期投资价值,最不能忽略的还是PE、PB、ROE等几个最重要又常用的指标。


去年基于这些漂亮的指标做出了长期投资的决定,可今年回报似乎并不理想,首当其冲的就是内银股。


半年前,很多人都认为跟国际同行比较,内银股PE、PB都低成这个样子了,还能跌到哪里去?!事实上,今年内银股却持续下跌。


内银股到底怎么了?


一、银行低估到了什么水平?


在当下这个时点,对于指标极低的银行股,市场持有两种声音:


看多:有人看中了银行的高股息率,认为只有按照目前的估值水平,持有5~7年就能回本。而且,中国银行几乎不会倒闭,对银行来说堪称梦想的国度。现在买入是非常值得的。


看空:有人认为银行会由于金融危机而元气大伤,到时利润将会面临断崖式下滑,这使得银行投资的安全边际极小。


这两种观点都不无道理,到底哪种观点才更靠近客观真理呢?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目前银行股的估值,判断其是否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PE方面:大多数银行都进入了8倍以下的区域。对应年化12.5%的无风险报酬率,一些银行的PE甚至已经到了5倍,对应20%的年化收益率。


PB方面:除了招商银行,平均都在0.8倍以下。


股息率方面:更是大幅超过10年期国债收益率!


资料来源:investing.com


假如银行的利润和分红率得以保持,我们大可用银行利率4~5%的贷款来买银行股,这样每年从银行获得的分红将高于贷款的利息,看起来像无风险套利?任何人看了,难免会心动。


如果只考究以上指标的话,钢铁股似乎也很合适。


钢铁股在中报之后,多数公司的PE滑落到在5倍以下,但很明显,市场对钢铁股的态度非常坚定。钢铁是周期股,其业绩波动极大,也许明年业绩就由正转负,谁都难以预测。


可以肯定的是,现在买入钢铁股,大概率就买在周期高位,但谁能保证现在不是银行股的周期高位呢?


二、银行是怎么盈利的?


从银行的盈利方式来看,银行无疑是信用的承载者。


中国的银行有着全世界最愿意存款的老百姓,全宇宙最愿意借钱的企业家,为它们的盈利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它们通过低利率吸收存款形成负债,再通过高利率放贷形成资产,其中的利差以及生息的资产规模,决定了银行最主要的盈利能力。


当然,除了借贷业务,银行也有其他的盈利点,包括中间业务等表外业务。


资料来源:网络


从银行的商业模式看,它是一门低利率借款和高利率放贷的生意,只不过银行要承担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


理论上,银行的杠杆受制于资本充足率,可实际上,银行可以通过多种表外的方式继续加大杠杆,只是我们看不见罢了。目前要去的杠杆,指的也是表外杠杆。


对银行而言,资产收益率(下称“ROA”)是更直观的盈利能力衡量指标。ROA不变,杠杆越高,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下称“ROE”)也会越高。这是银行的生意本质决定的。


大家都说银行很有钱,但真正属于银行的资本非常少,因此,一旦银行资产出现大问题,以资本来补窟窿就是天方夜谭。而现在看上去很美好的PB,也会荡然无存。


资料来源:choice,各大银行权益乘数


从美国以及过往的历史数据看,ROA在1%左右属正常,ROE取决于银行采用的杠杆。经济周期对这两个量的扰动极大,如90年代的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海啸。而且,周期的切换需要较久的年限。



资料来源:秃鹫投资


在信用周期上升阶段,银行会为了高盈利而加杠杆,在相同的ROA下,放大ROE。


中国目前的ROA,处于相对合理正常的水平。平均水平小于1%。但ROE仍然较高,这与客观的经济周期有关。一旦进入下行周期,ROA和ROE都可能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资料来源:choice


现在,对银行股的担忧在于“去杠杆”,经济下行以及贸易战的多方压力,这些都是信贷周期下滑的预警信号。周期下滑,会造成资产的不良率骤然提升。


金融世界本身就环环相扣,楼市、股市、债市、汇市的风险相互传递,一旦某个资金链条断裂,银行的资产难免会大面积减值。从世界几百年的银行史来看,这种事情多如牛毛。


三、最坏情况下的银行股演化


“去杠杆”已成为了金融行业最重要的主题。银行的任务非常艰巨,包括清理影子银行、打破刚性兑付来满足迎合资产新规。


在经济下行、M2增速开始放缓、倡导“去杠杆”的情况下,银行的资产端很难再继续保持增长,相应的资产负债率也要降低。


理论上,银行的资产和ROA将一起下滑,相应的,盈利能力也将下滑。但按银行现在漂亮的财务指标判断,这远远算不上是信用周期底部。


做一个情况不差的推演,假设信用周期收缩,但平稳过渡,不发生系统性风险。银行的ROE下滑,假使净资产不受“去杠杆”影响,维持稳定,那么即使ROE稳定下行至6%附近。


目前的PE仍然在10倍左右,长期持有的价值依然非常高。这也是一大帮投资者愿意在这个位置长期持有的核心原因。


但是,我们假设去到最差的情况时,银行股是这样的:大批贷款违约,资产不良率骤升,为了弥补资产减值损失,首先消耗资产拨备,然后最后消耗银行的净利润。


以农业银行为例,资产规模为21万亿,2017年的拨备大概是4千亿左右,虽然拨备覆盖率达到了208.37%左右,但不良的资产在系统性风险未暴露之前都是优良资产,因此这个数据无法衡量是否有安全边际。


我们以2017年年报数据测算,农行的减值拨备+净利润+净资产的数目大概为2.06亿左右,一旦风险资产中的减值额超过2.06亿,银行将自动变为负资产。届时,一个没有自有资本的银行,如果没有人来抢救一下,基本就是信用破产了。


1.增发补充资本是隐形的屠刀

当然银行如果发现真的有那么大数额的资产出问题了,银行自然就会想方法来保全自己,当减值拨备和净利润都用得差不多,核心资本也被侵蚀时,银行就必须发出求救信号了。


对于四大银行,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资产质量是行业中最高的,而且它们也代表着中央金融体系。只不过在没钱的时候,往往就需要一部分人作出牺牲了。


看看美国多次金融危机中的银行股,我们就可以发现,银行灾后重生的概率很高,之后的经营会比之前更好,但是奇怪的是,很多股东都无法享受到深V后反弹的过程。


其原因在于低位再融资补充资本。


由于缺钱身陷囹圄,金融危机中的银行股往往已经处于不良暴增以及股价大跌的双杀中。申请借贷显然不会解决信用问题,对资本的侵蚀于事无补。


于是乎,银行只能选择再融资来补充资本。低位增发对于每一个股东来说,无疑就是一把屠刀。


这意味着自己股权的稀释极其严重,以农行为例子,假设我们农业银行的成本为4元,农行假设为了补充五千亿,约等于总资产的2.5%左右的资本,在目前价位发行1,250亿股,相对目前的总股本3,500亿股,大概使EPS摊薄了26%左右。


假设农行的股价下滑至2元,那么要发行2,500万股,EPS将被摊薄42%,而当农行大跌至1元时,EPS将被摊薄59%左右。


这意味着,即使农行复苏,回到大跌前原先的盈利水平和估值水平时(利润×PE=市值,即市值回到大跌前水平),你仍将持有亏损59%的农业银行。


大家可能会觉得农行不至于低位增发那么多,也不至于跌那么多,但金融恐慌来时,资产由于流动性不足,其折价水平超乎想象,挤兑甚至会搞垮银行。


最后高盛不得不向巴菲特求助,引入巴菲特的资金来救济,在低位发行了等值近50亿的优先股,还附带给了巴菲特不少看多期权


在这个银行探底的过程中,先前持有银行的投资者基本难以回本,银行自身也损失了很多,只有接盘的巴菲特受益。当然,股神承担的,也是银行倒闭所带来的资金损失的风险。


一旦这种情况发生,股东如果持股无动于衷,那么结果就是被套多年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在低位跟随增发的比例动态补仓,让持仓成本相应降下来,才有探底回升后不亏损的可能。


2.错误的价值投资

根我们观察,一大批价值投资者已持有较大仓位的银行股,甚至已经上杠杆加仓了。可能现在银行股的高股息率还能让投资者觉得是套利,非常划算。他们也认为自己在执行越跌越买的价值投资准则。


但上述的坏情况一旦发生,首先融资要么强平,要么是没有钱来动态补仓,因此,这种做法安全边际非常小。


在这个时候,满仓银行股的行为是不理智的,除非有100%判断不会发生信贷危机的能力,可从现在看来,国家领导人似乎也不敢打包票。


上杠杆满仓银行股只会使自己失去主动性,而这本身就已经违反了价值投资第一条安全性的原则。


3.银行已经悄然行动

银行资本薄弱,出现问题时非常依赖外部注资。今年3月,农业银行宣布了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增发,筹措近一千多亿资金来补充核心资本。除了农行,其他银行行动也差不多,纷纷推出可转债、优先股的股权融资计划。


可能有很多投资者会纳闷,银行明明经营业绩那么好,分红回报率那么高,为什么还要增发筹钱呢?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他们目的都是一致的,为资产新规做好准备。


表外大量资产回流,就会引发资本充足率不足,原先的隐性杠杆就会变成显性杠杆,需要补充核心资本来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如果不依赖外部融资,银行补充自身资本的资金来源就只有利润了。


然而,对银行来讲,在计提拨备后,剩余的利润已是杯水车薪了,除非停止分红,但这样对于看好银行股息的投资者来说,就是重大打击了。


因此,融资补充资本在银行“去杠杆”,甚至发生信贷危机时很常见,这会对持仓银行股的股东造成损失,这才是银行长期逻辑的薄弱之处。


且上述的再融资仅仅是为了满足表外资产回流的需求,如果是因为信用危机而导致的融资需求,将会比目前的融资额还要大出几倍。


四、结语


目前,压制银行股估值的“黑手”是信贷周期收缩,无论银行是否遭遇信贷危机,在周期向下过后,始终会迎来回升。而且,每一次银行从周期底部回升,涨幅都会很可观。


如果是长期看好国运,对于金融股,基本面的V型走势无可厚非。哪怕银行股随着M2的收缩,资产缩小一倍,其长期ROA基本稳定,但实际上现在的长期PE也仅仅只是扩大一倍,估值仍说不上贵,更何况发生概率极小。


因此,此时,我们不应过分看空银行股。


如果是假设信贷危机爆发,那又怎么办?


在大银行不会倒闭的前提下,只要我们保证有足够的现金流来进行动态调仓,让我们一样拥有如巴菲特般低位抄底的机会。根据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后,美国银行的表现,银行股价深蹲后爆发的盈利足以弥补或超出出事前银行股的损失。


因此,即使系统性风险不在我们的判断能力范围内,银行现在也还处于“薛定谔的金融危机”状态,对银行股轻仓观望,不上杠杆,等待机会买入,仍是一个不错的投资策略。


REVIEW

往期回顾


2018上半年,爆仓股启示录

曾经的休闲游戏老大是如何一步步作死?

从世界500强榜单,看大放水的祸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