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才锜:评价,是为了不评价

2017-02-14 陈才锜 新校长传媒

2014年9月4号,国务院颁布了新的高考方案,2014年9月17号,浙江省和上海市作为两个先行区域,颁布了本省本市的新高考解决方案。一晃两年多过去了,新的高考给学校带来了什么?给教育带来了什么?

有位校长很有发言权,他是浙江省功勋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著名特级教师陈才锜校长,他也是浙江省唯一的博士校长。



演 讲 / 陈才锜,浙江省温岭中学校长



尊敬的各位来宾,同仁们,大家晚上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在新高考制度下,对评价的思考。教育评价这一词很敏感,很沉重,也很矛盾。说它敏感,是因为我们教育工作一直被评价所左右;说它很沉重,是因为评价在某些方面还不是很科学;说它很矛盾,是因为评价不仅给了学校师生快乐,也有压抑。


教育评价的现状怎么样呢?实际上是有异化的。升学教育成了评价的目标,而考试成绩成为评价的全部内容。现在的评价过于简单,把成绩与质量、分数与能力相等;现在的评价也过于复杂,把评价的结果无限扩大、运用,与老师的奖金、评职联系在一起。所以总觉得人对教育评价产生了异化,使得教育评价成为牟利的工具。反过来,教育评价对人也产生了异化,使得人成为教育评价下的奴隶。所以,异化了的评价导致我们应试教育的升级,而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新高考改革来了,想扭转这种局面,所以提出几种模式同时进行评价,形成了多元评价。同时强调对学生素养的考核,所以又产生了注重发展性的评价。现在新高考采取的7选3或6选3的这种模式,取消了重点线,使得学生可以进行扬长的学习,有了能导向性的评价。大学在录取学生时,必须要看学生的发展性评估报告,重视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所以现在的新高考正在扭转这一种异化的局面。


对学校的评价


关于新高考下的评价,我想从三个层面与大家进行分享。第一,在新高考制度下,对学校的评价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觉得对一所学校的评价,应该包括这些方面:


  • 学生入学的公平

  • 学生对课程开设的满意度

  • 学生发展所需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建设

  • 学生素养的提升

  • 学生学习力的提高

  •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 学生对教师满意度的评价

  • 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我们千万不要再继续犯这种上重点大学人数多就是质量好,多占一些时间就是质量高的不平等的评价。学校应该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我们先来看看芬兰是怎样评价一所高中的?它的导向是什么?这是芬兰的一位高中校长给我们介绍的,他说你要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要看它:


  • 有没有适合学生发展的现代化设备;

  • 是否有国际性的视野去看对人如何培养;

  • 是否有多种语言给学生提供人发展中必需的技能和工具;

  • 是否有分层教育、有不同等级的课程进行教学;

  • 是否对人身心发展有一个保障;

  • 是否对人今后从事研究、管理等各种工作时所需的素养和创新精神有所实现。


《芬兰普通高中教育法》


所以我觉得,学校可大可小,但是它的目标应该很清晰,评价也要围绕这个目标去开展。我去芬兰,看到一所比较小的学校,但是欧盟提出的八大核心素养在这一所学校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管是管理、设备、课程、教师、执行力以及培养的目标都做得很好。他把学校分成四个学院,每个学院都围绕这八大素养进行培养(母语与文学素养、外语的语言素养、数学与科技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素养、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素养、艺术素养)。国内刚提出六大核心素养,我觉得评价学校,这个应该作为一级指标之一。


对学校应该提出一个标准化的评价,其基础就是教育行业标准。我觉得教育行业的标准实在太少了,实际上不同规模的学校有不同的行业标准。如在一个学校里面,实验室、场馆的基本配备都要有一些标准,那么对于新高考制度下的走班教学应该也有标准。如对班额、班级教师的配备都该有一些行业的标准,但目前还是比较乱,甚至对于7选3或者6选3的教学模式应该有多少种标准模式都没有规定。芬兰的普通高中教育法,把所有高中学校可以做的几种模式全部列在里面,包括每周的开课,这给了我们很多思考。所以对学校的评价应该是你是否依法办学,你是否按行业标准在实施教育教学,而不是多少学生上重点线。


对教师的评价


第二,在新高考制度下,对于老师应该怎样评价?过去曾有人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作为我们老师的教育信条或者理念是对的,但是用于评价,可能就过于把责任推到老师身上了,会产生评价的异化。


教师评价看上去好像是想通过评价来规范老师,但实际上通过评价很难阻止教师职责的异化。从管理、教育、科研、对学生的指导到学生学业的成绩,都总是有理由推卸责任,造成评价慢慢趋同、趋向于平均,甚至慢慢对评价变得厌倦。我觉得对老师的评价的依据是教师的基本职责,然后再对照职责完成与否。评价的目的是促进老师要有诚信和自觉,而不是用评价来督促,更不是用评价与利益过多地挂钩。


教师的评估也需要发展性的评价,通过评价使教师的专业和品行得到提升。像英国有一个医学的学校,他们的老师有六大职责、十二任务。这六大职责包括从课程计划、资源开发、信息提供、行为榜样、学生促进、对学生的评估(包括对课程的评价)。我认为,对老师的评价要采取模糊评价,使得评价更有利于对老师的指导、提醒和为促进合作提效。


当然评价最要紧的还是自律与他律结合,通过外部评价促进他律,通过文化力的作用促进自律。所以在新的高考形势下,教师参与不同的行政班、教学班、选考班、学考班、必修课、选修课等不同的教学任务,评价前必须明确老师目标任务,不管担任哪一类型的课,评价都可以按照六大任务(管理、教育、教学、指导、教研、学习)完成率为依据。



学校对教师评价需要一个内部的机构,我觉得学校成立督导科,通过专职督导老师对校内教师进行评价,有利于教师对职责任务的明晰;通过评价有利于教师对学生三大发展的指导;通过学生民意测验等评价结果的统计,促进教师对自身职责完成情况的反思。


比如说立德树人是每位教师的职责,怎样在学校有效地实施?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全员导师制让教师明确这是他们的职责之一,那么我们就要研究如何通过对导师职责的评价来跟进。通过待遇来跟进、通过课程来跟进,使得导师的任务明确有效地落实。再比如说新高考对学业的评价更加复杂了,同一学科有学考又有选考,学考是五等级制,一般在高二完成,而选考有两次机会,在高二和高三完成,所以必须要用过程与终结、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学校必须把学程考、学考、选考和高考分段进行评价,用增量进行评价。因为老高考教师可三年教到底或两年教到底,只一次评价即可,现在起码要分成三段评价,因高一到高二再到高三可能对同一教师的评价来自三批不同的学生(学考班、第一次选考班、第二次选考班,均来自不同的学生),所以必须要进行分段评价。评价模式的跟进才能促进新高考教学质量的提升,但这种评价仍是常与利益挂钩的外在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


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最要紧的,这是教育评价的主体和核心。用评价指数实现对学生的加速发展,用评价指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发展。我觉得考试评价不应该把功能扩大化而不科学地评价老师,更不应该不科学地评价学校,造成社会对老师、对学校的压力。


在新高考制度下,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对学生发展目标的评价。学校应该对学生制订近期与远期发展目标:促进他们考上好的大学,使得他们今后站在高的平台上发展;远期目标是为了在高中期间形成今后生活工作中所需要的涵养素质。在高中期间,我们关注学生的三大发展的评价:品行发展水平、学业智能水平、身心发展水平。


第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知识的评价可以通过考试,但能力的评价却比较难,还是需要过程评价,所以我们通过老师对学生的交流、考试、能力测评软件的开发进行评价,使得学生能形成和巩固基础能力。另外,通过心理测试、职业倾向测试,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也促进学生合理、正确、科学地选择职业。更主要的是通过能力测试和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第三,对学生品行身心发展的评价。通过建立师生发展共同体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指导中进行过程性评价。学生的品行发展是过程性的,学校应设立德育课,让学生和老师在每周一节的德育课中,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哲思论辩,让每位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并进行论证、答辩,日积月累慢慢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观,从平时的评价中引导和评估学生的品行发展水平。


第四,课堂目标评价。课堂教学是核心素养提升的主渠道,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师生互动的同时,关注一下课堂教学的评价。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三大目标,过去常常通过学法与科学方法的指导、元认知的体验,来形成学生可持续的学习、知识创新和自我的协调发展,现在都需要进行改变。例如知识目标,要从掌握“知识”向应用“方法”评价转移;能力目标,要从单一“学习”向过程“体验”形成“思想”评价过渡;素养目标,要从“元认知”的体验转向“学习力、核心素养”的提升进行评价。


知识评价方面比较容易,但对能力的评价,不一定非要用题目来检查,怎么办?可以通过一些课题,通过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引导,检验学生的核心“思想”是否形成来进行评价。例如在一次化学教学以后,去测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否形成,就用了下面这一问题进行评价:纸通常有两个面,那有没有只有一个面的纸呢?一张纸条,它的两端连在一起就是一个环,当把两端转180度叠起来的话,就成了一个面的纸了。学生在这个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慢慢知道,原来老师检查我们的是这节化学课中一个创新的核心思想是否形成。



第五,对学生责任担当、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评价?当然必须要在必修课中落实,不过在选修课中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也很重要,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评价、提升自我。


评价是为了不评价


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改变,应该随着时代前进,采取更加高效的方法和手段。例如我们已经在一个年级全面铺开平板电脑的使用,通过平板电脑进行自主测试评价,通过软件进行大数据的处理来帮助我们获得数据,为指导学生发展提供依据。平板电脑进入课堂以后,就可以方便地完成平时学习的一些评估。当然,还可以通过教育评价的一些软件,如 SPASS、AMOS 等来提高我们评价的科学性。


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测评,我们也是通过大数据来操作的,通过测评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教育的方法。比如我们用大数据进行统计,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来评价,发现老师的特质和指导策略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是有直接影响的,而对身心发展水平和品行发展水平是起间接作用的。通过评价不仅知道导师的有效性,更加清晰地知道导师的特质和指导策略在智能发展方面起到直接作用。


当然满足学校自身评价的软件是不多的,需要自己来设计,让作业系统自主评价得到升级,让搭建学分的自主测试评价在学校里成为可能。比如, “雷达图”可以提醒学生哪些方面是短板、哪些学科需要努力,指导学生平衡地发展。


总的来说,评价和不评价是一个哲学问题。我去过芬兰,我问一所高中学校的校长,你们对教师是如何评价的?他说,我们没有对老师进行评价,不需要。我说你们有没有什么其他的评价,比如说评选优秀教师之类的?他说也没有。因为教师的工作是以诚信为基础的,是以师德和自己的专业知识作为前提的,是一个良心的工作,教师自觉的行动无需督察。因为教育是神圣的工作,相信教师会完成好自己的职责,无需精确的评价。另外对学校的评价也不要太过于细,按学校办学的目标,按照法规法律对学校进行科学的评价就行了,无需繁杂的评价。


应该把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慢慢转到对学生发展性的评估,通过对学生发展水平的分析,用评估数据分析促进学生自主的发展。下面这张图,是我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的,图中的主角是澳洲悉尼文法学校的几个高中学生,他们看到有一种抗艾滋病的药,价格昂贵,很多人买不起,于是他们想开辟另一方法自己研制出这种药。知识不够他们就自学高中和大学相关的内容,经过一年的努力,最后终于成功了。他们制作出的合成药成本不到20美元,而同等重量的药市场上要卖11万美元。很多澳洲名牌高校都争相为这几个学生发出破格录取的邀请,这就是不评价的评价。



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同样“评价,是为了不评价”。我们现在的评价是为了对未来的不评价;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是慢慢淡化对老师、对学校的不科学的评价;我们对外在的评价应该慢慢过渡到对内在的自觉。


谢谢大家!


· END ·

来源 | 2017年《新校长》杂志一月刊(节选)

责编 | 小新君

本文系新校长原创,如需转载,

请在后台留言申请授权,感谢支持

“新校长传媒”微信商务合作  023-67515741


相关链接

· 校长新定义——袖手旁观不做事 赤膊上阵搭平台  

· 刘可钦:“新三小”里的新关系 ——重构学习关系  

· 对话全球最好的高中:芬兰这样做教育  

·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教育部又有新规定了  


/ 新刊 /

点击下图,一键购买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