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阅读改变了这所农村学校的命运
sandrachile/摄
河南省封丘县实新学校,22年来坚守阅读这一特色,不断探索阅读课程化的升级,在变与不变之间,书写了一所农村学校的“阅读传奇”。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多年以来,这句“名言”被中国家长与学生奉为圭臬。但近年来一个显见的变化是,随着高考改革后语文的分量越来越重,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的那句“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在今天越来越成为现实——所谓“得语文者得天下”,紧随其后,“得阅读者得语文”也成为共识。
那么,一所农村学校的阅读之路有多少可能?
河南省封丘县实新学校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这所地处黄河滩区的农村学校,20多年如一日坚持做一件事——师生共读。作为一所民办学校,阅读并不能带来眼前的利益,但早在22年前建校之始,实新学校就将阅读融入学校成长的基因中——身处国贫县,学校内部没有现代化、高大上的图书馆,外围也没有全民阅读的氛围,但他们却用最朴实的方法,将阅读的种子深深地种入了孩子和教师的心间。
作为一名从封丘县考出去的农村娃,张一鸣被北京大学录取的消息一经公布,在封丘这个小县城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受时下流行的成功学影响,张一鸣也不免被人们反复追问,考上北大的秘诀是什么?
秘诀当然可以有很多,但追根溯源,张一鸣自认与小学时阅读环境的熏染难以分开,作为从实新学校毕业的学生,教师们对他记忆很深,其时,学校藏书丰富、环境优雅的书香苑是张一鸣最喜欢的去处。
张一鸣的出现并非偶然。作为全国知名校长,河南省开封求实中学校长张建平对实新学校的第一印象,也是来自阅读。多年前,求实中学的教师发现,几个班上有些孩子的谈吐表达与思维方式明显“不一样”,他们的知识面与逻辑能力要超出同龄人。一问之下才发现,这批孩子竟然大多来自实新学校。
为什么是实新?时至今日,走进实新学校,阅读文化景观依然是让人感受最深切的第一观感。步入校门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石头之书”,随处可见的阅读宣传标语,都彰显着他们的理念。而孩子们的感受,似乎更能说明一切。
“教室的图书角里有许多课外书”“空闲的时候可以到后花园读书”“书香苑是我们阅读的乐园,来实新之后,我爱上了阅读”“我喜欢学校的读书节,可以和大家交流读书心得”……
实新学校的文化墙上贴着由孩子列出的“喜欢实新的100条理由”,这些理由虽然无所不纳,有人喜欢学校的动物园,有人喜欢学校的社团活动,但若归纳分析,其中关于阅读的条目最多。这大概是孩子们的一个普遍感受:在实新,阅读是一种享受。
“阅读吧!与大师为友,与知识为友,与真理为友!”这一段颇具激情的读书宣言,成为学校书香苑最醒目的标识,也成为激励实新学子潜心阅读的战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如今,实新学校找到了这条看似曲折的“捷径”,愈行愈远。
22年前的实新学校,远没有今天这样的规模——占地130多亩,学生2400余人,除了功能齐全的各类教室,还有集聚着各类动植物的生态园。董事长韩克松1996年创办实新学校时,仅有的是十来间平房、三个年级的几十名学生。
韩克松原本没有长远办学的打算,只是出于对当地学校的教学质量的“不满”,打算“让孩子们上完小学,学校就可以不办了”。
但是,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在学校紧张的用房之中,其中一间就被装修为图书室。在女儿韩晓晨的记忆中,这间图书室里“围着一圈黄色的柜子,中间都是桌子,书也不是很多。图书馆里的书,都是父亲坐火车到外地,用行李箱一箱一箱拉回来的”。
韩克松爱读书,让女儿从小就写日记、读书,在他看来,那些读与写留下的痕迹“人生回过头来看是一笔财富”。这样的理念,自然也融入了他的办学之中。20多年来,由于学生越来越多,韩克松“临时办学”的想法到底落空了,楼房越建越高,空间越来越大,学校的图书馆也越来越成规模。
2004年,实新学校大手笔投入建设了古色古香的书香苑,场地之大、环境之雅、藏书之多成为当地的一大风景。据测算,实新学校在图书馆建设上累计投入超过300万元,连续5年学校每年添置图书款达15万元以上,对一所农村学校而言,这几乎是天文数字。
书香苑
“不算教室图书角的书籍,光是书香苑里的图书就达8万多册,这在河南省农村地区绝对是首屈一指的。”韩晓晨说,这其中适合小学生“同读一本书”的就达100余套。
事实上,作为一所优质民办学校,实新学校目前的生源数量远超过实新学校的现有教室容纳量。一名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将这些图书室改成教室,至少还可以多出8间教室”,但人人都知道,书香苑是实新学校的一面招牌,谁也不能动。
与一些中小学高大上的图书馆“摆摆样子”截然相反,书香苑的利用率不在学校教室之下——这里几乎“不打烊”,全天对师生开放,教师研修、学生读书、阅读课教学都在这里进行。而且,书香苑还设置了3个专职图书管理员,为师生荐书、选书、购书,随时为师生服务。
“书香苑每年翻破的图书有上千册之多,年底要清理出好几麻袋。”图书管理员温秀红说,去年底就拉走了整整两车废书。
这里的书为什么师生都爱不释手?“图书馆里的书籍有一半是由师生自主选择、学校特意购买的。师生只要提供想看、急用的图书,学校一定想方设法购到。”韩晓晨说,平常不需要办理任何借阅手续,这些书可以随便拿、随便看。
五年级学生李东是书香苑的常客,课余时间只要有空,他便会来书香苑借阅图书。一个学期下来,他竟然读完了100多本书,就在记者采访的间隙,他还顺手拿起一本书,安安静静地读了起来。每每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李东还可以随时向管理员咨询。
“如果给你100元钱,可以随意处置,你会怎么安排?”面对这样的问题,李东的回答是,会把其中的80元用来买书。“买吃的吃完后什么都没有了,而买书可以回味。”李东说。
书香苑的魔力让学生着迷,而许多小创意也让学生感觉贴心。比如,将图书进行分层,实现了分级阅读;在阅读桌上准备小书柜,看不完的书可以暂时放在小书柜里,方便下次寻找。
不仅如此,书香苑还免费对附近的村民开放,成了当地的乡村文明高地和农村科技推广培训中心,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
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正印证着实新学校“办一所儿童喜欢的学校,办为孩子童年留下终生美好记忆的学校,办一所留住乡愁的学校,办延续乡村文明星火的学校”的办学追求。
一所学校的阅读,远不止书籍众多、师生爱读这么简单。
师生爱读书的氛围也已形成,但在建校之初就来校任教的语文教师赵会青心里仍有担忧,学校里零零散散的阅读仍不成体系,失之泛泛,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推进学校的阅读?
2006年,王红顺受邀担任实新学校校长,作为一名长期扎根一线、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外课改动态的教育专家,他把脉实新学校的阅读现状之后,烧了上任后的“第一把火”——推进阅读课程化。
“只有阅读课程化了,阅读在时间、内容等方面有了制度保证,才能提高阅读质量,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性,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王红顺说。
推进阅读课程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阅读课的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组建组织和领导机构,课程方案要有课程目标、具体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同时还需要建立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对农村学校教师而言,这些任务无疑难度不小。
语文教师温芳芳刚刚应聘到实新学校任教时,第一次听说学校有“阅读课”,心里吃了一惊,尽管之前有过一些教学经验,但在她的意识里,“教语文就是教教材”,阅读课怎么上?着实心里没谱。而且,阅读课上的内容也“不是教参上的内容”,她害怕会影响教学成绩。
王红顺想办法让温芳芳打消顾虑,手把手教她如何开展阅读教学,如何共读整本书,后来还让她上一节阅读展示课。为了这节课,温芳芳备课到晚上12点多。
就是在这样不断磨课之中,温芳芳逐渐看到了阅读成果给孩子带来的益处。读书让孩子更加知书达理,幼儿园开始就爱读书的学生李正宇,每当有老师捐一本书,她都会弯腰鞠躬表示感谢;读书让孩子的表达更加出色,语文考试中那些看图写话之类的题型,总是爱读书的孩子表现突出。
实践还证明,阅读并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2018年,在封丘县八年级四科竞赛中,实新学校高出第二名10分;九年级五科竞赛,实新学校高出第二名20多分;2018年全县中考招生考试,实新学子的总平均分高出第二名20多分……
“阅读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提升了学生的全面素养。”负责阅读课程建设的教师王宝秀说。
在课程化的进程中,实新学校读书氛围更为浓厚,形式也更为丰富。学校举办了校园读书节,尝试师生同读、图书漂流、悬赏阅读、帮弟弟妹妹读本书等新的读书形式,通过故事会、手抄报、散文名篇诵读、优秀读后感展示、适用阅读笔记展评等评比活动,激发学生读写热情;借助阅读币、阅读存折、阅读考级、阅读争星,构建特色评价体系……2013年,学校还引进高效阅读这一工具,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与理解能力,目前大部分学生都能在一分钟内阅读1000-1200字,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
读书“小博士”胡栋苗就因为成绩突出被授予“实新学校阅读推广大使”称号,她的头像被印在书香苑的展板上。这样的榜样人物让实新的孩子们羡慕,他们期待着,有一天也能像胡栋苗一样“上榜”。
不过,实新学校的阅读课程化还不止于此。
近年来,实新学校正式出台了《实新学校课外阅读实施纲要》,对学生六年课外阅读进行了统筹规划,实施了分级、分段、分层次评价。这份纲领性文件,为学校阅读课程的开展与延续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此时的书香苑也早已超越了一般的图书馆功能,成为课题研究、小型学术沙龙、跨学科整合、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场所,作用更为突出。
实新还在不断“求新”——在王红顺的指导下,“立体阅读”的提出与“读写建模”的探索,让学校阅读课程的开展走向“深水区”。
所谓“立体阅读”,即打破书面阅读的限制,将“媒体阅读”(电视、电影)、社会信息交流、社会实践游学课程、睡前听故事等一系列综合阅读形式交融,把研学旅行、考察风土人情等读自然与社会这本“大书“也纳入了阅读范畴,从课程设置、时间分配、评价体系上呈现立体化。在王红顺看来,这种阅读“拉大了传统课外阅读链条的长度、宽度、厚度”。
“读写建模”则是将阅读者在阅读、写作过程中内在的思维过程建立系统的、可复制的、可交流的模型。比如,实新学校先后探索出了低、中、高阶段课外阅读7大系列、20多种课型,包括课外阅读指导、展示、交流、汇报系列、经典诵读系列、社会信息交流系列、同读一本书等,每一种课型都有相应的流程与开展方式,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范式,可供其他人参考。
11月2日,河南省民办教育共同体在实新学校举办了“致敬语文”主题论坛暨实新读写建模现场会,学校课外阅读实践探索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参会者表示,“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实新推动师生阅读不仅起步早,而且能够坚持20多年如一日从不懈怠,还能够不断创新、升级,实在令人惊叹”。
“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所没有创新阅读课程的学校也很难走远。”王红顺坚定地说,“阅读,我们要从学生入学第一天抓起,从一年级抓起,毕业班也要将阅读进行到底”。
阅读改变了学生,同样改变了教师,甚至改变了家长。
从上任校长第一天开始,王红顺就强调“要想让学生读书,教师必须先读书”,教师阅读成了他主抓的工作之一。
实新学校教导处主任李倩还记得,2006年起学校“强制”教师阅读,要求教师一个月不少于30个小时阅读专业书籍,同时要写作两篇叙事和不少于1万字的读书笔记。看到新教师班级管理工作薄弱,王红顺就给教师推荐魏书生、万玮、李镇西等名家写作的班主任管理书籍,让三五个老师共读一本书,然后一起到校长办公室说感受、理念、实践;每到寒暑假,学校还鼓励老师在书香苑选书带回家阅读,然后将读书感受汇报到专门的阅读群……
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李倩明显感觉教师的精气神有了不一样的变化,原本她以为教师很难完成每月1万字的读书笔记,但后来发现没有一个教师落下过。“教师们全天都在学校,如果没有琐碎的事情,没课就会来读书、写作。”李倩说。
读书同样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前更多是读一些名著,没有系统读书规划。现在我会更多阅读教育类书籍,规划自己的阅读书目与时间,并应用到教学中。” 二年级语文教师李玲表示。在王红顺的设想里,未来他还将引领这部分教师走教学、研究、读书三合一的成长路径,出版自己的专著。
与此同时,学校还在想尽一切办法引领家长读书。每到寒暑假放假前夕,学校都会从网上、书店购买上万册图书,举办亲子逛校园图书超市,釆取购书补贴、买三赠一、允许先带书回家开学后再付款等优惠形式,鼓励家长和学生读书。同时,学校每年都会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活动,倡议家庭小书房、小书角建设,让书香弥漫到每个家庭……
毋庸讳言,阅读已经融入实新学校的血液之中,也成为实新的一张名片。
而对于实新学校阅读课程的未来规划,王红顺还在思索,他提出实新学校的阅读课程建设要从最初的经典阅读、名著阅读走向“全学科阅读”。
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曾提到,“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在王红顺看来,不仅是面向高考,面向未来的阅读,除了文学类阅读,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的阅读都应该被提倡。同时,王红顺还特别重视哲学类与思维培养类书籍的阅读,因为这些书对孩子“从小树立价值观”和“培养多种眼光看世界、看内心”很重要。
所幸的是,阅读的种子已经深深种下,而在这个提倡阅读、“文化复兴”的时代,实新学校用22年时间走在了时代前列。所有实新人都相信,扎根阅读,潜心耕耘,一个种子发芽破土、鲜花怒放的春天会不期而遇,理由很简单——正如朱熹诗中所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微信改版了
如果想更方便地阅读“新校长传媒”
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作者丨黄浩
来源丨中国教师报(ID: zgjsbqmt)
责编丨沈静娴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