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在词语中盛开,我们在语言中存在|日课

2017-03-11 周其星 新校长传媒


今日叙事

1951年3月11日,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在北京成立。




世界在词语中盛开,我们在语言中存在

——浅谈儿童的语言学习


文 / 周其星(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课程设计师)


 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


语言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身在语言之中,却往往很难说得清楚。或许正如诺瓦利斯所言:“语言仅仅关切于自身,这正是语言的特性,却无人知晓。”作为一名语文人,正是要穿过词语的密林,揭开语言的神秘外衣。


在诗人荷尔德林看来,语言是口之花朵。在语言中,大地向着天空之花绽放花蕾,即便寂静返归,也有一种语言存在。


《约翰福音》里说:“词语最初与上帝同在。”所以,当人类试图联合起来兴建通往天堂的巴别塔时,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如果说语言太多,容易制造混乱,让人迷失,远离事物的本源。那么,语言缺失又会如何呢?在图画书《文字工厂》里,描述了这样一个世界——没有语言的世界,那里的人几乎不说话。想要说话的人,必须先购买文字,并且把它们吞下去,才能发出声音,表达心里的意思。所以,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没有语言,无法表达,万物无法存在,这就是斯蒂芬·格奥尔格所说的——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里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在重新认识汉字“名”的时候,有孩子这样理解说:


天地所有东西还没有名字的时候,人们表达事物只能含糊的“这个、那个是差不多的……”,而万物有了名字,他们就有了“母亲”、“家”、“归属”了。就来举一个例子吧,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有一辆小滑板车,到我会玩滑板车的年纪,就天天骑着它到处跑。一天妈妈对我说:“你给滑板车起个名字呗!”我立刻想出来了,“小粉粉”!忽然,我发现,如果没有这个名字,它就是一辆普通的滑板车,但一旦它有了名字,它和我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一步,他就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滑板车。所以,只要万物有了名字,就有了“母亲”、“家”和“归属”。


世界之初,万物名自何来?这也是另一种“我从哪里来”的哲学追问了。在重新认识“名”字的过程中,我们在研究“名”字的演变时发现,“名”的甲骨文是,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道: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傍晚时分,人们看不清对方,只有报上自己的名字,才能分清敌友。


无论是称呼万物,还是称呼自己,都需要命名。


命名指的是赋予某物以一个名称,一种给某物提供一个声音或者文字符号亦即一个密码的标记。我们追溯一个人对世界的最初命名,应该源自他咿呀学语的婴儿时代。


生命之初,就像先民时代。孩子用语言探索世界,建构世界。当他们发出“ba ba ma ma”这样的单词时,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刻。这是语言的发轫,也是世界的开始。在整个婴儿期,言语的理解先于言语的产生。儿童发展心理学把这称之为“前语言交流”,这是一种通过声音、面部表情、手势、模仿和其他非语言方式进行的交流。前语言最明显的表现是咿呀学语。


我曾经让孩子们去询问家长,当初自己是怎样咿呀学语的,有个叫徐子宸的小朋友这样写道:


嘘……我呀,原来是个外星人,外星爸爸妈妈把我弄丢在了地球上,之后被一个卷卷头发的好心女人收留了。可是我想念外星爸爸妈妈呀!我就不停地哭呀、闹呀,同时还不时地发出“咘噜咘噜,叽哩咕噜,吧哩吧咕,咕哪吧呢……”的外星求救信号,希望他们能救我回到我的星球。可是我那狠心的外星爸爸妈妈,连个信号也没有发给我。与此同时,我发现经常出现的这个卷卷头发的女人,除了整天在我面前要求我叫她“妈妈”之外,对我还是挺不错的。

哼,我们根本不是一个星球的,我怎么会轻易叫她妈妈呢?不过为了跟她更好地沟通,我学会了“这、那、好、不”。渐渐地,我发现自己不再想念外星球,而越来越依恋身边这个卷头发女人了,我便勉强地叫了她一声“妈……妈……”。看着她那高兴的样子,我的心里还真是有点暖暖的呢。从那以后,我开始学说地球话了,a、o、e、i、u、ü……慢慢地,慢慢地,我把所有有关外星的生活记忆全忘光了,成为了真正的地球人!


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文字,让人忍俊不禁,却似乎传递出这样一个暗喻:语言是神圣的,掌握语言,就是获得存在。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都德在《最后一课》里所说的: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孩子的咿呀学语,是不是表明语言正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关于语言发展起源的两种观点,其一是学习理论观——语言是一种习得的技能;其二是先天论观——语言是一种天生的技能。在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看来,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一个相似的内部结构,他称之为“普遍语法”,人类的大脑中有一个语言获得机制的神经系统,它既能让人们理解语言结构,也能够提供一套用于学习儿童所处环境中语言特定特征的策略和技术,也就是说,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通过基因预存的方式使得人们理解和产生词句。


正如朱自强教授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一书中所阐述的,语言的习得和运用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在本质上,学生学习的不是语言,而是学习用语言建构意义、建构心智世界的能力。”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具有集体性与潜伏性,“个人必须经过一个见习期才能懂得它(语言)的运用,儿童只能一点一滴地掌握它。”而儿童的咿呀学语,正是建构与见习的开始。


词语已被寻获,犹如花朵开放


作为一名语文人,或者一名语言的学习者使用者,我们该如何面对这因语言而建构起来的世界?


我在《彩色的阅读教室》一书里有过这样的深情表述——


我们都深爱着文字,我们相信阅读的力量,相信故事的温暖,相信文字会记录生命的点滴,会帮助我们重新梳理生活,我们用文字书写希望。尽管岁月会老化我们的身体,却无法摧残我们的容颜,相信文字能滋养我们的性灵,丰盈我们的精神,让你进入清明之境。


在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如果连这样一点相信都跟着沦丧,所谓的生活只是不断满足肉身沉重的欲望,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虽然,在很多时候,语言也扮演着攻讦与矫饰的角色,制造了太多的怨恨与谎言。可是,这不是语言的错也不是文字的缺陷,而是言语者心灵的映照。污水在浑浊之前还是清澈的,它的浑浊是因为水洗下了污垢。我们深信文字自身携带的净化功能,只要你是诚恳的、虔敬的,你对人对事对世界怀着最大的善意,你真诚地言说,你自然会摆脱身处的那个平面的世界,你将脱颖而出或生活在别处。


你因此拥有了另一个世界,可以妥善地安顿你的灵魂,当身边的平面世界碎片化庸俗化甚至扭曲变形时,你不至于无所依傍或者苟延残喘,你大可独善其身,退居到另一个世界里怡然自得。


在寒冷的季节,我们用文字取暖。

在饥饿的时候,我们用文字充饥。

在黑暗的时间,我们用文字照亮脚下的路。


文字是有神性的,语言只有语言才能解释它自己。


荷尔德林有诗曰:“我们的舌头刚刚启动,词语已被寻获,心灵已开放,从狂醉的额头涌出崇高的沉思,于是,天空的花朵才吐艳,恰如我们的花朵,闪亮的天空才向我们的眼睛敞开……现在,为此就必然生长词语,犹如花朵开放”。


正可谓“一花一世界,一字一乾坤”,我们学校全科组启动的“字成万象——重新认识汉字”课程,将研究的目光聚焦在充满神性的汉字上,试图从一个个静止而又高度概括的汉字出发,去认识它所代言的物,去走进汉字背后的大千世界。我们望“月”、探“虫”,识得“草”“木”之美;我们命“名”、问“药”、算“钱”、探究神秘的数字“三”……就这样从一个个汉字荡漾开来,由字及物,辐射至物后的文化,以字立人,重新走进也许熟视无睹的世界。这样的主题探究课程,打破了分科教学的局限,根除学科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统整学科课程,在汉字主题的引领下,全学科参与,多学科协作,充分发挥各学科的创造热情,并最终导向事物的本源,回归知识的完整,促进核心素养与人格健全的达成。


万物向着词语聚拢


有一天,我收到一条非常连贯又极具想象力的故事录音,这是我们全科班一年级朱奕霖小朋友自言自语讲述的故事,我惊叹于她流畅的表达,也拜请她的语文老师去向家长了解一下,为什么这个小朋友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此娴熟。老师告诉我,原来她的父母自小就坚持给她讲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经常你一句我一句,孩子参与语言实践的时间很早,机会很多,所以识字也多,自主阅读能力也超过了同龄人。


这让我想起了心理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莱斯利所做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系列研究——儿童接触语言的类型与其智力测验的表现相关联,也就是说,儿童听到的单词越多,越丰富,他们三岁时在各类智力成就测量中就表现得越好。这表明了早期接触语言的重要性。


因为老人家陪伴的比较多,我的侄女莜莜开口说话比较迟,但在去年过年时,突然发现两岁的她特别能说会道了,而且从她嘴里冒出很多书面化的词语。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她的父母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坚持给她讲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她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鲜词汇,这就像滚雪球一样,积累的词语越多,雪球越大,滚起来越快,所以才会有语言大爆发的现象。


所以,儿童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使儿童为学校的成功做好准备并帮助他们避开困难的最好方法,一个关键要素是自我表达和语言技能,这里有一条很重要的建议,就是定期与他们一起阅读。这不仅意味着读书时让儿童被动地坐在那里倾听,而且要通过让儿童猜测下面会发生什么,或者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让儿童交互式参与其中。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发展重要的预备领域。此外,经常与父母一起度过故事时间能开发好奇心和激发对学习的渴望,并向儿童传达家长对阅读和学习的重视。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推进亲子阅读,推动微信群朗读,皆源于此。

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从密码中升起

熟悉的生命,突兀的意义

太阳驻留,天体沉默

万物向着词语聚拢。

一个词语——是闪光,是飞絮,是火

是火焰的溅射,是星球的轨迹——

然后又是硕大无朋的暗冥

在虚空中环绕着世界和我。

(——哥特弗里德·伯恩《静态诗》)


语言并非人的驯服工具,它是意识、思维、心灵、情感、人格的形成者(郑敏语)。当万物向着词语聚拢,世界将会在词语中盛开,而我们也就在语言中存在。


“教育日课”栏目 

 征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尊重原创,支持好文

喜欢本文,可识别下列二维码向作者打赏 ▼

新校长传媒“教育日课”栏目正式开启

面向作者本人的打赏机制也正式启动


▼ 

作者 | 周其星

责编 | 赵方

“新校长传媒”商务合作请联系 023-67450968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日课”相关内容

历史相对论 | 天才少年 | 最可爱的人

今天的德育 | 最美女先生 | 惊蛰:自然教育

养育参考书 如果教育是诗 | 做个智慧女孩



/ 小学语文最前沿的课程方法论 /

点击下图,一键报名 ▼


/ 《新校长》2月刊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