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高考疑掉包事件大反转:父亲不准复读,女儿为圆梦竟故意考砸?丨头条

大简 新校长传媒 2018-12-04




在高考这么严肃的事上,孩子为什么要欺骗父母?这也许是年度最坑爹新闻事件。





如果属实,河南高考疑掉包事件中最大的反转,当属检察官父亲赌上职业生涯以真名举报却遭女儿苏小妹(化名)实情打脸的一幕。


关于这起热到同时刷爆微博微信豆瓣知乎的“高考作弊”事件,网友以前所未有的冷静围观了整个过程。可以说,反转的结局基本在预料之中:


8月8日,信阳考生李某在和母亲一起调取高考答题卡后,承认了“就是我的笔迹”。但谁能想到第二个实锤会是这样的真相?



苏小妹的同班同学实名在虎扑和知乎上发帖,称“苏某成绩在郑州一中并不算好,一直想要考北京师范大学,她平时模拟分数都600分左右,考北师大几乎不可能,在高考前,她就已经给朋友透漏,自己想要复读一年,可是她爸爸不让,让她今年考走”。


情况果真属实,那极可能荣膺今年最坑爹新闻"殊荣"。


苏小妹的同学在论坛帖上贴出了聊天截图,证明“故意考砸”一事极有可能


事情发酵到现在已经完全脱轨。当身为检察官的父亲以职业生涯为代价要为女儿争取一个公平时,他没想到这竟是女儿的谎言;而一个考生考砸了的个人行为,也在一夜间就变成了影响巨大的公众事件。


同学在帖子里称:“好像班主任都被教育局约谈了。”考生、家长、老师、学校、教育局、河南省……都陷入关于“作弊与否”的巨大漩涡中。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都没有赢家。

但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又是怎么走到了这一步?



也许是责任与担当教育的缺失


截止到现在,苏小妹一直保持沉默,出现在媒体报道里的都是冲在最前面的父亲。同学在帖子里曝光,称她正忙着参加偶像张杰的演唱会的事。


逃避高考,不面对糟糕的现实,关在自己的世界里,似乎就是她此时的态度。


或者说,从第一门语文考砸了开始,她就选择了逃避:不是及时调整心态做好后面的科目,而是以“干脆考砸,这样就有理由复读看了”为理由,自暴自弃。


这是她的第一次草率决定,尽管不认同,但我们可以理解:青春期谁不曾热血冲动过呢?


但这样冲动的代价往往也是巨大的。2008年高考,也曾有人胡乱填写答卷以标榜自己对高考的“蔑视”,最终“如愿”落榜踏入社会。


只不过10年后,这名考生又回到高考场,要为当年的头脑发热买单。


如果同学的爆料属实,那苏小妹要付出的代价也许会更惨痛。


在构建诚信社会的过程中,谎言将成为一辈子的污点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强调要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建设也逐步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学校配备了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和心理咨询室,组织大量活动去拓展学生视野,为他们做“心灵按摩”。


家庭教育专家们也不甘落后,撰写了大量文章呼吁父母降低对孩子成绩的要求,多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经历更多挫折。


但这依然不能改变高考仍是中国最重要大事的现状。


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进入高中后,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旁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提醒孩子:所有事,都必须为学业让路。一人高考,全家警惕,任何风吹草动都能牵一发而动全社会。


学习是头等大事,之外的一切,都有父母师长顶着。在这样的常态气氛下,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认知:责任就是“不能让父母老师失望”,担当就是“有考上理想大学的能力”。


在学生单纯的世界里,学习就是世界上最“鸭梨山大”的事,由此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


责任感和担当力的培养从来都不来自理论教育,足够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为自己负责。


一位小学老师曾在班级群里“哀求”父母:“请不要这么频繁地去提醒孩子该不该脱衣服加衣服了。”因为老师每天都会在班级微信群里看到父母呼唤自己:“X老师,麻烦提醒一下XXX热了就把外套脱了/不要忘记喝水/不要忘记吃药。”此外,诸如孩子忘带作业便当盒红领巾于是父母赶紧送到学校之类的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如果忘记了,就要承担忘记的后果:忘记带作业本便当盒红领巾,那就该按照规矩挨批评挨饿,印象深刻才能养成自己收拾书包的习惯,这是最朴素的教育道理。但随着“冷暖自知”的权利被父母剥夺,也太容易被老师原谅,犯错的成本太低,他们就会习惯以“无所谓”和“天真”的态度,做出轻率的决定。


诸如在河南高考掉包事件中,苏小妹曾有两次机会讲出实情:发现自己考得不太好时,分数出来时。但也许是她难以面对现实,或者说,是难以面对那个让父母失望的自己,于是谎言脱口而出。


而谎言能骗到的永远是最相信你的人。


18岁,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如果说小孩子的撒谎多是为了讨父母欢心和自我保护免受责罚,即便被戳穿了也顶多是挨顿打;一个成年人的谎言被戳穿,就需要承担更多后果。


这也许是苏小妹所上的最惨痛的诚信担当课。




也许是亲子交流的缺失


在曝光帖里还有个细节:“她说自己想要复读一年,可是她爸爸不让,让她今年考走。”


关于复读与否的对话应该发生在高考前。而从同学的爆料中也不难看出,苏小妹其实对自己的成绩和志愿,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能够有勇气为理想再努力一年,其实是一件非常值得点赞的事。


但“爸爸不让”四个字,让我们隐约窥到一点这个家庭在亲子交流上存在的问题:父亲也许非常宠爱女儿,从不反对她去参加演唱会就可看出;但父亲在家里也是强势的,除了重视成绩(以女儿的好成绩为傲),也是在孩子的未来选择上“最终说了算”的那个人。


但父母真的懂孩子在想什么吗?如果真的懂,就不会有女儿“故意考差还撒谎”的反叛悲剧了。


孩子想要的:“我想要复读。”


父母想让孩子做的:“今年就去念大学。”


孩子想说的:“我考砸了。”


父母想从孩子那里听到的:“一定是其他地方出问题了!”


孩子逃避的:“我不想再谈高考。”


父母坚持要为孩子做的:“我要讨一个公道!”


父母和孩子,不在一个频道上。


我们需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也要让父母看懂现在的孩子,而不是如镜中看花,只有一个朦胧的影子。


在高考这么严肃的事情上,孩子为什么要用游戏的心态、撒谎的方式来执行?他们难道没有其他途径去说出自己的心声?


每个当过孩子的大人,也许都有过“考试没考好,撒谎骗父母”的经历吧。怕挨打,怕被请家长,怕看到父母失望的脸。因为父母对孩子来说,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存在。


乔布斯的私生女丽萨最近出了一本新书,在这本小说里她回忆与父亲的相处模式:她相信父亲发明的第一台电脑取名“lisa”,是为了纪念自己;她在父亲与继母的家里频繁偷东西,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她以告诉同学“我是乔布斯的女儿”为荣;每年和父亲相处的那一个月,是她最期待的时光……


在丽萨身上,我们能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努力想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肯定,而这种亲子交流不要只围绕学习与成绩。


而另一方面,很多父母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都异常惆怅:我现在都不知道和他们说什么,他们好像不太愿意和我们交流。


亲子交流该说些什么?这已经不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但可以确认的一点是:世上没有拒绝交流的父母与孩子。只是在交流前要先走进对方的世界,了解他们都经历了什么,真正在想些什么,而不是武断地做出“Ta一点都不懂我”的判断。


对父母也好,对孩子也罢,都应该有更多一点耐心。




只是现在,对卷入此次河南高考疑掉包事件的家庭来说,似乎说什么都晚了。


但乐观一点想,教育和成长这件事,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只要你能面对现实。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研究让教育重新成为有尊严的事业

弃北大清华上川大?学校开设的这门课会诞生更多“李一峰”

假的“小组讨论”做了那么多年,真的到底怎么做?(附实用工具)


本文新闻来源丨重庆晚报·慢新闻《河南高考答题卡调包案现逆转?同学:考生故意考砸 家长被蒙了》

责编丨邹蜜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