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富也有周期

嘉欣 丫丫港股圈 2021-01-11

"收购AMC,就是要放中国电影给美国人看。"


近日,万达电影(002739.SZ)在定增和疫苗双重利好下,强势拉上涨停,看起来电影周期要重启了。但是看着万达电影一直走下玻的K线图,我马上想到的却是万达多年前的烂并购。


2012年5月,在经过两年的艰苦谈判后,万达终于和全球第二大院线集团AMC签署并购协议,并购总金额26亿美元。

也许是扬眉吐气的喜悦,王健林情不自禁的说出文章开头的这句豪言。


有的投资是会给投资人带来巨额回报的,比如说李嘉诚入股Zoom,现在占了他身家相当的一部份;有的投资,则会成为投资人的累赘,比如巴菲特当年买伯克希尔。
 
对于王健林来说,AMC显然是后者。
 
八年后的今天,新冠疫情肆虐全球,AMC收入暴跌,同时还要面临巨额的债务利息、运营成本和折旧摊销。
 
目前其债务是50亿美元,按照目前的收入情况,不要说本金,就连利息偿还也有问题。
 
九月份以来,AMC股价腰斩,目前市值仅4.8亿美元,比起当年的26亿美元,已经不止腰斩。


王健林的这个电影,也放得太贵了。

更让人唏嘘的是,现在的王健林也早已不是当年的首富,身家从1500亿缩水至883亿,排名早已跌出前十。

要当首富很难,要持续的当首富更难。

收购AMC

其实,王总当年收购AMC的逻辑是很严谨的。
 
首先,AMC是全美第二大连锁影院公司,在北美的主要都市运营着346家影院,拥有5034块电影屏幕,2012年的营收为26亿美元,EBITDA 3.68亿美元。
 
AMC之所以亏损,主要是负债太多,导致财务成本过高,侵蚀了利润。
 
2012年AMC企业借款及融资租赁的利息支出约1.67亿美元,不仅侵蚀了9400万美元的全部运营利润,还造成了巨额亏损。


因此,很精明的王健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算了一笔账:
 
"AMC公司账面上还有2.7亿美元的现金,再加上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权,如果将股权变现,万达实际支付只有21亿美元左右。
 
这次收购相当于用实际支付的21亿美元买来5000块屏幕,每块大约是人民币250万-260万元的价格,比国内每块屏幕350万元的成本低了不少,所以收购是值得的。
 
另外,更重要的是影院行业分散,只要我们够狠通过整合,绝对有望提升利润率,后面推动上市募资,降低负债率,那不就成为一门好生意了。"


他算的账是没有错的,只要时间足够长,只要它能一直忍受亏损到行业整合,那么笑到最后的一定是他,毕竟大家最后也需要电影院这种娱乐。而另一支撑这重要决定的是当年的王健林是首富,巅峰时资产2600亿元,拿出26亿美元做投资,每年亏几个亿美元还是可以一直支撑下去。
 
但是他忘记了任何事物都是有周期的,首富的身家也不例外,尤其是在高负债经营下的首富。无奈,电影院未如他如愿反转前,王健林已摇摇欲坠了。
 
美国的院线经营是一个非常成熟,几乎没有什么增长空间的夕阳行业。
 
AMC的经营也是多年没有增长,营收稳定在25亿美元左右。根据“好莱坞在线”的数据,美国2011年的观影人次减少至13亿,为16年以来最低。
 
即使万达还清了债务,降低了成本,如果不进行狠狠的整合,这也只能是维持经营的一门生意,谈不上有多大的前景和多大的利润。
 
其次,院线需要承担租金、员工成本折旧摊销,行业发展好的时候,能赚微利,行业一旦遇上黑天鹅,像今年的新冠疫情,那就要大亏。
 
从利润表也可以看到,这门生意赢就赚小钱,输就输大钱。


另外,AMC并未涉及美国电影制作环节,影院在美国的电影产业链中话语权并不高,票房收入的绝大部分分成属于影片投资方,因此究竟整合行业的理据来自哪里?
 
所以当时媒体纷纷猜测,王健林收购amc背后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当时26亿美元价格并不像他说的那样没有溢价,市场预估AMC的估值仅为15亿美元。假如是为了国产电影国际化,而收购AMC,那未免太过于草率。
 
也许,我猜测,是当年王健林当上首富,有点飘了?收购一个海外的大品牌的扬眉吐气,就和今天马云说出"中国金融没有系统"一样。
 
首富要持续的保持巅峰,确实很难,而难处似乎是在于控制自我膨胀。

富豪和周期

近几年,中国的造富能力出众,随着一家家企业上市,很多创始人摇身一变成为百亿身价的富豪。
 
不过拉长来看,中国还没有出现持续在顶峰的富豪家族。
 
比如说香港,李嘉诚家族、李兆基家族已经处在巅峰数十年;台湾的蔡万霖家族也传到了第五代,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传统。


在遥远的美国,那个叫做巴菲特的老人,也已经稳稳的待在财富上数十年。
 
有的人也许会质疑,李嘉诚有什么牛逼的,只是霸占着香港的房地产畸形制度,不断收垄断税而已。
 
但是我认为,这才是最厉害的地方。
 
曾经有一个穷苦出身的年轻富豪,为了保住得之不易的财富,整理了历史上破产富豪的所有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乱投资,是富豪败光家产的唯一方法。
 
真正的高手,都善于在顺周期时保存实力,等到逆周期才发力。相反在顺周期发力过猛,到了逆周期败光家产的案例,并不少见。
 
差不多20年前,中国的首富还是荣氏家族。荣氏家族的第三代传人荣智健说过:他爷爷是首富、爸爸是首富、他也是首富。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富豪榜


荣智健不光有豪门背景,自身实力也非常强。1978年,36岁的荣智健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远赴香港开办电子厂,随后又辗转美国创办加州自动设计公司,并且上市套现。
 
短短六年时间,荣智健从100万港元起家,到坐拥4亿港元,比起现在一些爱立创业人设的豪门二代,这才是真正的商业奇才。
 
后来荣智健加入中信泰富,投资事业顺风顺水,即使李嘉诚也要礼让几分。在以40亿元资产收购70多亿恒昌行之前,荣智健与李嘉诚在高尔夫球场对杆,开玩笑说:
 
假如球进洞了,我就买下恒昌行。
 
李嘉诚会心一笑,顺水推舟,促成了这笔交易。
 
2002年,荣智健登上了中国首富的宝座。从此频频进入公众视野,越来越张扬,越来越高调。
 
但是生活不光有"一万",还有"万一",财富再多,要败光家财,一次危机就足够。
 
2008年的"澳元门"事件,荣智健的中信泰富由于过分乐观,选择了投资风险更大的累计期权,刚好遇上了金融危机,一夜之间巨亏147亿港元。
 
其实回顾过程,荣智健的方向是对的,中信泰富在澳洲有铁矿,本来就需要澳元,当时的汇市也是看好澳元、欧元,看跌美元的。
 
但是问题是荣智健太自信了,动用了过多的金融衍生品,同时金融危机突然爆发,澳大利亚被迫降息,从而带动澳元汇率下跌。


就好像轮盘赌一样,无论前面赢多少钱,只要输一次,就足以倾家荡产。
 
激进投资带来风险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纯官"郑家纯在1991年的冒进投资,差点拖垮新世界;日本森氏家族长公子森稔,追求摩天大楼项目,从日本首富到背负数十亿美元巨额债务。
 
李嘉诚曾经说,他90%的时候都是在思考失败,而不是成功,最在意的是现金流,这和巴菲特“潮水褪去方知裸泳者”的说法异曲同工。
 
这些屹立富豪榜的高手,背后的风险意识确实是最顶级的,一攻一守,方显英雄本色。


中国的富豪

打开2020中国福布斯排行榜,前十名中既有马云、马化腾这些互联网富豪,也有许家印、杨惠妍家族这些地产大亨。

前十门槛1800亿元,每一个上榜的名字都金光闪闪。


但是你往前看,2000年和2010年的富豪榜,每个榜单都换了一次血,当时的马云和马化腾,还只是小弟弟。


真是各领风骚数十年,也许到2030年,我们的富豪榜单,又会是新的名字。

同时,我们可以从富豪的年龄上发现一些规律。

1988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住房改革工作会议,房地产热潮从那时候开始拉开帷幕,中国迎来了房地产的黄金年代。
 
现在的地产富豪基本都是60岁上下,在他们30岁的时候,刚好赶上了改革的红利。


2000年虽然是互联网泡沫破裂的一年,但也是互联网发展的元年,目前大部分的传统互联网龙头,基本都是在2000年前后创立。

互联网的富豪基本都是50岁左右,20年前他们正是二十八九岁的少年,一不小心就踏入了互联网的黄金十年。


2007年iPhone的横空出世,带领世界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黄铮、王兴、张一鸣正是抓住了这次机会顺势崛起。


虽然说这些富豪的能力、眼光都很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背后最大的力量还是周期的力量。

用一句经典的话总结就是:一切都是党给的,没有党,就没有这一切。

巨额的财富,是时代赠予的,留住财富,就是个人修为。即使是顺境时,也不能把运气当作实力。

结语

在李嘉诚的办公室里面,珍藏着一份AIG的股票,上面清晰地写着:

2007年5月11日,AIG股价72.97美元,市值1895亿美元。

2008年金融危机,AIG股价1.25美元,市值167.6亿美元,暴跌91%。


首富谦虚的说,我不是想伤害AIG,我只是想给子孙们上一课:

Don't invest like gambling.


前两天拜登当选,股市一片红火,才没两天,疫苗要出来了,又全面熄火。腾讯、阿里、京东、拼多多,这些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在双十一也要打折卖。
 
资本市场永远是充满风险的,这周初的暴跌刚好就像一盆冷水。之前没忍住手加仓的投资者,刚好可以冷静思考一下上面的这句话:
 
不要把投资当赌博。
 
这句话,对钱多多的首富适用,对钱少少的你我,似乎更有用。


丫丫商务合作微信:wushuxi_
(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合作事项)
丫丫内容投稿:2458032576@qq.com


股票也打折啦
影院龙头万达电影被ST会怎么样?
为什么美国女股神认为特斯拉股价能再翻一翻


 "转发" 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