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娅:在转变学习方式中探索素质教育
关于谢家湾小学有很多传说,2012年和2013年,有很多家长上网发帖反对谢家湾小学的课改,因为每个孩子都不能做小白鼠。但是到现在,许多人都因为能到谢家湾小学上学而感到幸福。
学校可以没有铃声吗?这么多年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学校里没有上下课铃声,孩子们上课可以喝水,可以去洗手间,可以出去逛逛,孩子们没有统一的课间操,大家早上9点钟上课,孩子们开朗、自信、从容,独立思考又充满活力。
素质教育问题是我们探讨了很多年的问题,但是我们如何在具体的一线中解决问题,如何突破瓶颈?这是我们大家都在探索的问题。谢家湾小学这十年来就是做着这样的求索,虽然在求索中也有许多的坎坷无奈,但更多是成就孩子过程中的成就感。
首先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素质教育视野下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这是谢家湾小学非常普通的一名孩子。这个学生曾经十分内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棒球社,因为他说打棒球的衣服很漂亮。就因为参加了棒球社,教练发现了他是最具价值的球员。其实,这样的孩子很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方向。
谢家湾小学的自助餐也是全国很关注的。我每天和孩子们一块端着餐盘排队取餐的时候,没有人会让你,因为人与人是平等的。我吃饭坐下来玩手机就会有孩子说:希娅,吃饭别玩手机。
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不一样,我们也都知道每个孩子的个体特征完全不同,需要不同的关注,可是我们如何关注?关注到什么程度?这是拷问了我们许多年的困惑。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如何让每一个孩子的优势能够得到关注,并得以获得生长性的发展?
谢家湾小学多年来秉承着“六年影响一生”的信念,我们期待让教育不再是灌输,让教育不再是讲练背,让教育不再是题海战术,让教育成为一种像家一样生活的方式,让教育成为共同体验的方式……培养改良世界的中国人,就是我们对孩子将来的期许。
从身心健康出发,到最后落实责任担当,我们对学生有这样的期待:幽默开朗,爱党爱国,善于学习,善于合作,创新实践,等等。但是我们更想让孩子们具有目前中国教育还缺乏的一种特质:创新。我们期待孩子们有更多的创新特质,他们兴趣广泛,多角度推理,能够有丰富的想象力,预见力;他们有主见,愿意冒险,有强烈的支配性。我们希望每一位孩子既有分数,也有人生。所以课程无疑是提供这样的期待、这样的目标、这样的愿景的不可或缺的载体,或者说最重要的一个载体。因为它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们在小梅花课程的探索中力求通过课程整合去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从一本书就是课程,到我们树立新的素质教育的课程观,那就是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从教材是我们的世界,走向世界是我们的教材,强化课程意识,引领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教材的研发者。
我们很多老师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再盲目地崇拜专家、崇拜教材,他们成为了主动研发者,他们可以准确地说出某一个知识点在人教版里怎么呈现的,在北师大版、上教版、湘教版、青岛版里是怎么呈现的,在我们小梅花版里又该怎样呈现。
课程逐渐从文本型走向体验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构建了关于目标与课程之间内在关系的学校生活方式结构,统筹三级课程进行深度融合。
所以,在内容上大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要增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比如说我们的辩论专题活动,它不仅拓展、更新和转换了语文的学习方式,也包含了关于思维训练、信息素养的内容。孩子们从过去辩论”居家型家长还是事业型家长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到辩论“生二胎利大还是弊大”,最近,他们还辩论了关于范冰冰的案件问题:“偷税漏税以罚代刑利大还是弊大”。
在课程内容中,我们更多地通过选择性和自主性让孩子们的潜能得以关注,让潜能变为可能。六年中,我们提供了200多个社团课程供孩子们自主选择。在我们建构自己的课程内容、创编所有的教材的过程中,老师们完成了一次专业的蜕变,完成了一次对整个课程、课堂与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刻认识的自我蜕变。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感受到了我们和孩子一样,或者孩子比我们更渴望去时时刻刻体验那种始料未及的感受。因此,让孩子的自身经验、情感观点和已有知识更多地介入到整个课程当中,是我们研发的重点。
我们在课程的管理也做了一些调整,从管控型走向自主型,推行半日制模式,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在谢家湾小学,每天上午都是学科课程,每天下午都是社团活动和专题活动,从30分钟到120分钟不等的课时结构,60%时间可以完成所有的学科课程内容。这样一种弹性的开放性的课程状态,让我们给了大家更多的深度信任,老师和孩子们都感觉到一种自己安排课程生活的自主状态,没有统一的铃声,没有统一的课间操,大家可以随时去上洗手间喝水,在这一过程中部编教材发挥的作用是核心的、主渠道的,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在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当中给予补充和拓展。
三级课程的整合,让老师们的专业状态得到深层次的改变。老师们的研究时间是上课时间的五倍,基于问题的、基于实践的、基于创新的常态研究和深度研究几乎天天可见。两套教材104本,成了老师们发展的载体、研究的载体,也是体现幸福价值的载体。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通过尊重主体、激发活力,构建了主动性、能动性、选择性、开放性的学校课程体系。在目标和内容方式上遵循素质教育的取向,最后在课程突破中回归和回应素质教育的期待,突破学科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回归孩子的立场。
小梅花整合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时间、空间、人际关系、思维方式方面得以策略性转换,它使得老师发现孩子们的潜能,让潜能尽可能成为可能。尽管我们依然要每一学期、每一年回应市里面区里面乃至教育部的质量抽测,但第一不重要,最好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够真正地让孩子、让家长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为了一生做准备。
这张图是我们在中国质量奖为时一年半的跟踪式评审过程中分析出来的。我没有想到家长最不满意的一个指标是“负担太轻”,这表明我们还需要形成共识:孩子们的生活样态最重要。我想小梅花课程的整合,是我们办学思想凝聚的过程,也是我们办学思想践行的过程。
探索素质教育,我们既要立足中国的传统教育,也更要着眼于全球孩子们的发展和将来他们对于全球的影响力。所以在过去的课改过程中,不管是争议还是坎坷,我们都充满了感恩,在质疑声中我们没有退缩,而是更加严谨和理性,通过自己的成长来回应各方的支持。
今天我们聚在这里,是因为我们都在研究一个话题:如何来实现孩子们更好的成长。所以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大家:迷恋他人成长的人,也一定会被他人所迷恋。
我想今天我探讨的这些内容可以说是我和我的伙伴们最近十年来走过的心路历程。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又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因为我们好像总是在这样坚定地更新中,每一天的自己都不一样,我们要跟上孩子们每一天新陈代谢的速度和方式,让我们自己与孩子的每一天同样是那样的新。
(刘希娅,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本文为其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的演讲内容。)
特别关注
责编丨李丹
如果您没能来到现场
也可通过教育服务线上平台——新学习APP观看直播
识别 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载,进入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