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所学校的审美是最高级的教育表达 | 头条

黄 莉 新校长传媒 2018-12-03
第 042 篇

从审美角度出发去审视教育,是摒弃一切靠“炒作”或“操作”获取外在光环,彰显学校真、善、美的“试金石”,可以治教育的“浮夸风”。


惠特曼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这其中的哲理只有深悟教育之道的人才能够叩击心扉,并为教育的神圣而感到汗颜。


作为一个教育者,当一群群孩子朝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可曾对得起他的眼睛,可曾考虑那双眼睛的背后是一颗记录生命追求的敏感的心灵。我们不得不追问:


作为儿童生活的校园,我们让孩子看到的都是什么?

让每一堵墙壁都说话,那说的话能否引起孩子心灵世界的共鸣?

让每一个空间都育人,那空间表达能否让孩子的生命得到高级滋养?

今日之校园放眼望去有点“浮夸”,贴满墙壁的理念、标语、奖牌、宣传牌;这些到底能让孩子看到什么?


一所学校的审美是教育最高级的表达,我们必须要从审美的高度去设计和改造校园,让孩子看到的东西成为他生命高级成长的文化基因。



提高教育者的审美品质是核心理念


学校最终呈现的这些显性的物象,是终极的人(校长、老师、孩子)和世界(社会、自然)的一种客观和主观的关系状态,胜于一切说辞和雄辩。


可以这样说,从审美的角度审视教育,能让很多教育问题“现原型”:许多不经意流露出来的现象,是教育人内心真实的投射,也暴露出我们内心对教育的认知层次。



教育的外在物象,是感性、形式的,但背后却是办学者自身文化、学识、教养的最高层次的直觉表达,这个是做不了假的。学校最终呈现的状态其实是取决于办学者对狭隘功利性的超越和对于生命力的追求。


从审美角度出发去审视教育,是摒弃一切靠“炒作”或“操作”获取外在光环,彰显学校真、善、美的“试金石”,可以治教育的“浮夸风”。



从审美的角度表达教育是核心思维


从审美的角度表达教育更容易看得到教育的“初心”: 引领孩子向爱而生、向美而生。


一所学校气息没有带给你温馨、或雄浑、或雅致,或活泼的感受,没有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庇护,教育就没有吸引人的力量。


一所学校的空间,充斥着死板、封闭、拥挤、老套,缺乏高互动性和开放性,教育就是封闭的、没有平等交流的平台,实践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一所学校的游戏设施非常有限,运动器材不能随手可及,材质机械、场地逼仄,就没有从尊重孩童天性的角度思考功能与人的关系,是没有活力的。


因为,孩子们才是校园的主人,孩子们需要富有力、包容、平等、互动、温暖、平和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足以保护孩子们柔软的心、使他们自由舒展身姿、主动地获得文化的滋养。




从审美的角度改进教育是关键能力


需要用“简单的善意关照教育需求、透明的心灵实践改变”。


走进一所学校,如果办学者将自己的办学理念、自己的教育格局融入到学校的设计中,对建筑可以尽可能的去改造,利用已经无法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最终让所有空间都能“为你所用”,这个学校一定是令人称道的。


时代已经快马加鞭,现阶段的教育最怕按部就班。


不要小看这儿去掉一堵墙,那儿破个门,至少是一种打破,这样的行为恰恰体现办学的“匠心”: 以审美引领,把校园打造成孩子喜欢的样子——外显知识的温厚敦良,内化身心的自由舒展,呈现情境的静谧和启迪,承载儿童内心的浪漫和柔软……既能给儿童提供身心的庇护,又能提供爱与美的滋养。



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去建设校园是教育的终极关怀


格局很重要。学生人生格局的“低矮”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生活世界的狭小,当校园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可能性的同时,学校就拥有了自己的大格局。


这个大格局,需要有正本清源的勇气、深谋远虑的思考、大刀阔斧的行动。


(一)有勇气去改变。教育做的就是改变的事情,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以教育者的真性情去尝试着改变校园环境,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展的原生态校园,这需要勇气。学校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建筑除了承载育人空间的基本作用外,其本身更是育人的重要载体。


能让儿童浸润在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中“成人”,是学校打造校园建筑和教育空间时首要思考的原则,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校舍并不是投入多少亿,有多少豪华,有多么先进的设备就是好学校。而更多应该思考,学校建筑与人的关系,是否真正从儿童和教育者的需求出发,能否为学生成长、教育的发生提供更多可能。


(二)有想法肯思考。改造一定是因为不满意,一定是因为可以更好,说明办学者对自己、对别人是有要求的,设计上力求体现亲和、平等、人性化。这背后一定是办学者多年思考、比较、分辩、沉淀的心路历程:教育为谁引路?校园服务于谁?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环境……有思考能力的人带领的学校,方向感是确定的。


学校的空间应该回到其本身的状态,把情感、关怀、成长融入到校园设计的每一个角落,让学校中的人与人、人与空间的关系丰富起来,让师生的校园生活发生在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变化中,重要的是能够自由呼吸、自由穿梭。


(三)有能力去达成。敢于打破常规是一种能力,改变一切成语化的表达方式是教师的个性光辉。


变一变功能室的名字,让它生动一点。整体调整公共空间的风格,在色彩、质感、情境等方面多一些和谐。关照孩子的需求,桌椅等设施的高低、形状、大小、色彩等尽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增加一些有自然质感的休闲设施,让来自大自然的素材带给孩子更多安全、可靠、亲切的陪伴,调整一下教室的格局,恰当地增加储物柜和架子,撤销讲桌,让教室更温馨、平等、民主。


楼道里,用艺术手法巧妙地呈现孩子的原创作品,让童趣和孩子的成就感替代标语规章制度,在经意和不经意间长出孩子的自觉和自律,通透而纯粹,实现不言而育的文化魅力。


总之,从审美的角度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教育,既能客观评判儿童在校园里的存在状态,更能直观、显性评判教育者的初心、情怀、教育表达。

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换言之,今天的教育者如果能在审美的路上多些思考和行动,知行合一,学校的教育表达会高级很多,那一群群向学校走来的童蒙稚子也会优雅很多。之所谓,美是一步到位的德育。



特约作者

黄莉

银川市兴庆区回民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本文为“新校长传媒”独家稿件

欢迎朋友圈分享和底部留言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微信改版了

如果想更方便地阅读“新校长传媒”

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更多“专栏”文章 

五关,帮你招到优秀种子教师

这个时代,学校特色到底比拼的是什么?

李镇西:宽容学生的“与众不同”


责编丨李丹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