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守住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块阵地——课堂

马骉 新校长传媒 2018-12-04
第 024 篇


教育公平面临巨大现实考验,有失守的危险。



教育公平具有人类起点公平的意义,它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平衡器。人类对教育公平的渴望和追求是持久的、永恒的,但人类追求教育公平的路途充满艰辛,举步维艰。


教育公平面临巨大现实考验,有失守的危险


由于政治、经济、区域、环境和文化的差异,各地的教育政策、环境、投入、资源、生态和质量差异很大。这既有宏观的政府主导差异,也有中观的区域实力差异,也涉及微观的学校具体落实的差异。


教育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很多问题教育人往往无能为力,难有作为。作为教育公平这个庞大体系中的神经末梢——学校的课堂教学,却是一个关乎教师专业操守和专业能力的问题,守住教育公平的的最后一块阵地——课堂,是每个教师必须承担的职业责任和历史使命。


最近朋友讲了一件令我惊讶的事。他的儿子小学四年级,腼腆胆小,见到陌生人不吭一声,在公众场合更是躲在后排,做沉默的听众。


为此,他们请教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的意见是,男孩只是性格内向,无明显心理障碍,需要家长和老师多做疏导,多创设情景和机会让他说话、发言,慢慢随着年龄增加会改变的。于是父母每天与他沟通谈心,也跟学校作充分沟通,希望在集体活动中或课堂上,能给鼓励孩子发声说话的机会,老师满口答应。


父母用心沟通,老师也真诚鼓励,孩子的表达欲望渐渐被唤醒,慢慢地会与父母说说学校的事了,他也会在老师的鼓励下,在课堂上偶尔轻声发言。


但有一天孩子放学回家后哭泣不止,再三追问下,才说出原委,原来当天第二节课是班主任的公开课,孩子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主动举手请求回答问题,而且两次主动举手。老师注意到了孩子难得的举手,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别的同学,这让孩子伤心不已。


为了解开孩子的心结,朋友礼貌地向老师咨询了那堂课孩子的表现。


老师十分内疚,解释了没请孩子回答的原因。那堂课是区里公开课,提的问题有难度,虽然孩子非常难得地举手了,但考虑到不可有失,让平时回答准确率更高的孩子回答更有把握,因此没给孩子机会,希望家长理解,以后一定给孩子机会。家长无语,我听后无语。


但,作为校长,作为老师,作为曾经的家长,我还是有话要说!



课堂需要追求精准、适切、普惠和发展性


由于对课堂成功的理解偏左,教学行为偏激,必然对教学公平造成损害,对学生造成伤害,这样的伤害还普遍存在,且少有人问责和反省,令人无奈、让人着急。


不能说这位老师有歧视学生的主观倾向,她注意到孩子难得的主动举手,她也为此内疚。但什么让她选择了放弃,最终伤害了孩子,是她或他们对课堂成功的理解有误,造成教学行为偏激走样。


她们以为成功的课堂就是精准高难的教学目标能顺利达成,就是严密紧凑的教学设计能顺畅实施,就是有深度有高度的问题学生能对答如流,能让观摩者啧啧称赞,羡慕不已。


其实成功课堂最需要追求的是精准、适切、普惠和发展。


强调学科的精准性是教学的共同追求,但如果不注重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学生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的适合度、不注重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状态、不注重不同层级的共同进步,学科的精准性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课堂教学的成功无从谈起,课堂教学这个教育公平最后一块阵地就会渐渐失守。


可怕的是坚守这块阵地的教学工作者,并未引起重视、警戒和及时的改进。



教师对课堂公平的认识和实践是矛盾的,相抵牾的


有个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公平性认识和实践的问卷,引起我们深深的忧虑。(摘取问卷的两个问题及回答)


1. 作为教师,能否公平对待每个孩子、给每个孩子以均等的机会?

l 表示应该这样去做,但很难做到的占92%。

l 表示努力去做的占36%。

l 表示没信心去做的占76%。


2. 做不到的原因是什么?(占前三位的回答)

l 学生的差异及教师的喜好厌差心理。

l 为了课堂目标的顺利达成和过程的流畅,很难顾及每个学生。

l 改变差生的艰巨性太大。


从上述回答看,教师对课堂公平的认识和实践是矛盾的,相抵牾的。他们对此信心不足,甚至有放弃的消极想法。课堂教学公平会因教师的职业倦怠而步履艰难。


同样,对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学生对课堂教学公平性的态度和行为也引起我们深深的担忧。


1. 你在课堂上是否受到老师公平对待?

l 受到公平对待的25%。

l 受到较为公平对待的31%。

l 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占46%。


2. 你认为在课堂的不公平体现在哪些方面?

l 老师更多关注成绩好的学生。

l 老师更愿意给回答有把握的学生以机会。

l 成绩差、表现不积极的学生多数时间里是观众和听众。


3. 改变这种局面你有信心吗?

l 没信心的占87%。

l 慢慢会改变的占13%。

l 新技术的介入,能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占56%。


作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对教学的公平性最有切身体会,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差生、闷生和皮生”对此更有感触。在他们眼里,成绩的好坏、表现的优劣和回答准确率成了不少课堂不少老师评判学生的标准。学生对此的悲观态度,以及对新技术利用进而改变当下局面的乐观情绪,让人喜忧参半。


课堂教学公平性目前看尽管步履艰难,但向上的趋势不可阻挡。学校和老师必须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对课堂教学公平的理解和实施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架构。



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


“确保人人都有受教学的机会”是前提,“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学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要求,也是“教学成功机会”和“教学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课堂的公平体现在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上。按常理,起点公平的设定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希望每个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公平的待遇,获得长足的进步是大多数老师的真实愿望。


过程的公平是起点达成的基础和保障,而过程的公平是最难做到的,因为关乎老师的公平意识、专业能力和组织实施水平,如果难以支撑过程的公平,结果的公平就难以实现。


课堂教学起点的公平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普惠教学观,这种普惠教学观的核心是公正和覆盖。


教育的公正是要保证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不妨碍每个人达到其能力所允许的教育高度。就课堂公平而言,是要保证每个不同天赋、不同基础、不同态度、不同能力和不同表达方式的学生获得同等机会,达到力所能及的学习效益。


所谓的覆盖,就是让每个学生充分进步,受到最低标准的教学并确保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课堂是每个学生的课堂,课堂的四十分钟是每个学生生命的一段旅程,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公共时空观念的树立和以“关注每个学生”为核心的普惠教学观确立是课堂教学公平的重要思想基础,需要不断强调和强化。


课堂教学过程的公平,需要老师关注教学目标设定差异性和层次感,关注教学内容确定的合理性和难易度,关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参与面,还需关注教学评价的及时跟进和分层激励。


目标设定的适切和精准是课堂教学过程公平的前提和基础,而对学情的了解和把握又是做到目标适切和精准的前提和基础。了解学情既要把握学生的共同特点、基本能力和相同的需求,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注学生的认知快慢和能力高低,从而使目标设定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公正和公平。


对教学内容合理性和难易度的把握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一种考验,也是对课堂教学公平性的一种考验。让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在其中作怎样的组织和指导?是课堂过程公平必须面对的话题。教与学内容的选择和难易度把握需要教师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基础和需求,根据学情的共性和个性作出判断取舍。


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参与面,意在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的参与形式多样和参与程度的深和广。


教师可通过提供有层次感的问题、设计便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参与的学习形式,留有时间让个体充分思考和表达、组织多类和多层的学习活动等手段,让不同基础的、不同类型的、不同志趣的、不同能力和不同表达形式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这就保障了课堂教学公平。


关注教学评价的及时跟进和分层激励,是课堂教学公平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起点不同、能力不同、经历不同和受益不同的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设计并实施有差异的评价制度,对不同对象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价内容和手段。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向学生推送可选择的学习资源,布置精选的分类的可选择的作业,设计集中和分类相结合的的测评手段,让不同的学习者能在有针对性的评价中得到肯定和激励,激发起真正的再学习动力,课堂教学公平性才能真正得以落实。


注重了课堂教学的起点公平、做好了课堂教学的过程公平,课堂教学的结果公平就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最后防线


公平的课堂教学让教学质量最优化和最大化,每一个学生得到同样的尊重、相同的权利和均等的机会,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甚至是最大限度的进步,这就是“卓越教学”,就是了不起的“课堂公平教学”。


当然课堂教学没有不受限制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会依赖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存在,一定受制于教师的公平意识、专业观念和专业水平等因素,这一定意义上就是决定课堂教学是否公平的决定因素。


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


课堂教学是学校存在的本质方式,学校的主体(所有的学生和老师)、他们主要时间(一天7节课)和活动空间都跟课堂相关,如果课堂教学能从每个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需求、不同个性出发,给予尊重、关爱、理解和机会,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提高学业能力和素养,教育公平这个话题或许轻松许多。


特约作者


马骉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校长


本文为“新校长传媒”独家稿件

欢迎朋友圈分享和底部留言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更多“专栏”文章 

我为什么越来越惶恐教育和生活的“精细化”? 

一个校长的哲学阅读档案:做根“会思想的芦苇”不容易

蓝继红:我们必须回到教育的原点追问,儿童是谁?


责编丨陶小玮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