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放弃成长的家长必然遭遇孩子的成长问题

郑林允 新校长传媒 2018-12-07


或许每个孩子都不希望父母放弃成长,他们渴望有一个共同成长的伙伴、挚友,因此那些放弃成长的家长才会遭遇孩子的成长问题。





我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情况。


事情是这样的:我给爸爸们开了一门课,通过指导爸爸们学习一些科学实验、制作的技能、知识,让他们和孩子产生互动和陪伴。一开始我觉得,一定有大量爸爸从小爱科学、爱动手,也希望教孩子,但缺乏一些指导和共同学习的氛围,于是开了这门课。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家长只是买来课程放给孩子看,自己并不参与。


从我的初衷而言,并不希望发生这样的情况。一方面,科技动手教育有其对于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另一方面,我更看重它对父子、父女关系的宝贵价值。


我依然记得小时给父亲打下手做过的那些简陋家具、装修。昨天回家,又跟他合作在墙上装了个架子。那些敲敲打打的时光、那些教导、那些完成后的喜悦,也构成我对他的美好记忆。这是我们父子少有的能够几十年坚持做的事情。


我想我是幸运的,毕竟大多数人成年后和父母唯一的互动就只剩吃饭了。小时候能和父亲一起做的事,等他六七十岁还能一起做的,还有多少呢?


小时候一起打球,现在还有什么球能一起玩?小时候一起坐过山车,现在还能去游乐场玩吗?在最梦幻、理想的情况中,你或许有一个一起打游戏的爸爸,但今天他和你处于一个水平和兴趣点的可能几乎为零。


动手的事情就不一样了。比如我爸依然可以数落我拿锯子的手势不好,我依然可以请他帮我看线划得准不准。我们合作完成一件事,有磕磕绊绊、有互相支持、有扯淡的题外话:


你这些瓶瓶罐罐扔掉吧……

啥都扔!我问问你现在一个月存多少钱?

看看两边平不平……

嗯,蛮平的。划线吧……


我常想,如果在青春期、叛逆期,他在功课上少逼我一点,能像小时候一样有许多事情可以合作,或许关系就不会出现那么多裂痕,也会少很多后悔和遗憾吧。


我青春期是挺叛逆的。叛逆、叛逆期,这些个概念大家似乎见怪不怪,却很少思考:叛逆期是必然的吗,到底为何产生,对于叛逆期,我们能做些什么?


其实,从权威的建立与打破,我们可以追溯到叛逆期的两点成因:


一、人体脑部发育时间临界点


图片来源:

http://yomadejemirade.wordpress.com/


图片来源:

http://www.edinformatics.com/news/teenage_brains.htm

图中的大脑分别是:5岁、8岁、12岁、16岁和20岁。

图中的颜色:代表大脑的发育程度,也可以说是活性程度。


从最浅发育(活性最高)的红色到黄色、绿色、蓝色、紫色的最高发育(活性最低)。当然这不是大脑的实际颜色,而是用颜色代表脑部脑细胞发育的程度。


从图中可以发现,12岁是一个分水岭,12岁是大脑开始从绿急速转蓝的关键点,也是红色几乎完全消失的时间点。这里把蓝色视为理性思考能力的建立,而红色大体类似于脑发育的蒙昧状态。顺便说一句,直到16岁脑部发育趋于稳定,现实中如果到了17岁还没有发生叛逆期,一般而言这个人此后也不会出现叛逆期。


12-16岁的儿童开始脱离蒙昧,开始建立理性认知,独立思考能力大规模出现,对于原本世界的神秘一点点揭开。相当多叛逆的孩子回忆幼年都会有一种对家长的崇拜情结。这种崇拜的源头是对于家长能力的神秘不可理解。


一个通俗的例子是,家长和婴儿做游戏,用枕头蒙住自己的头,然后又拿掉枕头,婴儿会觉得很神奇。这种“伎俩”虽然奏效时间短,但在相当长的儿童阶段,父母的行为,都被孩子视为神秘现象。12岁后,大脑发育的临界值加上教育对神秘现象的理性解释,家长的权威形象和神圣感,开始破灭。


二、家长本身停止学习与成长


自身神秘感、神圣光环褪去的同时,家长浑然不知,其此时在做的恰恰是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停止学习、停止成长。


按照全国平均生育年龄:29.13岁,41岁的时候家长(孩子12岁)进入了被称为“不惑”的年龄层。然后十分自负地以为自己想明白了所有事情。他们开始发胖、沉迷电视网络娱乐、几乎从不看书、玩世不恭、生活中鲜有谈论严肃的话题,更少去突破不擅长的边界。


想象一下,一个从小瞎眼的人,始终生活在自己看不见的“家长神”的保护下,然后忽然到了12岁,复明了!睁眼一看,居然这个“家长神”是个谢顶、大腹便便,一问三不知的家伙。这孩子不叛逆,那才叫怪呢。


所以回到前面的问题。如果叛逆期的源头是:1、大脑发育造成的理性建立之后家长崇拜的破灭;2、父母停止学习。那么,叛逆期就有被化解的可能。


如何应对第一点


从儿童幼年就主动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真正从生命角度平等地面对。家长主动向孩子坦诚不足,坦诚自己的软弱,让孩子尽早理解自己和父母在生命本质上是相同的。当然,不是要家长自我批斗,而是在各种正常、有趣的活动中,自然地展示自我。


比如,通过一起研究科学小实验、小制作,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子女可以成为亲密的合作者,一起去完成一些激动人心、引以为傲的项目,在合作中将世界的奇妙联系起来;你们记录下那些美好的瞬间,成为生命中重要的印迹和里程碑;同时,真实地展现自我,让孩子看到你的钻研、不足和困惑。


如何应对第二点


作为家长,尤其是12-16岁孩子的家长,你必须主动学习、成长。


在美国,有相当多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的倡导者认为:在家上学能够较为有效地化解叛逆期的问题,当然这其中有很多不同的归因。


在家教育能化解叛逆期,在于它避免了产生把教育、知识传授之事一股脑推卸给学校的“我很忙型”父母。由于不得不依靠自己给予孩子教育,家长可以保持学习强度和思维强度,化解孩子鄙视一个懒惰、愚蠢、鄙俗中年人的可能。


或许每个孩子都不希望父母放弃成长,他们渴望有一个共同成长的伙伴、挚友,因此那些放弃成长的家长才会遭遇孩子的成长问题。既然如此,家长真的应该行动起来:


1.在孩子12岁前,不要利用孩子的无知逗孩子、吓孩子,及早从“家长神”的自我陶醉中出来,建立平等、真实的亲子联结。


2.和孩子一起成长、学习,即使之前不学,到了他十一二岁,你也必须学点什么,尤其是建立系统的学习互动渠道,比如一起做科学小实验、小制作。如果你不擅长或双方都没兴趣,那么诸如:定期读书会、讨论会,一起去图书馆、书店、讲座……也是很好的渠道。


愿在这过程中产生许许多多真切、美好的互动,愿这些记忆永远留在各自生命的长河中,滋养彼此的成长。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比起学业,孩子在小学阶段这16件事更重要

父亲给女儿的道歉信刷屏:你对伴侣的态度藏着孩子的未来

家庭教育,从“三年级现象”说起


来源丨埃尔特订阅号(ID:Arete_edu)

作者丨郑林允

责编丨陶小玮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