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教师退休前最后一课!400名学生带着孩子、爱人唱起36年前班歌 | 头条

邓景轩 刘牧雨 新校长传媒 2018-12-05


三分苗园,许一世芳华。1982年,24岁的李镇西第一次站上讲台,转眼36年过去,这位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迎来了退休时刻……




2018年7月21日,李镇西特意回到乐山,给他教的第一届“未来班”(乐山一中初八四届1班)学生上了“最后一课”。400余名学生及“粉丝”从全国各地赶来,就为了赴这场青春之约。


讲台上,李镇西不再是当年那个20出头的小伙子。讲台下,“学生”也已是中年人。告别三尺讲台,李镇西感慨颇多:“我已经做了我能为你们做的事,虽然有许多不足和遗憾,但我尽力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7310daloj&width=500&height=375&auto=0


回到青春的起点

昔日学生带着孩子、爱人来上课


“王洪川、李松、王薇……你们都来了,赶快进来坐。”21日上午8点多,离“最后一课”还有一个多小时,李镇西提前到了教室,看着一张张熟悉的脸,他还能准确地喊出每个学生的名字。


“时间过得真快,我现在都还记得给你们上第一节课的情景,是讲白居易的《卖炭翁》,好像就在昨天,可时间已经过去35年多了,转眼我就要退休了。”去年春节前夕,李镇西第一个班“未来班”学生请他吃团圆饭,在饭桌上李镇西如是感慨道。


“那你退休前再回来给我们上一节课,再退休!”学生们的这个建议让李镇西心里一亮,“好,我给你们上第一节课时,我的教育生涯拉开了序幕;我退休时再给你们上最后一节课时,我又回到了青春的起点”。于是,饭桌上的一席话促成了这一天的“最后一课”。


“我第一次看到李镇西老师要上最后一课的消息就不淡定了,心想再远也要回去听一听。”周慧是李镇西带过的87级学生,为了赴约,她特意从德国赶回来。“我现在也是一名教师,在德国教中文。李老师当年教给我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对我影响颇深,我上课的时候还会将他讲过的话教给学生。”


除了专程从德国赶回来赴约周慧,当天,李镇西教过的乐山一中84级、87级、90级、93级的学生纷纷从山东、广州、成都等地回来了。当时的少年如今早已成家,不少学生就特意带着自己的孩子、爱人前来上课,“我妈妈经常和我提起李老师,讲起读书时的一些趣事,我很好奇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所以今天特意和妈妈一起来听他讲课。”



最后一课的叮嘱

“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同学们,虽然教室变了,但身边的同学和呼吸的空气还都没变,我希望尽量还原当年我们一起上课的场景。”为了保留当年课堂的“原汁原味”,他特意退到门外再走进教室,“全体起立!”“老师好!”台下四百余名同学齐刷刷起立,这堂期盼已久的“最后一课”开始了。


李镇西这次没有讲学生们熟悉的《卖炭翁》,而是讲到了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像36年前上课那样,李镇西读的很慢很用情,在关键的地方还有意加重了语气。 台下的学生里,有鬓角染上白发的中年人,也有活力四射的高中学生,有父子、有夫妻,都格外认真,听到重点之处,有一些学生甚至还拿出纸笔做起了笔记。


“这篇文章我读了很多遍,每一次读都会很感动,我特意选了这篇文章,也是希望你们以后都要学会善良和坚强。更重要的是,就像我之前反复和你们提起的那句话‘要让别人因为你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李镇西说。


上完语文课,李镇西又马不停蹄地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班会课。与其说,这是一堂班会课,不如说,这是一堂精心准备的“历史课”。


“昨天我还在家里翻箱倒柜地找属于我们的回忆,今天我也把它们带来了。”话语刚落,李镇西便从包里将一本本早已泛黄的备课本、教材拿出,学生们写的请假条、贺卡等信物都被他带到了课堂上。


李镇西翻开当年从教用过的第一本语文教材,里面夹着一张纸,打开一看,是班上学生李松在1982年4月写的检讨。


看着自己稚嫩的字迹,李松还有点羞涩,他说道:“我是李老师带过最让他头疼的学生,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没成为西哥的骄傲,西哥却成了我的骄傲。”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李镇西感动不已。



唱起36年前的班歌

告别三尺讲台感慨道“我尽力了”


“我们携手又并肩,唱着歌儿向未来……”熟悉的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响起,教室里的学生们都不淡定了。“这首歌是我们集体编写的,没想到36年前的班歌,现在听也一点也不过时。”


36年前,未来班的学生们用稚嫩的声音唱下了这首《唱着歌儿向未来》。36年后,稚嫩退去,再次合唱起这首歌时,声音中也多了几分坚定和成熟。


歌曲播放的同时,大屏幕上一幅幅照片还原了李镇西和“未来班”学生间的点点滴滴,“我非常感动,没想到现在李老师还保留着这些。”李镇西精心准备的惊喜,让不少学生几度哽咽。


原定90分钟的上课时间,由于李镇西想讲的内容太多,有太多的不舍,整整拖了半个小时的堂。



李镇西在最后讲道

我教书的时候几乎不拖堂,

今天已经严重拖堂了,

但我还不想结束。


我在这个三尺讲台一站就是36年

在这里,我洒下了自己的汗水

培养了一批批学生

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你们叫我“李老师”


我的兴趣能和职业完全融合在一起

这是我的幸运

我想告诉你们

我已经做了我能为你们做的事

虽然有许多不足和遗憾,但我尽力了。


延伸阅读

从各地赶来参加活动的李镇西的学生清晰的记得,曾今的开学第一课,李镇西在黑板上写下的8个大字:热情、向上、正直、善良。


在他们眼中,李镇西老师一直不断的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着这8个字,言传加身教,让这8个字注入了他学生的灵魂之中。几位学生在课后的其他活动中分享了自己与李镇西老师的故事


在陌生的城市,我有了第一份踏实感


讲述者:

周慧,德国一所大学的中文教师 


新生报到第一天。晚上11点多,李镇西刚入睡,学生告诉他周慧肚子疼。经检查,医院怀疑是阑尾炎,需要住院观察,而医院的住院部在门诊后面山顶上,李镇西背着周慧一步一步爬上去。为了缓解周慧疼痛,李镇西开玩笑分散她的注意力:“周慧啊,你会享受哦,骑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


我出生在一个很贫苦的家庭,家庭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决定了人的一生,但接受教育能够改变命运。我从农村考到乐山一中,乐山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城市了。到了之后,跟当地的同学相比,自己在很多方面就像白痴一样。进校第一天就生病了,李老师背着我去医院,让我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突然有了踏实感。


农村的同学在眼界和很多方面,都没法和城市的孩子相比。李老师的课,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读报课,通过这个课,我听说了以前很多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作家,还有一些很有名的小说,开阔了眼界,这些对我至今都有影响。现在我每次从德国回来到中国,最大的事情就是买书,把箱子都腾空了,买一堆书去德国看。现在虽然工作很忙还要带孩子,但我仍然坚持看书,我认为看书会影响人的一生,也会改变了人的性格,而性格呢,又可以改变命运。


21号我去乐山听李老师的课,从教我们时候的29岁,到如今临近退休。我觉得李老师对社会的责任感有增无减,用他的话说,是因为他又一个自由的灵魂,能够独立思考。我想如果每个老师都能够独立思考的话,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会是鲁迅先生文中冷漠的“看客”。我现在可以毫不愧疚的说,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和幸福的人,而这些和李老师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


老师让我学会了给予


讲述者:

宁玮,自营一家小餐馆 


出生农村贫苦家庭的宁玮懂事、善良、正值,深得同学们、老师们的信任和好评。然而,因为差几分,她高考落榜,又因为家里贫穷她最终放弃复读,外出打工供弟弟上学。


我也是从农场考到乐山一中的,家里很穷。“接受教育是人生幸福的一个途径”,我很认同这句话,但我还想加一句“要遇到好的老师”。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遇到好的老师,是你的幸福。我进乐山一中,遇到李老师,这就是我的幸福。


我当时放弃补习,因为家里还有个弟弟也在上高中,如果我补习考上大学,家里两个大学生,家里根本供不起。毕业没几天,我就去北京打工了,我当时的责任就是要供弟弟上大学。我觉得我从李老师身上学会了给予,我愿意放弃自己的东西,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能力。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女性,生活中要面对很多困难。但我觉得心中有爱,你就能去克服,就能去面对,“天不会塌下来”,你肯定会快乐和幸福的。而我们又都是社会的人,学会了給予爱,才能给更多人帮助,作出更多自己的贡献。


我接受的教育,影响我一生


讲述者:

伍建,自主创业 


当年伍建家里遭遇变故,困难重重。李镇西得知后与学生一起,带着大家捐赠的钱款和生活用品,走了30多里山路,来到他家。路遇正在田间劳作的伍建,他们悄悄地走到他附近,在田埂上站成一排,齐声大喊:“伍—建—你—好!”伍建猛然抬头,惊呆的脸上热泪盈眶。


职业生涯中,我有5年代课教师的经历,教书时,我完全参照李老师的方法,也许是一种本能,接受的教育影响你做事情。


95年到98年之间我做为代课教师,教一个班的语文,三年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和我和李老师之间的关系完全一样。三年之后,我的学生无论是师生关系还是素质考试,都是学校迄今为止最好的。真的,我都不相信。教学水平我绝对不高,我仅仅是一名代课老师,而同行之中有很多本科的大学生,我想这就是爱心的力量。


由于各种原因,我只当了5年的代课教师,虽然我教书的时间不长,但我从中感受到的乐趣和我一辈子的受益这是三言两语说不完的,是我一辈子最深的记忆。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读书太苦,是给孩子最糟糕的暗示

深度:社会经济增长的平缓,将敲响应试教育的丧钟

万玮:物以稀为贵的时代,我们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


来源 |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教育导报1988

责编 | 陶小玮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