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杯落幕,北大教授谈“中国足球和中国教育为什么不能产生顶级人才”

郑也夫 新校长传媒 2018-12-05



2018世界杯今日凌晨结束,北大教授郑也夫是位资深球迷,在他看来,中国足球与中国教育是两个有着密切关联的问题——中国产生顶级人才的障碍到底在哪里?




01

产生顶级人才的困境


今天我们要谈的题目挺大,而且不是一个,有两个。


第一个题目是关于教育问题。2013年我写出一本书叫《吾国教育病理》,在这部书里,我有感于多年来中国人获取科学诺贝尔奖的人少而又少,我在思考它的原因时,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


中国大陆接受了12年中小学教育的人,日后不管在那儿去读书、做研究,都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了。因为早年时想象力、创造力被较大程度地“修理”了。


另一个题目,就是中国足球为什么这么多年不能冲进世界杯。


这两个问题我认为密切关联,这两个问题同属于一个大问题,就是中国产生顶级人才的障碍是什么?


足球的优秀人才是顶级人才吗?当然是。因为这个项目是全世界竞技体育中最难的项目。我们中国人在有些体育项目上长期垄断王者位置。但是中国一位老球星跟我说,能拿到那些冠军,是因为那个项目市场化不够,很多民族没有为它投入力量、智慧,和最优秀的体育人才,人家没玩那个。要是人家要都来玩那个,中国人就未必还像今天这么风光。


说这个观点的,是曾经和我一起做足球电视节目的郝海东,我在很大程度上赞同。


足球这个项目是世界上市场化最大的项目,又因为这个项目的特点,个儿高的可以玩,个儿矮的可以玩,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都可以玩。全世界人们都喜好它,所以一旦市场化以后,巨大资金、最优秀的体育人才都进入了,它的竞争度最大。所以我们说,在这个项目里获优胜的球队、球员,肯定是顶级人才。



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


中国人为什么摘取不了诺奖?


日本民族摘取自然科学诺奖共25个人。华人一共有9个人,很多是海外华人。21世纪,日本17个人得诺奖,华人3个,其中两个海外华人。


我的命题是,在中国大陆受过12年中小学教育的人,日后很难摘取诺奖,那我们的屠呦呦女士呢?


我告诉你,屠呦呦女士没有颠覆我的命题。屠女士1930年出生,她日后的科学成就还不能为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增添光彩。


2015年,84岁的科学家屠呦呦女士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公民


怎么评价中国中小学这个时段的教育呢?


我认为它的教育后果是扁平化,一方面把学习潜力不算太强的人的考试能力极大提升,但另一方面,把一些学习潜力非常优异的人的能力下压。


为什么下压了?就是因为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复习,过程枯燥、乏味,毁伤了他们的想象力,令他们厌学。这个扁平化的结果糟透了。


这个世界的生产力取决于一小撮的顶级科学家。人类当中,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的人是科学家,他们创造这些东西,像手机,像高铁等等。


十年之后的世界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但因为我们教育扁平化,中国顶级科技人才的水准不高。


爱因斯坦说,他曾经为了应付一个考试,复习了一个月,之后三个月都没缓过来。而我们没完没了地复习,复习了12年。最后一年完全是复习。这样一种经历导致了中国学生的想象力不行,日后摘诺奖太难了。


那潜力低的学生学习成绩“上提”有没有好处?


没有。一个很称职的推销员,一个很优秀的厨师,或者是搞内装修的好手,如果原本他们不怎么喜欢学几何,能学到60分,不需要他们把几何提到85分。


另一方面,一定要他们跟着数学潜力高的学生,拼命干,导致他们失去了一个愉快幸福的少年时代,这太无聊了,这是陪绑。


2

国足不能出线的原因


那么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能出线?中国足球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原因最宏观,是中国人的问题。


拿中国人跟阿根廷人、英国人、意大利比一比,中国人真的算不上热爱足球。你不热爱的话,说句糙话,你扯什么犊子,凭什么冲进世界杯去?


我们随便采访一些声称热爱足球的人,我问他: 


哥们儿,常踢球吗,这个月、上个月踢过球吗?——没有; 

年轻时候踢球吗?——年轻时候也不踢; 

最近去给你的孩子踢球助过威吗?——没有; 

为什么不去助威啊?——我儿子也不踢,我怎么给他助威啊? 

你有同事朋友去参加比赛,你去助威了吗?——也没有; 

经常自己买票去现场看球吗?——也不去; 

那你怎么个热爱足球方式啊?——在家看电视啊。 


我刚才说的热爱的四个层次:自己亲自踢,为亲朋助威、买票到现场去看,还有就是看电视。


我们这个社会,还处在现代化之前的维度上,一个指标是社会统计还欠缺,不然我们应该有我刚刚说过的四个层次的百分比。我们没有这样的统计。但是我相信,如果有调查,会证明我的判断。我是一等球迷,年轻时踢球,篮球一直打到50多岁,我的长时间的感觉不会欺骗我。 


那就这样定性吧,是不是说的难听点了?我们是一个伪球迷的国度。一个伪球迷组成的国度凭什么要冲进世界杯?凭你梦游就冲进世界杯了? 



第二点,人口问题。


看到这次入围世界杯的名单,中国人真受刺激。为什么?人口1100万以下的小国,有11个之多,从人口多的往下数:比利时的人口1100万,比深圳的人口还要少;突尼斯1080万;葡萄牙1034万;瑞士800万;塞尔维亚700万;丹麦573万;哥斯达黎加466万;克罗地亚424万;巴拿马400万;乌拉圭344万;还有冰岛33万人口。


所以好多朋友脱口而出的牢骚是:这么多小国都进入世界杯了,我们这么一个大国怎么没进?这说法不成立。如果这个民族的成员都不玩球,人多有什么用?


刚才我说的这些小国足球人口有多少,我不知道。我知道韩国的人口是4400万,而注册的青少年球员是50万。我姑且把这个青少年球员看作8到17岁,也就是说,韩国8—17岁的青少年注册球员是50万,大概1/5的男孩子较为正规地接受了足球的训练。比利时人口1100万,是韩国的1/4,人口小国能冲进世界杯,踢球人的密度应该比较大。


韩国队在本届世界杯小组赛上 


那么一个大国怎么老也冲不进世界杯?首先给问题定性,中国不是足球大国,是小国。


我们这个足球小国,能不能把足球人口壮大一下?我认为短期内不能。


差钱?差地皮?960万平方公里,新建他一万个足球场,建不了?但是短期内足球人口上不去。为什么?就是因为新修建的这些足球场,跟我们关键的足球人口联不上手。


关键的足球人口是8—17岁的学生,他们多数在大城市、中城市,但是缺少适合的场地。 


城市的小学初中,恐怕要开展五人制足球,十一人制免谈,没地方。五人制足球要开展,也有困难,一个小学现在有几块五人制的足球场?中学都不多,何况小学了。


给大家出个主意。学校的楼顶上修建小操场,先加固一下,然后铺上一些人造草皮这样的材料,学校一下子增加了好几块场地,还可以搞点小的田径跑道,综合利用。


我们很多球迷和伪球迷,天天问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能起飞。作为一个家长、一个公民,你应该呼吁让你孩子的学校有更大一点的操场,你应该呼吁让他们有地方搞体育活动。


足球起飞冲出亚洲,应该是一个副产品,不是一个主打的目标。英国是足球的诞生国,英国今年来世界杯了,但好多年都没来,人家也不在乎。但是英国对群众玩足球,学生玩足球非常在乎,人家知道什么叫本末。英国学生、英国市民的足球,踢得太热闹了。 



第三个理由,球员也不热爱。


你这么说有根据吗?有根据啊。1991年我写《中国足球的出路》的时候,去北京足球队、北京青年队采访,采访过两队的教练。他们跟我谈到球员练球的状态,说很不令人满意,没有热情。每天是下午3点钟开始训练,出来时懒洋洋的,有的球员公然就说,看见球就烦、腻味,不想碰它。这样的状态,你怎么能有训练的质量?这是多年前的事情了。


中国的记者采访到了当年日本国家队的教练冈田武史,他后来到浙江足球队当主教练,比较中日的球员,他应该最有发言权。他说:


“我所带的中国球员,到了训练开始的时间,球员到了球场后,就坐在场边休息,到我吹哨集合时,他们才慢慢走到球场,他们没有从心底上怀有喜悦去踢球。

如果在日本的话,球员们早就已经出现在场地上了,踢着球,慢跑,做抻拉运动,各自做着热身了。日本的球员是因为喜欢足球而成为职业选手。只要场地上有球,就会不由自主地去踢。

中国的选手则不是,即使早早来到训练场,不到开始训练的哨声响起,他们的屁股不会离开板凳。中国的球员过于看重金钱,一旦赚到钱,就不再在乎足球了,缺乏那种单纯的激情和热爱。而且中国球员明显出现水平和身价不符的状况,他们怕在国家队比赛中受伤,就会小心翼翼,如果受伤,他们在俱乐部干什么?”


冈田武史是中国一个球队的主教练,他有直接的感受,中国球员不热爱足球。那中国足球还有什么希望?


国足在训练 


3

痴迷是成才的基础


由此我说到了一个关键的因素:酷爱。如果你不酷爱一桩事物,你能把这桩事物做好吗?


中国的梨园界和曲艺界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不疯魔不成活”,就是说,你对这桩事情,不痴迷,手艺练不了太好。痴迷是你能成才的基础。痴迷了,如果你其他条件不够,你也未必能成顶级人才,但不痴迷,你肯定成不了顶级人才。


在兴趣、酷爱、痴迷这个维度上,教育跟足球接轨了。我们教育能不能培养出诺奖获得者,我们足球能不能培养出顶级的球员。痴迷应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软件,也是一把尺子,一个试金石。


如果没有几个人疯魔,我们凭什么能干出名堂来?


有一些人认为兴趣算什么?兴趣能帮助你高考提几分?你好好刷题,把你的短板补上,再提高个八分十分的。对此观点,大家多半不会赞同。


你再听听第二种言论:我们要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这与前一言论构成反差。你觉得后面这个对吗?我说,不对。为什么不对?


前面一个观点,我们很多人能识别。而后面这个,我们很多人都理所当然地这么做着。这个游戏是很好的游戏,这个学科是很好的学科啊,你不热爱,好好培养不就热爱了吗?


兴趣是哪来的?是这个少年和一个学科、一个游戏互动后产生的。是想培养就能培养的吗?你必须要有一种先天的、内在的东西能跟游戏共鸣。


我为什么反对培养,其实培养也是高高在上的,非常主观的。兴趣是一个自生长、自发育的东西,要从他那儿产生,你不要管太多,你能做的就是在他幼年的时候,在他的面前呈现多种信息,多个游戏、诗歌、音乐、提琴、围棋、足球等等。


怎么培养孩子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奖励吗?


比如说你让孩子去学好几何,学好围棋,学好足球,如果学得好,你给他奖励。难道这三个游戏很枯燥、很不好玩,所以要给他点奖励。如果这三个游戏好玩的话,还要奖励干吗?你只需要跟他说:悠着点劲,该休息了,就够了。他已经热爱了,还用得着你天天发糖果?



游戏有它自身的魅力,它一定会赢得和它会发生共鸣的那些孩子。当然还有些孩子,他们不喜欢这个游戏,会去追赶别的游戏,你瞎奖励不是在添乱吗?


你的奖励叫做外奖,外部的奖励,我说还有一个内奖,即当我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我的乐趣就奖励了我。


为什么我们教育可以摧残青少年?可以把我们搞成没兴趣的人,就是外部的奖励太过分了,外奖会干扰内奖的发育。


不爱玩这个,去干别的去,这么多个游戏,为什么非玩这个呢?在不冷不热的时候,家长来了,后面的推动来了,好好玩,给孩子一些物质奖励。假如不玩这个的话,孩子有可能会真正地喜欢另一桩游戏了,但是在一个不冷不热的时候,你去推动,就干扰他和别的游戏的联系,因为你觉得这个好,你不断给奖励,孩子最后上道了,但是他从内心跟那个游戏缘分真的不深。以后他算怎么着?他能痴迷吗?他痴迷不了,疯魔不了,那是不冷不热的状态。



兴趣这个东西,是一个主体的自发育,不是培养的,教育培养不了兴趣。我们只能提供信息,谁跟谁有缘分,他们自己结合。


教育不能培养兴趣,但是教育可以摧毁兴趣。不当的教育方式,让你没完没了地干这件事,让你烦死它,最后产生了厌学。


厌学就是精神的、求知上的癌症,这孩子不能有任何成就了,因为他已经厌学了,进了北清,没有用,还不如他中小学的时候,没有学习过度,仍然热爱求知,哪怕进了差一点的大学,他是有可能有作为的。


兴趣,酷爱,是一个自发的事情,要提供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让他们在成长中,有相当多的自主时间。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厌倦了足球训练?常常训练得非常刻板。我们的足球时间,是不是能有一定比例是自主的?他们在这儿撒欢,这里没有教练。


不论是数理化、外语,还是学习足球,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没有给学生相当比重的自主时间、撒欢的时间、自我发育的时间。


这个发育不光是球技,还有性格。为什么中国球员一到严酷的比赛当中,场上就群龙无首了?


因为无论是在我们普教系统当中,还是在少年足球队里,就没有小领袖,只有好学生、乖孩子。


在自然的、未受到教师过分操控的过程当中,球技、性格将同时成长,因为有相当大的自主时间,性格神秘地、默默地发育。



我们懂得在优秀人才的产生中,筛选比培养更重要。你要把是这块料找出来,不是这块料的话,是训练不出来的。因此培养是要有批量的。我们在筛选人才的时候,特别害怕一件事情,怕污染了筛选的环境。


什么叫污染?如果小时候有的人开小灶,请优秀教师做家教,另一个孩子接受的是贫乏的教育。受了特别好小灶的这些人,容易把一些天分很好的同龄人比下去,虽然他在这个阶段显得不错,但如果他没有这个潜力,日后做了学者,再怎么努力,也还是不行的,那么这就让天分高的就失去了机会。


我们现在不再搞小升初考试,搞就近入学。一个目的是减轻负担,其实还有一个潜在的作用,就是在初期选拔的时候,尽可能不要污染选拔的环境。如果早期的教育是极不平等的,对选拔会有很大的干扰。


不要以为我们派个三两支、乃至七八支少年球队,到了巴西、到了德国、到了西班牙,中国日后的足球就有希望了。有顶级潜力的孩子,一定要在大面积当中产生。十万个孩子最后有可能组成了中超的20支足球队。当初脑门上可没带着标签,眼睛再好的足球教练,也不可能在13岁、14岁、15岁看出来,这个小子是日后的内马尔,没门。


我以为无论是学习数理化、自然科学,还是培养足球的人才,日后的潜力是不易识别的,要大面积筛选,不要污染筛选环境。少年期的教育很难平等,但不要过分地不平等。


中国足球不是一个木桶,是一个盘子,为什么是个盘子,我前面我讲了五点:中国人不热爱足球,我们是个伪球迷国度;中国是个足球人口小国,且短期内多不了;我们的球员也不热爱足球,不冷不热的在那儿踢球,因为少年的时候一直在做“足球作业”,那不是一个令他疯狂的游戏;我们的管理者不做基础建设,投机取巧,污染了筛选的环境。


这样,我们的路越走越窄。



4

三副药方


第一, 小学、初中开展五人制足球。


大家要知道足球是城市文化,足球从来就不是乡间文化,乡间人可以踢球,但是足球从它产生、从它在全世界铺开,就是城市文化。 


我们的小学、初中,只能、必须发展五人制足球,不要好高骛远,我们没有场地。五人制足球还可以开展。踢五人制足球挺好。技术上的五大要素:停、传、带、过、射,带球与过人的训练,大小场地几乎一样。停、传、射稍微打些折扣,因为高球少一些。


第二, 初中以后,将中国足球的摇篮设置在大批职业学校中。


以前,中国竞技体育的摇篮设置在从 少年体校到省市青年队的一条龙之中。后来我们反省中国体育人才的生产机制,越来越认识到这不是一个好的方式。 


其一,我们培养出的体育人才,性格不独立,人格不成熟,知识结构极度狭窄,除了自己的项目什么也不懂。原因是从年龄很小的时候,就脱离了普教系统,运动队里成分单调,没有各色少年。我们不是希望他练体育的时候,几何、外语学得多好,是希望他在普教系统当中,在心智上获得全面发育,受到同龄的非体育生的良性影响。


其二,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极其残酷。绝大部分受教者最终不能成为专业运动员。在传统的培养机制中,他们落选后没有一技之长,难以安身立命。


所以,今后中国很多竞技体育项目的人才应该在学校,而不是少体校——青年队中产生。那么,哪一种学校,将成为日后选择的关键。


我认为中国的职业学校应该是中国的体育、文艺人才的摇篮。职业学校多数建在城市郊区,那里要搞出几块足球场,相对容易。职业学校应该兼容一个大的教育项目,培养中国的体育人才。这些人才不要放在高校,不要放在高中,放在中职这儿好。


高等学校要承担为中国培育科技顶级人才,兵在精不在多。大多数初中毕业生应该进入职业学校,学点技术,安身立命。我认为中国应该好好搞中等职业教育,孩子学个普通的技能,比如装修,学厨艺,一年、两年就拿下来了,但是职业学校的年头还是要多一些,最起码三年。


中国的教育必须分流。有的人智力很高,适合学习,还有的人抽象思维能力不算太高,但是有些工作他做得特别好,比如汽车修理,比如厨师,比如唱歌,比如足球。人除了智力高下的差距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分流,喜欢念书和不喜欢念书,后者的比重非常之大。喜欢念书的人去念书,不喜欢念书的人不要去念书,没什么不好,我们应该让他们渡过一个愉快的青少年时代,吃好喝好玩好,然后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手艺,这就挺好了。


还应该让中国体育人才在这样的环境里发育。每个职业学校当中,都应该,也可以有一支很好的足球队。我想不出一个更好的环境,能容纳1500支15—17岁的少年足球队。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1.12万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601.25万人。


第三是教练的问题。


我说中国8—17岁这个年龄段当中,应该有十万个接受较好足球训练的人。十万足球人,相当于五千支足球队。这个年龄段的人,不是天天训练,更不是天天需要专业指导,有时就是自己踢。假如一个教练指导三支足球队,则五千支球队需要1700名专业教练。我们上哪儿找这些够格的教练?没有这些足球教练,振兴中国足球,就纯属大跃进和扯犊子。


中国是个地道的足球小国。其中一个体现就是,我们的足球文化非常稀薄。这次冲进世界杯的两支球队,一个摩洛哥,一个突尼斯。


正巧前两个月,我到这两个国家去旅游。看到街面好多孩子在踢球,大西洋海滩上,踢球的人可能倒四位数,至少是大三位数,少年、青年,还有成年,不计其数的人在那儿踢球,踢得都有模有样。都是一些普通少年,但看他们的脚法,脚底拉球,左拉右拉,转身过人,都非常娴熟,国内中小学中很难看到,更不要说街面上。


足球文化为什么会稀薄?竞技体育与学校、社会,曾经是隔绝的两个系统。搞专业对个体意味着饭碗,足球人才用武之地少而又少,学校和社会不需要这样的人才,退役后基本转行。统计一下,这些年退役的专业足球队员,多少人转业,多少人继续从事足球工作。这可不是无足轻重的数据。


在国外,在足球文化发达的国家,我相信足球专业人退役后在社会上做足球教师的甚多,融入社会做的非常好。所以一些小国,它的足球文化绝不稀薄。街面上十岁的孩子脚法那么好,哪儿学来的?有地方学,有地方看。我们没地方学,你找不着跟谁去学。足球文化贫瘠到极点。


我在网上看到有报道,马云谈中国足球,他说“中国懂足球的人有500万人”,这个数字荒诞到极点,如果有500万人懂足球,足球文化含量这么样浓厚,哪里会是今天这样。我们某个领域的顶级人才能张嘴说出这个话来,与基本的国情不沾边。



5

教育中的智育与体育


回到教育上面,我认为中国的教育有两个误区


其一,在体育和智育上太不平衡,中国的教育过于轻视体育,过于重视智育;


第二个误区,虽然重视智育,但是错误地理解了什么叫智力。智力绝不意味着把多少知识注入到你脑子里,智力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时候也意味着提出问题的敏感性,能不能发现问题。


体育是非常要紧的事情。首先要说体育能让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但一定不要狭隘地理解这个。体育锻炼你学会控制你自己的身体,控制你自己的身心。控制自己的起点莫过于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


对于管理者和教师们,体育的追求从来就有两个面向,一个追求的是里子,是本质,野蛮其体魄,培养英雄情结,培养自强精神。体育追求还有一个面子,就是奖杯、金牌。


里子和面子,别本末倒置。体育要不要追求面子?即使是竞技体育的非正式比赛中,大家较的什么劲?要面子,十几岁的孩子们踢这场球,也要争胜,这是这个游戏的题内之意。赢了才有面子。可见面子与里子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的荣誉心支撑着我们去努力,想法赢你,竞技体育本质就是这样的,是要见输赢的,但最后我们得到的发育是发育我们的里子。而当我们把我们的竞技体育彻底地视为追求国家的面子,学校的面子,要的是金牌奖杯,麻烦真的是太大了。


我们今天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能进入世界杯。我是从这儿说起的。但是结尾的时候,我想说,这个其实是很次要的,这个面子应该是发育里子的副产品。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足球诞生地英国,他们的注意力、他们的着力点,完全是放在里子上。面子有了更好,面子没有无所谓。如果我们都能把认识端正,从里子做起,从学生的体育做起,我们不进世界杯怎么了?而且唯有从学校体育做起,我们大概才能和世界杯的距离更近一点。


这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谢谢。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走进真实的芬兰幼儿园,这里只教玩,背后的理念令人深思

欢迎来到教你骑自行车的学校

经济学院教授给毕业生的最后一课: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


来源 | 搜狐教育

责编丨赵方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