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教育实验者和他考16分的学生 | 关注

2017-11-16 郭歌 新校长传媒

张家港是苏州市所管辖的县级市,但为了方便,人们往往选择坐高铁先到无锡东站,再搭乘大巴前往。我走出张家港汽车站的时候,天正下着暴雨,迅速钻进一辆的士,它就像小船一样推开两片波浪。左手是生态园,右手也有大片的绿化和古典的小桥,的士纵横在绿意盎然、规划良好的城区里。


行驶至东莱镇,窗外风景陡然变化,街道有些残破。此处已经距我的目的地张家港第八中学不到三公里,司机突然停下车,四个成人蜂拥进来,我明白这是地方上常见的“拼车”。四人中的男性向我宣布:后排本就应坐四个人的。


到达目的地,殷国雄老师早已在门卫处等我。他看起来三十五岁上下,身材瘦高,戴着一副半框眼镜。在张家港第八中学这个公立初中里,殷国雄已经任语文老师六年了。


1


在江苏的传统教育体制中,公立初中似乎就是成绩不理想的代名词。我的中学时代里,一直流传着以数字命名的中学里各种耸人听闻的传言,不外乎逃学、斗殴和女生怀孕。而在这所名为“第八中学”的城郊学校里,这些传言都变作了真实。去年夏天,殷老师有一次上课发现几个学生不在,于是询问其他学生。只听得那孩子毫不在乎地回答:“他们四个在厕所里打牌呢。”


今年九月,殷老师刚接手一个月的初三班级,一共有四十四名学生。上次语文考试,最低分16分,不及格28个(满分130分,78分及格),占全班人数的大半。学校里的学生多没法考取普通高中,再过三年后进入大学的几率也就更加渺茫。多数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会去职高,或者,去学习烹饪、理发之类的技术。


有些黑色幽默的是,这样的环境反而给了殷老师相当一部分的教学自由——一个城郊学校没有能力承担无法应对的责任,便放松了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要求和教学方式的规定。殷老师得以使用自己的方式教学:放映电影,讲解教材之外的文本,例如《小王子》等。


我去殷老师的班级里旁听了一节课,正好是看电影《十三棵泡桐》的最后一节。去之前约时间时,殷老师告诉我:“除了周五,哪天都可以来。周五会影响大家happy!”


在成绩和升学压力像是汪洋大海的中学里,殷老师的课堂难道是一叶乌托邦?


我随着学生们看完了《十三棵泡桐》,这部电影讲述的是80后的故事,描写了一群中学生的混乱生活和残酷青春:他们欺负外来同学、打架斗殴直到被捕入狱,女教师和学生之间暧昧不清,学生和学生偷食禁果。家长、老师和校长几乎是缺席的。


讲台下的学生们看得很认真:他们全都穿着成套的蓝色校服,女生无一例外扎着马尾辫,整整齐齐,就像是在学海里挣扎浮沉的任何一个正常班级。


放映的时候,殷老师会提醒大家注意重要镜头:“这里有个镜头,大家注意,镜头剪切掉了。床下是有人的。”全班随即爆发出一阵饱含深意的“哦……”


放映结束后,他把一个学生叫起来,询问电影相关的问题。问题环环相扣,他在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完整表达。


当学生说到“电影里的学生不好好学习,他们还谈恋爱”的时候,殷老师追问:“谈到什么程度?”学生涨红了脸,憋出一句:“谈到那种程度!”殷老师严肃地帮他表达:“发生性行为,对吧?”事后,殷老师向我解释,只有让学生能够正常表达这件事,才能引导他们正视它。既然中学教育本身没有真正包括性教育,那么只能由老师个人来做,殷老师复印了高兹的《致D情史》前七章、萧瀚的《一些思索:儿童与性教育》还有陈数博客一封名为《我尊敬的姐姐发来的,她是影响我最深的人》的博文打印成讲义,发给学生们。


课堂进行得井然有序,甚至还开启了小组讨论模式,小组成员们都热切得像是在参加大学里的辩论会。殷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金贵是从外地转学来的学生,他是怎么得以进入这个学校的?又是如何最终留在城里的?”


电影里,金贵的哥哥帮城里的老板擦玻璃摔死了,老板因而供他读了这所中学。而他之所以能留在城里,是因为救了游戏城大老板的儿子。


电影外,“外地人”这三个字也是一些学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一个学生曾在作文里写:“外地人的孩子只能在外来务工子弟学校上学,外地人的孩子想要到好一点的学校上学,要找关系,要往坑里扔钱,还要舍得扔,外地人的孩子不必在乎……可怜的外地人的孩子,我要穿越时空,我要回到过去,我要做‘地’主!“


2


殷老师也是“外地人”。他是湖北人,在大学里认识了现在的夫人,因为丈母娘在张家港而来此教书。最初的两年就在第八中学,但他总觉得,“我怎么能在这样一种地方浪费生命呢?”就连同事也说:“女的嘛,当教师挺好的,男的嘛,就一般一般。”


03年,学校比现在还要破,修了一条300米的跑道,连标准跑道都不是,那时候的校长还在会上不停地感谢领导。显然,这地方使人绝望。


2005年,他转去了市里一所成绩不错的学校。考入这个学校,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这个江南小城衡量小学毕业生优秀的标尺。然而他并没有感受到抱负的实现。他听到有同事家属揶揄调侃教师的专业性,并认为他们干不了别的,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殷老师当即就发火了。


他去考了公务员,笔试考了第一名,面试时遇到一道题:中学生网上造谣你怎么看?才读了林达的《总统是靠不住的》的他,对比书中例子回答道:“只要不引起伤害,我们应该对学生抱有宽容的心态。”


最终殷老师也没有考上公务员。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不是那块料:“我只能做老师。”


恰逢08年很多地方教师罢工,教师工资提升,总体待遇还不错。“那就做啊,又适合,又能多抓两把米。”殷老师似乎变得很务实。


这务实里有一份野心——他听说,有个“名师”去河北讲学,一个小时校长给了六千。于是那个时候他特别想当名师。


他说自己那时候很骄傲,看不起学生,也与其他老师难以相处融洽。在成绩好的学校往往背负沉重的教学压力,个别老师会在考试前给学生漏题,他拒绝看题,故意说自己看了一定会透露给学生。说到这里,殷老师皱起眉头直视着我:“我不过只有三十岁,怎么能活得这么恐惧?”


他也对学校要求的教学方法感到极为别扭,学校不仅要求最后的结果,还规定了到达结果的方法。毫无疑问,这大大减少了他的教学自由和乐趣。虽然他带的班级,在成绩上总是过关的。学生也认可他,在那所学校的贴吧里至今还能看到怀念他的帖子,称失去他为学校的最大损失。

  

2011年,学校要转为纯民办,如果留下,就没有编制了,可能变成一个纯民办教师。那个时候殷老师觉得编制对自己特别重要,只得按照教育局的指示,回到了第八中学。


“当时心里特别难受,人往高处走啊,水才往低处流呢!”但是呆了两个月之后,他说自己发现这里很好,因为可以“磨炼”傲气。从前,他太急于得到别人认可了,因而活得骄傲浮夸;如今他首先得承认自己是个很普通的教师,做一些很琐碎的事情。


没有那么强的精英感了。这里的家长也是他从前没有接触过的,他们会穿着工厂的制服,跑过来说:“老师,我也想管孩子,可是……我得加班啊。”


一些学生是从民工子弟学校转过来的。能进公办学校,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件莫大的好事。但是他们一进来语文只能考四十分。一个学生在初三作文里写道:我也想当明星,但是我妈妈说我成绩很差。



一个学生在初三作文里写道:我也想当明星,但是我妈妈说我成绩很差。


3


走进办公室坐在我对面的时候,学生小陈(化名)显得非常紧张羞涩。他回答问题的时候不敢看我,甚至会捂着脸。他的声音很小,说话喜欢省略音节——一句“因为我成绩也不好”,他会把“不好”两个字连同“也”的尾音都一起吞掉,“也”听上去像是第二声。“我想说,但是不知道怎么说,真的!”有时候他会这样解释他的嗫嚅。


他就是那个语文考十六分的学生。


我问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不考虑他目前所拥有的条件,他想了一会儿,说:“受大家欢迎的人。”然后,不管我怎样引导他“想得大胆一点”,或是问“有没有想成为的电影里的角色”,他都有些无动于衷,还是强调:“就是想大家开心啊,气氛不好的时候缓解一下气氛。”


我突然想起,在我初三那年,那个后来全班唯一没上高中的同学也是这么说的。


殷老师帮我问了一句:“那你初三毕业以后到底什么打算?”


学生说,他爸妈让他去学技术。技术,指的是烹饪、理发一类。“本来想拼一下的,也想考职校。但是我爸妈考虑,职校里面不是有一些小混混嘛。”


他想了想,又说:“然后我妈让我去当兵,但是当兵不是很苦嘛。可是要真学了烹饪,他们说到时候去饭店里,热死了。真的热。”斟酌了一圈以后他选定了:“我最想去学的是理发。轻松。”


这个孩子,他生活中充满了一堆泡泡,是别人描述的“成人艰辛生活”。他努力闪躲着,想要挑选一样最不艰辛的——他对未来生活的要求就仅此而已。


但其实,他也有他哪怕辛苦也好、也喜欢做的事。六年级时,他去苏州念了一年体校,学打篮球。他每天七点半起来上三节课,接下来一直训练,训练到六点去食堂吃饭,如此往复,不觉得苦。可是他在那里打架了,只能又回来。“我跟我爸说,毕业以后还把我送到苏州体校,不想放弃篮球。我爸说我每次都做后悔的事情,当时为什么要打架?后悔也没办法。”


小陈说,他最喜欢的学科是语文。殷老师开玩笑:“你这才上了我几节课就说喜欢?”这孩子被激将了:“老师你看好了,一年坚持下来,语文能考及格!”他似乎振奋了点士气,继续许愿:“尽量多学一点,把体育40分全拿了!语文考78分。物理,物理……数学不好,物理和化学全都不会。”他的声音又低了下去。


他也想要考普高,但是说出来又立刻觉得离自己太遥远。就连上技术学校,也需要考到400多分,对他来说还是很困难。他又开始像一台设定好、已经运行很久的机器那样,主动又诚信地检讨着自己:“我不自觉、我上课不认真、我记不住字怎么写……”甚至主动向我交代说,他成绩差的起源是小学二年级有一次考得不错,老师夸了他,他就骄傲了。“我都记得!我印象特别深刻。从那一天开始,我后面考得一塌糊涂。后来,我就不喜欢别人夸我。”


他还主动承认:“假如周五把作业写完了,爸妈把手机发下来了,我周六周日就抱着手机打游戏。”我想让他放松点,问他:“上王者了吗?”(王者是手游王者荣耀的一种较高的等级。)“没有,我只有钻石”,他有些窘迫又非常严肃地赶紧喊停:“老师,不要谈游戏了!”


4


殷老师的夫人石老师也在同一所学校教语文,她开着车来接我们,并毫无悬念地在这个下雨天的放学高峰期堵了车。她有些焦虑,不时抱怨几句路况,又命令了殷老师一句什么。


这个在课堂上挥洒自如、说起过往更显得有几分桀骜的男人此时却非常温和,甚至到了“温顺”的程度,并且温顺得不带一点委屈和敷衍。冷雨敲窗,我们躲在这个温暖干燥的小空间里慢慢移动,殷老师的另一面又展现在我眼前。


他和石老师简直是正好互补的。石老师不太会在课上带学生看电影,谈论起学生的发型和着装时,也倾向于较传统的观点。但是殷老师却说:“其实教育原则和方法,我们俩都是相同的。”然后,又补充一句:“管学生的方法都是她教我的。”在他的朋友圈里,屡屡可以看见夫人、女儿的照片和相关内容,那里,他对夫人的称呼是“领导”。在一张《傲慢与偏见》纸书的照片下,他的配文是:“家里领导强烈要求我看这本言情小说……也是该做个爱情主题阅读了。”


不会驾车的他此时忙于打电话,想要叫上几个朋友共进晚餐。然而几乎每一个电话都失败了——那些朋友都在“好学校”当老师,需要带学生“晚读”或者做其他工作,抽不出身。而最终出席的一位女老师,也是下了晚读才匆匆而来,并在谈话中屡次强调:她坚持教下来全靠“脸皮厚”,才能不那么在乎成绩的压力。“不过,我发现我教的班也没有考得那么差嘛。”她的声音娇俏,带着一种女学生般的青春感。


“不考得那么差”,对于这些学校的老师来说绝对是一个“厚脸皮”的要求。大部分的老师是希望自己的班级考第一的。


当石老师谈到她四点多就可以下课回家时,女教师表现出了充分的羡慕:“我五点钟还在开会呢!”自从她落座,我的中学回忆呼啦啦一下子被唤醒:早读、排名、天天默写,一个班视另一个班为竞争对手,分数要紧紧咬着对手。


反而在第八中学,在这个被殷老师称为“乡村学校”的公立中学里,野蛮生长出了一片试验田,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得以在《小王子》《李尔王》甚至《动物庄园》的水域里自在游动,获得一些应试之外的学习乐趣。


殷老师肯定八中的校长说:“不干预老师的教学,不是每个校长都做得到,虽然这是应该的。”他自己也在这样的教学中获得乐趣,给学生,也给自己创造一些意义。


被称为”浙江三教师“之一的蔡朝阳评价殷老师:“他比较重视教育理论,教育学理论素养在青年教师当中很少见。作为语文老师主要还是带动孩子们去读书,他做了不少。这也是在体制内唯一能做的事情。”而殷老师带着点开玩笑的语气告诉我,最喜欢的事情是睡觉、长跑和读书,而研究教育理论是教师份内的事情。


殷老师的教学方式的确是别具一格的。他至少每周在课堂上放一次电影,并与学生就电影进行讨论,如讲到课本上的“长征单元”时,他选择《雷霆救兵》和《太极拳飘扬》这两部电影,向学生讲述“普通人的战争”。他把《夏洛特的网》《三傻大闹宝莱坞》《放牛班的春天》等电影作为初一学生的必看电影。


教授到苏轼和杜甫的作品时,他索性依据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甚至还有六神磊磊的《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编印阅读材料,打破学生脸谱化的认知。学生高丰楠在课后写下:我觉得“乌台诗狱”和“鹤立鸡群”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意思有些相似之处,苏轼就是那只与众不同的鹤……苏轼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文采与四海的朋友,此刻却成了他的悲哀!


他希望以后能继续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比如桌游三国杀和阅读三国志的结合,用《小狗钱钱》的阅读和桌游马尼拉的搭配来做经济学常识的启蒙,每学期一本莎士比亚的悲喜剧的阅读和表演。他是个乐观派,相信哪怕体制内教书,未来也有很多的可能性。


他还把学生的佳作放在自己的简书上,号召读者打赏。他把打赏转交给孩子,“让他体验到思考和才华可以吃饭”。学生李天容在文章中发表了自己对应试教育的见解,说现实中的教育像“一把实用却难用的工具”。他承认考试的必要性,又抨击它的“使用门槛”太高:“一场中考,呼啦啦地就要刷掉60-70%的人,简直让人想起来不寒而栗。”


这个一向成绩还不错的孩子甚至吐露了这样的心声:”在别人看来,我的考试排名在我们年级应该算是比较靠前的了。可其实我最羡慕的人其实是我身后那些分分钟几十名上下的同学,至少我觉得他们这样算是没有完全被考试制约住(当然也可能是完全没有看书)。羡慕总归是羡慕,我反正是没有这等勇气去体验。“


殷老师想要教授给学生的,不只是语文,更是思考的能力。“我只是希望他们成为一个常识比较健全的人。哪怕是成为最底层的劳动者,他们活得一定要有尊严。”殷老师对我说。


他告诉我:“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教新诗的老师,她培养了我对诗歌最起码的一种感觉。在此之前,我作为一个十八九岁的县中出来的学生,以为读书就是读经典名著,就是《红与黑》。


“为什么我们这个过程一定要等到我们二十几岁的时候才有呢?我们做老师的应该给孩子最好的读物,而不是把这个过程延长到由他们自己挣扎。大部分人都挣扎不出来,因为一个人探索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后记


就在我与学生小陈聊天之后没几天,他退学了,去了张家港一所武术学校。这个想要回到体校的孩子也许某种程度上达成了自己的愿望。只是,殷老师听说,上学第一天他被打得很惨。


附/刘道玉:为了教育孩子的实验


我一生从事高等教育,但到了古稀之年以后,却关心起来基础教育,可以说这是我的教育情结的延伸。教育理论和方法具有共性,比如博爱的情怀,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提倡阅读和自学,开启悟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现学生的志趣,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保护学生的个性等,无论是高等教育或是基础教育,都是需要遵循的教育规律。显而易见,因应了这些规律,就是成功的教育,反之就将导致教育的失败。


石家庄有一位叫杨文雅的青年女教师,她有一个10岁的儿子,2012年夏天儿子的教育出现了危机。用她的话说:“既然称其为危机,存在的困难肯定不小,单靠一己的智慧是搞不定的。”为此,她于2013年6月,专程去美国亚特兰大参加全美教育年会,会后又参与了课堂教学,明白了美国教育的核心与实质。2014年1月,她思忖着:“这个学期该去哪呢?脑子里不假思索地就出现了刘道玉先生的名字。”她通过网络查找到刘道玉基金会的联络方式,于是她给基金会写了一封信:


“基金会敬转刘道玉先生垂阅


先生台鉴:


为一帮小儿教育事,乞请谒见先生,以求就有道而正焉……读先生之书《心印》、《创新教育》、《思维方法训练》、《大学名片》等,认同先生思想,赞赏先生精神,望素心之诚,祈得以缘,一岁之始,得以拜于堂前,以聆教诲。”


起初,阅读信文后,我猜想写信者可能是一位上了年纪的男性,因为很少女性使用这些文绉绉的字眼。结果,见面后发现她却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她善于遣词措意,其文采令我惊讶!2014年元宵节时,她专程来到武汉,打算住一周时间等待我的接见。但她既然已经来了,我不忍心让她等待一周,于是我立即约她见面,我们交流了两个半天时间。2014年2月17日下午见面时,她真的要下跪拜我为师,我感谢她的真诚,但我劝阻了她的跪礼。


我对杨文雅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她才思敏捷,文笔流畅,热爱教育,研读过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名著,故而同意她的要求,愿意与她一起共同研究如何教育少儿。据她介绍,她原来在北京一家大型电力公司工作,薪俸也不错,她还获得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翻译专业的硕士学位。她为了进行教育儿子的实验,毅然辞职了。她的儿子叫朱易从(奶名从从),年仅10岁,读小学三年级。他的优点是思维敏捷,学习和做事都很快,但字写得潦草,做习题时总是出错,运动时爱摔跤,做事毛手毛脚,拿东西不是打了就是洒了。由于这些原因,他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几乎各门课程的成绩都偏低,老师对他的印象不是太好,这些都令她十分担心。


我们围绕着以下的问题,进行了坦诚地交流:怎样看待爱动的孩子,怎样看待现行的学校教育,怎样看待分数?她甚至提出:假若您站文雅的角度,您希望自己10岁的儿子接受怎样的基础教育?走怎样的高等教育?


不追求高分的基础教育


我简要的回答了她提出的各种问题。至于说到少儿应当接受怎样的基础教育?我认为,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仍然是灌输式的应试教育,培养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追求高分,剥夺了儿童的童趣,忽视了启蒙他们的个性、好奇心和想象力。对待少儿要淡化对高分的要求,分数并不代表一个学生的优劣,它带有很大的随机性。现在流行的培优、补习和奥数班,都是不可取的,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不崇拜名校的高等教育


一个孩子到了上大学的年龄,不必追求名校,也不必刻意地追求选择所谓的好专业。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决定于名校和名师,而只决定于自己。因此,一个适龄青年,只要上个二类本科就足够了。我们应当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和自学的习惯,重在启迪悟性,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养成自立、自强、自律的能力,这些才是他们未来成功最关键的素质。


谈话结束后,我们都觉得意犹未尽,我对文雅说:“以后你有任何问题,我们随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是短信进行交流,她同意了。临别时,我向她赠送了几本书,包括我的自传《拓荒与呐喊》、《创造思维方法训练》和英文原版《The Way of Happiness》,她欣然接受,并表示要认真地拜读。


什么是教育实验?


英国权威的《自然》杂志,本来是刊发自然科学新发现的杂志,但却在2014年10月号发表了教育的封面文章,题目是《大学实验:作为实验的校园》。该刊还发表了社论,并提出:“大学必须像科学研究一样,因为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最终知道究竟哪一种方式适合自己的学校。”同理,教育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更需要实验,而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林姆斯基就是进行教育实验的杰出代表。我还发现中外著名的教育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进行教育实验的先驱,如古希腊的柏拉图,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德国哲学家家黑格尔和教育学家洪堡,美国教育家杜威,甚至连英国哲学家罗素也创办了比肯山学校,以自己和朋友的孩子为实验对象。我国近代的陶行知、晏阳初等,在围绕改造农村的乡村教育方面,也作了大量的实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什么是教育实验?它是以受教育者为实验对象,使用某种设计的理念或是方法,对孩子施以教育,以达到预想的正面效果。我向文雅详细地介绍了苏霍林姆斯基的实验方法,她极为欣赏,并表示愿意进行尝试。当然,杨文雅是教育实验的实践者,而我只是间接的参与者。文雅的教育实验不赀于自己的儿子,她还创办了一个“文雅学园”,招收一批少儿学习英语和文化课程,开启他们的智慧。一年以来,我们大约通过100多封邮件,也相互发过许多短信,随时交流教育实验中的各种问题。


兴趣是施教的入口


我们实验面对的是一个顽皮好动的男孩,实验从哪里开始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现孩子的兴趣,是施教的入口。从从开始喜欢拉丁舞,开始爸爸不同意,但文雅因势利导予以了支持,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孩子对化学感到好奇,于是他的父母专门建了家庭化学实验室,购买了化学实验的材料和指导书,使孩子对什么是空气、什么是盐和水的三态有了感性的认识。化学试纸是检验物品的酸碱性的,从从十分好奇,他自行用试纸来检验酱油、醋、可乐、牛奶等测试一遍,甚至别出心裁把唾液、尿液、养鱼池的水和不同颜色的花卉,都检验其酸碱性。他觉得非常好玩,从实验中获得了乐趣。


后来,从从对数学又有了兴趣,而且能够超前地自学和解题。2014年暑假,文雅带自己和朋友的儿子,到河南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历时一个月,使得孩子的力和气都得到了提升,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那里的条件很艰苦,一个月下来,他们都变得像是“土著人”一样。


开启孩子想象力


写字是中国幼儿学习的启蒙课,怎么练习写好汉字,也是需要正确引导的。我提出,可以参考书法名家的字体,但最好不要让孩子用临摹字帖。临摹是一种模仿思维,久而久之会潜移默化的形成模仿思维的习惯,从而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文雅的作法是,把历代各种碑帖、字帖摆在孩子面前,让他们自己感觉哪一种美就选择那一种,这既是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又是启迪他们的美感。他们一边学习,还一边创造作品,把写的字装裱成礼品,让孩子有一种成果感。


少儿是天真浪漫的,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因此开启他们的想象力是头等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创造性的前提。为此,文雅每个学期都要用英语排演音乐剧,例如他们排演了《穿靴子的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想象力是作文的生命力,从从用30分钟写了《我想变》的作文,这是他自己选定的题目,说明在他脑子里萌动着想象,也想改变自己,这是孩子的觉醒,非常值得肯定。此外,他们常常到郊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用孩子们的想象力制作粘贴画,既培养了想象力又训练了他们动手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无自学难成才


自学是我一贯强调的方法,不善于自学的学生,是难于成为杰出人才的。自学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只有具备了理解和从整体与细节上把握的能力,自学才是有效的。自学需要恒心,世上无难事,只要专心致志,是没有学不会的东西。在这方面,文雅进行了持久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她的儿子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现在能够自学初中一年级的数学课程。但是,虽然孩子懂得内容,但做习题总是出错。这是男孩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需要培养他们细致和认真的学习态度来克服的。


用孩子的问题启发孩子


在我们的通信中,文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孩子提出一些古怪问题时,我是绕过去,还是给他一点初步的解释?”我回答说:“既然孩子提出了问题,说明他是希望得到答案的,我们不应当让他失望,否则会挫伤他提问的积极性。”一个具体的例子是,从从看到烟火时会问:为什么烟火是五光十色的?他自己上网查询得知是因为不同金属燃烧发出不同的颜色。孩子进一步又问:金属为什么会燃烧?自家的锅为什么不燃烧?通过启发,他知道了不同的金属有不同的燃点,只有达到燃点的温度,金属才会燃烧。


幽默应对孩子的缺点


在教育孩子时,发现他的缺点应当怎样对待?是生气,或是训斥?对此,文雅也摸索出了良好的方法,她认为:“如果孩子有了缺点,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也许给他的警觉更深刻,我要尝试用幽默解决问题。在睡觉前,她会给儿子讲几个笑话,我要经常尝试用幽默解决问题。”文雅的教育实验才进行了一年的时间,但她的儿子和她教授的一些孩子,都有了惊人的变化,这是非常可喜的成绩,我分享了她实验成功的喜悦。


今年元宵是我们认识一周年,文雅带着儿子从从来见我,认识我这个他有印象但还未曾谋面的爷爷。我热情地接待这位小客人,带他在大学校园里散步,让他感受大学文化的氛围,与他进行跨代际的交流,希望给他以积极的影响。孩子成长的未来路还很长,我们将继续实验和求索!我们相信,只要是播种、耕耘和精心管理了,肯定是会获得丰收的!


来源 | 三明治(ID:china30s)

责编 | 王小波

“新校长传媒”广告合作请联系 023-67450968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关注”内容

“综合实践”成为必修课 | 作业做不做

小学“全科教师”登台 | 初中学习之道 | 清华北大怎么上

“十九大”新风|未来学校内涵、误区、趋势



/ 2017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 /

点击下图,直接了解 ▼

/ 新刊: 底线与空间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