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正的专注力培养,秘诀恰恰在于“间断式学习”

彭涟漪 新校长传媒 2018-12-03

文丨彭涟漪

本文转载自: 亲子天下


对孩子来说怎么样的学习最有效?


美国奥克兰大学教授欧克莉从大脑的运作中解密,打破一般人认为“增强专注力”的想法,她表示,学习要松紧交错,才会有更多的启发,今天,我们将与大家分享这一独特的观点,以及一些具体的运行方法。




美国奥克兰大学工程所教授,工程博士——欧克莉,有着很强的数理能力。但其实,她小学至高中时期数理极差,经常不及格,后对数学产生厌恶,因此专攻语文,逃避数理,大学念的也是斯拉夫语文系。而现在,她却成了脑神经专家,不禁令人好奇,是什么改变了她?


在回答涉及抽象难解的神经科学的问题时,欧克莉总能找到简单的比喻让人理解,正是因为她是文科出身、非天生数理专才,懂得一般人学习数理的方法及难处,加上以文学常用的比喻表达,能让道理豁然开朗。


以下是少年商学院对欧克莉教授的教育理念,及一些具体方法的总结。


一直专注

卡住的东西只会更卡


大脑如何学习?用神经科学中的预设模式网络、西红柿工作法、专注模式、发散模式、神经元……,等专业研究用词解释大脑奥祕后,我得到了一个很好理解的结论。



最核心的道理,是学习要松紧交替,在专注及发散两种模式间切换,持续专注的学习,效果反而不好。在你放松的时候,大脑其实会继续处理之前你专注学习的内容。

举弹珠台为例,把大脑当做一个弹珠台,如果弹珠洞很密,弹珠弹出去,碰到铁钉,会在台子上方快速弹跳,而且弹跳路径多半就只有几种。


但是,如果弹珠洞疏松的话,弹珠反而弹跳较远、路径多变,而且经过弹珠台下方的几率更多一些。专注做一件事时大脑处于专注模式,也就是弹珠洞很密的那种模式;放松时,大脑则处在发散模式,也就是弹珠洞疏松的那种模式。

看书、解数学题,大脑都是处于专注模式。早上冲澡、坐在公交车看窗外、散步、睡觉时,大脑则处在发散模式。


神经科学家发现大脑的预设模式后指出,过去一般以为人在休息状态时,大脑完全没在运作,其实不然,人在放松休息时,预设模式网络依然活跃,在这种状态下,大脑中特定的不同区域间有着交互作用,为储存信息铺设稳定基础,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



一直专注然后遇到困难,思维被卡住了,继续专注只会卡得更严重,越解不出来越挫折,这时就需要放松、放手。脑袋在两种模式间转换,学习效果才是最好的。


这样并不是说,数理科学能力只来自专注模式,而是放松能让大脑走出新的路径、到达新的地点,这正是创意、解答的来源。

专注模式犹如捷运,能在密集地段移动,发散模式犹如高铁,可以走得很远。



西方人专注15分钟

东方人专注25分钟


有个时间管理工具颇好用:西红柿工作法,名词发明者以西红柿形状的计时器设定25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的节奏,可有效运用时间。


西方人可能只能专注一件事15分钟,东方人专注力较好,或许可以有25分钟,但也必须要在专注及发散两种思维模式之间转换。

我数理从小不好的原因是:父亲是空军,小时候到处搬家,7岁时,搬到很远的地方,当地同学的数理程度超过我很多,让我感觉自己是那种没有数学基因的人。


一路不及格到高中,我告诉父亲我想学语言,那时家里没钱让我上大学,我就入伍,由国家付学费。最后,我拿到斯拉夫语文学系学位,毕业后担任俄文翻译,派驻到美国陆军通讯科服役,参加电子训练课程,成为通讯排排长。



军队中尽是西点军校毕业的优秀工程师,26岁的时候,我思考着:如果不学数理科学这些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中的学科,那就无法有好的工作机会,于是我开始用学俄语的本领重新学数理科学,发现竟然行得通。

我是一般人,如果我可以理解,那么一般人也能理解。有学者研究科学上的大突破通常是如何发生的,得到的结论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尚未深入特定学科领域的年轻人,另外则是其他专业背景训练出来的人,因为他们多半能从全新角度看事情。


间断式学习适用于孩子


我常常专注25分钟时间做事,如果卡住了,就停止,再花25分钟时间散步。这完全适用于孩子,重要的是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运用,比如先专注学习25分钟,再给予奖励,让孩子出去玩、放松。


有些家长让孩子专注学习25分钟,休息一下下就马上再专注25分钟,这样是没有效果的,休息时间要足够,才能更好的学习,具体要放松多少时间,是没有科学定论的,事实上,每个人都不相同,而且,做不同的事需要的休息时间也不同,休息10分钟、20分钟都可行。


其实我们不必坚持每件事要采用西红柿工作法,这只是供你起步的方法。神经学上有研究,就算你并不愿意做某件事,做了20分钟后,原本痛苦的感受也会慢慢消失。



不管天分高不高,这方法适用于所有人,有人的大脑像赛车手,很快就跑到终点,有人是慢跑健将,赛车手一路闻到汽油味,慢跑健将慢归慢,但在路上听到鸟叫声、能欣赏树林风景,感受很深刻。


我在军中与一堆数理天才工作,天才总是对的,很快就得到结论,但他们很少会有有新的解决方式。我的长处是毅力,有弹性,慢的人或许比较有创造力,懂得用其他路径。脑袋里要有有空白的地方,新的东西才进得来。

我认为有些孩子痛恨数学、科学,不是学习方式或能力的问题,而是意愿的问题。我有两个女儿,虽然我不是虎妈型,但我坚持她们每天要练习一些基础,例如每天花20分钟算数学。


大女儿天生数学能力不是很好,但现在她在史丹福念书,这表明只要孩子每天学一点,还是能学好的。二女儿数学天分好,但对数理没兴趣,她现在念大学,主修影像艺术,学微积分只是当好玩,却可以拿到高分。

一般都认为女生数学不如男生好,但是科学上,男女生数理学习能力其实是一样的,但女生语言能力发展较早,所以女生语言能力比数理好。男生语言能力发展较晚,因此数学能力比语言好。



女生以为自己语言能力比数理好,男生以为自己数理能力比语言好,但这有点被骗了。


虽然男女生数理能力相当,但大家通常会选自己擅长的,很不幸的是,我们又常常告诉孩子“跟着自己的热情走”,因此有的女生觉得自己语言较好,就往这个方向发展,这往往误导了她们的人生选择。


人总是倾向选择容易做的,但如果只选容易做的,误以为能力好就是热情所在,会和能力一般的人挤在同一个战场上。


很多人认为亚洲学生数学能力好,是因为他们比西方学生早一点学,而不是学习能力更好。但亚洲学生属实在数理的记忆组块方面学得较好,学得较流畅,西方学生停留在基础性数学学习。


不少亚洲学生到美国就读,最后拿到数理诺贝尔奖,但我建议,亚洲学生可以花点时间多放松休息,这有助于创造力形成。


拖延之害

别被大脑牵着走


拖延或许是学生最大的问题。很多人拖延是因为,如果心理上不想做某件事,脑袋会想办法切换到别件事上,以停止痛苦的感受。如果大脑拐你停止做这件事,你就要想办法拐回来。



心中不要想着:“我要完成这件事”,而要想着:“我只要花25分钟做这件事。”每天学一点,有助于建立一组以意义结合起来的信息,组成系统知识的记忆组块。


学习就像做大蛋糕,很多材料要齐备,蛋糕基础稳,才能一层层往上叠。如果不是每天固定学,而是拖到最后一分钟才来学,无法建立稳固的知识基础,形成长期记忆与能力。


微信改版了

如果想更方便地阅读“新校长传媒”

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白宫发布:STEM教育的4个最新努力方向

22年!阅读改变了这所农村学校的命运

对儿童的认知,国家层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来源丨亲子天下

责编丨沈静娴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