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学生的“问题” 来构建一所学校

李茂 新校长传媒 2018-12-04


希望再问教师“最近学生有没有向你提出有趣的问题”时,大家不屑地对我说:“太多了!”


我们应该从学生最初的问题去建构整个学习体系,去建构我们的学校。




 01 


给教师做培训的时候,通常喜欢一开始问两个问题来热热身。


“最近有没有学生给你提出比较有趣的问题?”


一般先会出现一个小冷场,因为大家毫无心理准备。


然后,让大家在下面交流。


之后起来分享的老师,还真有不少“有趣”的问题。记得有一个问题是关于老师穿的一条新裤子。


有一次我打算培训之前先给老师们上一堂所谓的“研究课”。


我如法炮制,一开始问了学生两个问题。


“你最近有没有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


孩子们也没心理准备,有个学生反应过来,给大家说了一个数学问题。


还有一个孩子说,他找了老师,问作业能不能少一些?


这当然也算问题。


我又反过来问:“老师有没有给你们提出比较有趣的问题?”


回答的还是不多。


其中一个孩子说:“老师问我,你上课有没有带耳朵?”


这在语法上也算一个“问题”。


所有回答都是好的回答,每个回答之后都有简短的对话。有时候我还借题发挥,由一个回答延伸展开,趁机分享跟当日主题相关的内容。


我发现这样的开场比一上来就单向“输出”好。因为能很快跟大家建立起“连结”,大家能很快互动起来,氛围也比较轻松,为后续的讲座或授课奠定一个基调。


 02 


其实,我的初衷还是“问题”本身。我希望在一所学校里,教师随时做好接纳学生提问题的准备,而学生可以毫无心理障碍地向老师提出问题。


一所好学校甚至要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问题,把问题视为珍宝。


这完全不同于在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说,“还有什么问题吗?”这只是一种补救,很多时候甚至只有象征性的意义。


真正办一所让学生热爱学习的学校,或打造一间让学生热爱学习的教室,是从善待和珍视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开始的。


因为,实在想不到有什么能比从一开始就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更能保全和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了。


每个人都被平等地植入了在学童时代向这个世界发问的好奇基因,但他们的问题是否被善待和珍视,却是完全不平等的。


这或许是一个亟需大家去发现和重视的“不平等”。这个不平等对儿童的影响,可能不亚于家庭的出身。


 03 


写到这里,想起了美国的一位学者今年4月发布的一个研究结果。


在低幼儿童中的一个实证研究发现,好奇心强的孩子成绩更好。无论其家庭条件怎样。


最大的发现是,家庭条件差,缺乏学习资源的孩子,如果好奇心强,其阅读和数学成绩不逊于家庭条件好的孩子。


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密西根大学的普拉奇•萨哈(Prachi Shah)博士说,有好奇心的孩子的特征是享受发现的乐趣,有探究的欲望,有面向未知寻求答案的动力,爱向大人提出各种问题。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尤其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的好奇心,或许是缩小教育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个研究结果给我们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指明了一个重要的方向。


如今,“个性化学习”被很多人谈论着,但如果“个性化学习”就是“个性化”地辅导,那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个性化学习”首先是保全和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个性化。每个人禀赋、环境与经验的不同,决定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与理解不尽相同,因而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发问也不尽相同,但却都是每个人探究世界与开启他一生学习的起点,都需要被“个性化”地善待。


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最初的问题去建构整个学习体系,去建构我们的学校。


3岁小孩都爱问哪些问题,我们知道吗?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孩最爱问哪些问题,我们知道吗?


刚上初一和高一的大孩子,他们最爱问哪些问题,我们知道吗?


“这样的”和“那样的”孩子,他们分别爱问什么问题,我们知道吗?


一些很特别的孩子,他们各自爱问哪些问题,我们知道吗?


我们需要赶紧知道。


每耽误一天,或许就让一些孩子失去了学习与发展的可能。


知识体系及考试只是一个目标和终点,而我们的责任,是为孩子铺设从每一个他们的自发问题通向终点的宽广道路。在这条路上,每个孩子可跑可跳,可以摔倒爬起,可以结伴同行,甚至可以起舞飞翔,更可以去发现这个世界,发现自己。


所以,我们应该创办一所这样的学校,无论在大厅、走廊、图书馆、教室,还是植物园或创客空间,我们都可以看到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看到他们正在探究什么。我们的课程、教材和课堂,都是以学生的真实问题为起点。


一所学校就应该成为一个有各种稀奇古怪问题的博物馆。每个学期末,大家聚在一起,庆祝我们探究了哪些有趣的问题。


有所学校的老师为学生做了一面问答墙,学生可以在上面张贴自己的各种问题,征集回答,还有积分游戏。


活动非常成功。但希望这不仅仅是一个活动,而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态。


我希望当我再问教师“最近学生有没有向你提出有趣的问题”时,大家不屑地对我说:“太多了!”


微信改版了

如果想更方便地阅读“新校长传媒”

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改变学校教育,从校长做一个“影子学生”开始

当前中小学课改“六大痛”

德国教育研究部:7岁儿童认知世界的69条清单


作者丨李茂,教育研究者,学校战略与教育创新咨询顾问,教育媒体策划人,“为中国而教”理事,“小而美”种子学校指导专家 ,研究领域有教育哲学、教育设计、学习变革、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转型等。

来源丨未来教育家杂志(ID:wljyjzz)

责编丨邹雪平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