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朗普贸易战,为什么是个教育问题?| 头条

2018-04-07 郝景芳 新校长传媒


4月6日,针对美方发布的或再对1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发表谈话指出,中方将不惜任何代价,坚决回击,必采取新的综合应对措施,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高峰指出,这次中美经贸冲突,是美方一手挑起,本质上是美单边主义对全球多边主义,美保护主义对全球自由贸易的挑衅。中方将继续扩大改革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

   



我也来参与一下这场热闹的争吵。


自从特朗普宣布对华发动贸易战以来,各路文章刷屏。有从纯贸易角度讲的,有从金融货币角度讲的,有从去全球化和保护主义角度讲的,有从大国国力竞争角度讲的,也有纯粹情绪性的“谁怕谁,来呀,我们团结起来干丫的,让你自取灭亡”。


除了最后一种不足一提,其他几种各有各的道理。不过,我今天不打算多聊货币与军事,因为它们不是这场贸易战箭头的核心。


什么是这场贸易战箭头的核心呢?并不是美国想保护贸易,而是要遏制中国的发展。


要理解箭头的核心,就要知道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中国在世界经济产业链中,凭借人口多、工资低的红利,挤入了加工贸易的竞争大军,并最终牢牢占据了国际产业链中低端加工的位置。


熟悉经济的人都知道“微笑曲线”,就是把这个图里箭头上的每个环节的收入画出来,会发现“两端高,中间低”,研发管理收入高、生产加工收入低、销售服务收入高,整体就像一个大大的微笑一样。


中国从十年前就意识到,自己处于这个嘲讽性的微笑底端,拼血汗累死累活,但只分到产业链最少的一杯羹:组装一个几千块的苹果手机只能挣一块钱,分到工人们手里只剩渣渣。因此,中国一直很努力想向微笑曲线两端移动。


随着中国人收入提升、市场扩大,中国很快成为很多产品全球最大的市场,因此向下游销售和服务端的移动很自然,电商也成为这一轮科技发展最突出的成就者。



然而,如果只是加工、卖货,实际上还是替欧美大公司赚取利润,因此中国也非常希望向上游突破,这就是最近这几年“自主研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意义,也是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挑战。


能否向产业上游升级,决定了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成败。为什么?


第一点是需求升级。中国居民的收入已经达到高收入的边缘,大城市家庭的消费购买力已经可以和世界高收入国家比较,因此对商品的需求已经从温饱转向品质。对大品牌产品、高科技产品的需求变得旺盛,对低价低质量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少。


中国企业之前常有一个胜利策略:“我能做的和国际大品牌差不多,价格比国际大品牌低很多。”这个策略有时效性,只针对中国的低收入阶段。随着中国人越来越有钱 41 36115 41 14939 0 0 4600 0 0:00:07 0:00:03 0:00:04 4599只要能直接买国际大品牌,就不会再买低价仿品。


第二点是成本压力。中国经济腾飞的立身之本主要就是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无论是八十年代价格低廉的鞋帽玩具,还是在全球产业链中加工制造,拼的都是自己工资低、土地价格低、法律成本低等等。但是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提升,这些低成本优势在逐渐被蚕食,低工资甚至吸引不到农民工,各方面价格都在上升。因此,想要保持增长,必须让自己进入高价格、高附加值领域。而最直接的就是科技升级。


可以说,是中国的收入增长本身给自己带来了压力。


未来最好的情况是,中国企业技术升级、品牌升级,在国际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满足自己的消费者需求。而最坏的情况是,中国企业没法爬升到更高的科技水平,低成本优势又在逐渐消失,在国际上不再有竞争力,经济增长从此一落千丈。


这是关键的历史节点。


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点,才能理解这次贸易战。这次的贸易战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一场对中国产业升级的阻击战。


如果只是为了贸易平衡,那么美国应该采取之前几届政府的主要策略:逼人民币升值。只要中国产品足够贵,自然对美国出口就减少了。


如果只是为了贸易平衡,那么美国应该对中美贸易最不平衡的行业征重税。我们看到,除了排名第一的机电音像设备,剩下中国主要的顺差领域集中在杂项制品(玩具运动用品等)、纺织鞋帽、塑料箱包等,都是中国传统的“廉价产品”领域。这些领域Made in China的商品已经横行世界三四十年,如果真的想要对贸易失衡发难,应该首先钳制这些领域。


但实际上,这次美国对中国主要攻击和征税的领域,并不是传统的廉价产品,而恰恰是贸易顺差并不显著的高科技领域。这就明显不是以贸易作为第一目标了。



白宫经济顾问纳瓦罗接受采访的时候明确表示:“我们这次行动针对的目标,就是中国2025战略中涉及的各个领域。”是的,这次是以贸易为名义,对中国科技升级的阻击战。美国主要目标是:


1.阻止美国企业向中国输送技术;

2. 迫使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能随意仿制美国科技产品);

3. 阻止中国企业并购美国科技企业;

4. 给中国科技产品征重税,以逼迫美国企业将产业链转移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越南甚至朝鲜都可能);

5. 逼迫中国将目前施以保护的能源、电信、金融和其他服务领域,向美国企业放开。


这里面,美国的理由是:中国强迫美国企业转让专利技术,又不阻止抄袭和仿造,这是中国人的巧取豪夺。中国的反击是:技术是美国企业自愿转移的,并购也是双方市场行为,美国政府凭什么阻止中国人买高科技产品?


先不说这场吵架中谁的理由更充分,我们只问结果:中国产业升级要依赖美国科技吗,美国的阻击行动能成功吗,中国产业发展能突破这些阻击吗?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观察一下,中国各个产业近年来的发展。


中国企业,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在世界上能和国际大公司抗衡了吗?


我们可以查到各个领域全球范围的公司排名,在各领域49个行业中,有21个行业中国没有一家企业能进入全球20强。从这21个行业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对消费升级非常重要的生活产品、娱乐和家庭服务、商业服务、健康医疗、汽车航空等领域,中国都没有能挤进世界前列的大公司,消费者需求强烈的主要品牌仍然是欧美日品牌。


再观察科技水平较高的制造业,我们发现,除了前20完全没有入榜的能源、化工、汽车、航空、健康设备行业,在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领域、电信行业、软件和数据服务业,分别都只有一家企业进入世界前20名;在计算机和电子制造业,只有联想集团和联想控股公司上榜;轻工业中只有家电一个行业有四家企业上榜,具有优势。


那么,中国具有较强发展水平的行业都有哪些呢?只有如下这些:


房地产业(10家企业进入世界前20)、建筑业(6家企业进入世界前20)、银行业(国有四大行进入世界前20)、保险业(5家保险公司进入前20)、旅行社(5家企业进入世界前20)。



可以说,除了房地产相关行业、垄断性金融领域,以及旅行社和家电领域,中国企业在各个领域都仍然缺乏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科技产业真的这样缺乏竞争力吗?近年来我们不是说中国的科技发展迅速吗?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衡量有很多种,我没法提供最全面的比较,只是从全球市场份额的角度略作窥探。


是的,中国的手机产量是最高,也有华为、小米、OPPO占据了相当可观的全球市场份额,联想也能在个人电脑市场上分一杯羹。但是,任何电子科技产品的核心技术,全球芯片生产行业和半导体行业,中国没有任何企业能挤进全球市场份额前列;电子产品操作系统也仍然是美国垄断;


是的,近年来人工智能行业火热崛起,但是芯片和核心算法仍然美国领先,而智能制造的自动生产线还是要从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进口;


是的,中国的汽车生产和制造量是最高的,但无论是整车制造、还是汽车半导体制造,中国都没有一家企业能进入全球市场份额前十名,中国汽车制造仍然主要是国际品牌;


是的,中国的房地产和建筑业企业按收入和市值排名很高,但是建筑设备制造行业中,中国只有徐工一家企业能进入全球市场份额前十名,排名靠前的仍然是卡特彼勒等大公司。也就是说,中国建筑业规模很大,建筑设备行业却仍是欧美日企业的领地;


中国在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行业,具有很强的领先优势,但是行业很小;


中国在更为核心的硬件设备供应、智能电网传感、生物技术处方药、医疗技术等领域,都没有企业能进入全球市场份额前十名;


中国不是不努力发展科技产业,也不是没有取得进步,但是仍然有很大局限性。


中国在很多行业都延长了产业链,增强了自主研发比例,但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式还是“做中学”,需要引进欧美日先进技术,引进之后模仿改造,做出技术进步。


这种学习方法对于追赶型后发国家是合适的,避免了创新过程的缓慢和大量资源浪费,可以最快追赶。虽然很多文献指出,中国的科技进步仍然集中在低技术、低附加值领域,但只要能一直学下去,早晚有一天能进步,能学到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


中国高铁是成功的案例。2010年中国还缺乏高铁制造能力,自从西门子向中国转让了8500亿元核心技术之后,中国很快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成为中国的骄傲。


但是终于,我们走到了这一天:中国变得强大了,发达国家视我们为威胁,不再让我们学下去了。


可以说,美国这一刀,架在中国经济的心脏上,而美国率先发难,欧洲和日本会在未来更多加强对中国的技术转让,还是跟随美国开始勒紧对中国的技术出口,要看全球地缘政治氛围,看欧日更亲美,还是亲中。


如果贸易战解决不好,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参照中找到提示。


曾经有一个大国,从落后的地位,快速崛起和工业化。在一位具有长远眼光的国相指引下,大量引入领先工业国的技术,集中全国力量推进制造业,很快钢铁和其他制造产量跃居世界第一。此时一位王子成为新国王,罢免了老国相,野心勃勃向世界扩张。面对领先国家的打压和贸易战,没有耐心发展自身优势,最终在盲目自信中,投入世界大战,输掉崛起前途,也输掉此后四十年命运。



这个国家是一战之前的德国。


与之相仿的还有二战之前的日本和冷战时期的苏联。崛起国家的模仿和追赶总是快速的,一时突飞猛进风光无两,但到了一定阶段,一旦遭遇领先大国的打压、贸易战和技术封锁,如果沉不住气,不能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很容易落入领先大国设下的陷阱,陷入急功近利的斗争,从而让崛起之路折戟沉沙。


五百年工业化,没有一个大国,能在科技落后的情况下,超越领先大国的封锁。


所有这些,都是经济政治领域的事情,跟教育有什么关系呢?


从当前局面我们知道,中国下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突破封锁、自主创新、科技赶超。而这方面想要成功,最重要的因素除了资金,更重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网络。


模仿学习,和自主创新,是非常不同的过程,前者需要的是熟练的技术从业者和灵活的商业头脑,中国在前一阶段发展过程中做得很好。但是自主创新,需要对科技的深层理解,需要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源源不断的新想法,需要对现有局面的批判能力,需要具备从无到有建立事物的勇气,需要摆脱权威独立提出方案的探索精神。


而且,仅仅有一两个这样的创新个体还不行,还需要一个让创新个体连在一起的网络、发挥才能的巨大空间。正如最近《Long Range Planning》的中国研究特辑文章中所述:


“除了缺乏足够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目前的教育系统同样也是外资企业在华研发的一重障碍。对比很多西方社会,例如美国,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亚洲国家,教学普遍强调讲授、记忆、统一、建立规范以及练习。挑战现状、为生成新想法而质疑或辩论,在课堂里和社会上都是严重不被鼓励的。这样的环境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不利于使他们在工作中采取主动,以创造下一代革命性或突破性创新为目标。”


“如果中国想在创新为导向的全球创新系统中获得成功,包扩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在华开展高附加值研发活动,帮助国内企业在生产和科技发展方面达到更高水平,当前的教育系统必须进行改革,以帮助学生在一个创新型经济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所以,中国发展遇到的挑战,根本上是教育系统和社会人才环境的挑战。


如果我们能源源不断产生出创新型人才,营造出让创新型人才联通和自由发挥的环境,那么中国发展就能突破任何封锁,进入下一阶段不可阻挡的崛起上升。


如果不能,如果创新型人才匮乏,如果社会没有创新人才网络的氛围,那么自主创新之路很难走通,面对科技领先国家的封锁和阻击,就只有停滞,或者急功近利铤而走险,将之前的繁荣毁于一旦。


这个过程需要变革勇气,不亚于经济改革。


如果是强调服从教导、埋头苦干做练习、统一标准的教育系统,很难促进创新型思想和探索的生成。想要人才迸发,思想转变,要从根本观念上,容忍和鼓励个性表达、与众不同的思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培养要有长时间等待。我们到贸易战关口再改革教育,已经很晚,但如果不改,就来不及了。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培养孩子哪些技能,才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

你也可以办一所思维奔流的学校(附14种改善思维流程的工具)

面对孩子的教育,国内普遍存在着贫困者心态


作者 | 郝景芳

来源 | 晴妈说(ID:qingmashuo)

责编丨陶小玮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