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钱志龙:你知道吗,全世界的学校今天在如何进化?| 头条

钱志龙 新校长传媒 2019-04-23


尽管全球的教育实践各有千秋,但世界教育发展的规律是有迹可循的。目前,整个教育系统迭代的时刻已经到来,未来已来,而我们准备好了吗?


在我做校长的时候有几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未来是什么?教育创新的本质是什么?在过去的两年里,我终于卸下了校长的帽子,挣脱了校长的枷锁,然后走上了一条长征之路——探访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学校。


这200多所学校中,给我带来最多启发的并不是学校发生的改变,而是学校里那些曾经不被当成教育工作者的人。所以走完这一圈之后,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未来已来,而我们没有准备好。


那么,世界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子呢?


前面有嘉宾提到了AlphaGo的案例,但是AlphaGo和AlphaGo zero的本质区别是,AlphaGo打败了人类这件事情还没有那么可怕,最可怕的是阿AlphaGo zero学会了下棋。现在的人工智能玩的是“换人游戏”,我们把那些人类不想做的事情交给机器人去做,但在未来的20年之内,它们将取代人类80%的工作,然后就要开始玩“杀人游戏”了。


在过去的20年里,以我们的父母为代表的蓝领低薪、重复性体力劳动者失去了工作。在未来的20年里,以律师、医师和注册会计师为代表的高薪金领、白领等重复性的脑力工作者,也将失去他们的工作。五年前我做了一个眼睛的矫正手术,当时确实有医生在场,但他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我的眼睛,剩下的事情全部都是由机器完成的,而且我并不介意这一点。


在这样的局势下,我们的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还活在这样的旧时代逻辑里面:考一个好分数,上一个好中学,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娶个好媳妇生个好儿子,然后再上一所好学校。那些以为把孩子送出国去拿一个洋学历就能躲过高考的激烈竞争,就能拿到诺亚方舟船票的家长,对不起,美国大学生的辍学率是45.2%。我们辛辛苦苦地挣钱,把孩子送去美国,结果将近一半的美国学生在六年之内还没拿到美国学历就离开了校园,这是为什么?


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你三年前或者五年前用过的手机,你可能无法忍受它的速度、它的样式或者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这个教育体制我们用了150年,却好像还没有觉得有什么事不对劲。


我们还在用那种老的、流水线的方式进行教育,在同一个时间里用同样的套路去对待50个天分不一样、兴趣不一样、努力程度不一样的孩子,给他们教同一个知识,这件事情真的是不可持续了!世界和学校之间的鸿沟已经越来越大,我们不可以不正视它。整个教育系统迭代的时刻已经到来。


什么叫系统迭代?iPhone 7到iPhone 8不叫系统迭代,这只是升级了一个版本,但是当智能手机出现的时候,我们曾经人手一台的诺基亚手机整个就消失了,这就是系统迭代。



中国人不太喜欢“变革”这个词,因为它带着血腥味,今天我们使用“进化”这个词语。细想一下,进化和变革的区别在哪里?变革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但进化就是当海水涌过来的时候,你还没有长出会划水的鳍,那么你就会死去。这就是进化的严酷和不可阻挡。


当我们还在沉睡的时候,世界的学校在如何进化?HTH学校已经火了,他们用了18年的时间向世人证明,用项目制方式学习的孩子跟用传统方式学习的孩子一样棒,而且更棒!这所学校是一所平民学校,98%的学生靠抽签进校,进校的学生都可以上大学,虽然我并不认为上大学是衡量一个学校的唯一标准。


美国的大学也在发生改变。中小学有着150年的历史,但许多大学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它们也很旧了,所以美国的创新大学正在颠覆美国的高等教育,我相信潮水涌到中国的时间也不会太久。


巴厘岛有一所“绿色”学校,整个校园是用竹子盖的,没有用一砖一瓦。在它的理念中,没有什么化学课、物理课,学校只有一件事情,他们全校人都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


在芬兰,芬兰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知道他们不一定要去上大学,在芬兰没有那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就叫个性化发展。芬兰还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们取消了督导制,这是什么意思?这代表着他们不相信一群五六十岁的退休校长有资格去教导一群三四十岁的年富力强的校长,去带领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来为十几岁的孩子打造一个面向未来的学校。而加拿大比他们更狠一点,他们直接取消了教育部。


我们的邻居日本最近又有一所学校火了,N高中,他们全部用手机上课,老师跟孩子一起玩手机。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中国教育文化里面有“以分数论英雄”“以名校论英雄”这样的论调,我们培养了一群群状元、一群群学霸,但只有真正见识过英才的人才知道,他们并非栋梁之才。在新加坡,他们用的正是英才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他们不希望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出现一群群所谓的精英、所谓的国家的栋梁。我们需要的不是状元,而是一群有责任有担当的年轻人,可以担负起国家的兴衰。



刚才提到的学校可能都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我们没办法全部都参考,但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规律是有迹可循的。


上学形态的多元化。我们以前都是就近上学,这件事情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家长们是有选择的——只要你想选择的话,谁说过读完高中一定要上大学,那些读完本科去读硕士的人,大部分是因为不敢去面对社会,不敢去面对竞争。


求学路径被打乱。年轻人在高中毕业以后先花一年的时间去看一看世界,这种间歇年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还有一些高中生毕业就直接就业了,或者他们也不就业,他们创业了,这些都是上学的路径被打乱的一种迹象。


学历通胀且无关。学历跟货币一样有通胀,当屋子里的所有人都有1000万的时候,1000万只能买一本书。所以当满大街的人都拥有硕士文凭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叫学历通胀。但是比学历通胀更可怕的事情是什么?是跟学历无关。去年,哈佛大学中国教育论坛邀请了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人,这个人就是探月学院的创始人王熙乔,他97年出生,高中文凭,高中学历,对不起,他们国际班的还没有文凭,所以是初中学历。


所以这个时代已经变了。随着学习场景的变化,有一件事情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们曾经只有在固定的地方才可以买到我们所需要的物品,但在今天,即使我们并没有去shopping center,我们也没有一天停止shopping。同理可得,学校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每一个孩子手里,每一个孩子就是一所学校。



请允许我冒昧地改写仓央嘉措的一句话:无论你教与不教,知识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所以当学习发生了变化,学生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老师还不变,还以为我们是知识的分发者的话,我们真的会被世界淘汰。


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教育创新,最大借口是“最后他们还得要考试”,无论是美国的MTC还是中国的新高考,都在吹响标准化考试论英雄的时代结束的号角。MTC在美国掀起的轩然大波已经波及到了高中、波及到了大学,以常春藤大学为代表的学校们已经开始接受这一张不一样的成绩单。


我们大部分人都知道,在不确定的未来,我们战胜这个世界的唯一可能是拥有这些软实力,而不是你的高考成绩。但是我们拒绝去接受它,因为它们不容易测量,我们就选择不去测量,因为它不容易教,我们就不去教,这件事情是不对的!



现在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已经有一些大胆的学校开始以核心素养为起点来设计学校、设计课程。但是光重构学校是不够的,现在是整个教育生态出了问题,这跟有机种植一样,再好的种子,如果土壤不对,种不出甜美的瓜果来。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在追求这样的价值观:让学生去考试去刷题,去做课后班的补习。这些都是在伤害着教育这块土壤的生态。


重构教育生态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版块的同时启动,光靠校长们努力去做教育创新是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的。在英国教育家Ken Robinson的教育创新五部曲的最后一部收官之作《你,你的孩子和学校》里面有一句话让我非常震撼,他说:“我们搞混了教育、上学和学习之间的联系、差别和逻辑“,我们误以为靠一部《义务教育法》就可以保障每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但很多孩子恰恰是在上学的过程中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原动力。


在两年里面,我不光去了那些教育创新科技领先的国家和学校,我也去了一些很特殊的学校,比如尼泊尔的沙弥学校,比如肯尼亚的贫民窟里那些孩子都不知道第二顿饭从哪来的学校,比如印度加德满都的孤儿院,比如现在我从教的百年职校。我突然被两件事情惊喜到:第一,这四个地方的学生脸上有着我平时在中国的学生的眼睛里看不见的光芒和孩子般的天真。第二,这四个学校有什么共同特征吗?家长不来捣乱。


我发现我们在这边那么辛苦地做教育创新,但在很多所谓的名校,很多已经得到社会承认的学校却很难接受教育创新,因为他们面对的敌人是既得利益者——那些学霸和学霸的家长们,恰恰是那些一贫如洗的家庭,那些父母不健在的家庭,孩子反而爆发出了疯狂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我认为教育创新可以推动教育公平,而且教育公平又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实现了。


我每年都会问自己这一个问题: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今年我用了一个关键词叫 “Liberal  Education”,大部分人把它翻译成了博雅教育、通才教育和通识教育。但是有一天我突然灵光一现,为什么我们不用本意来表达呢?Liberal的意思是什么?是自由。如果我们让每一个校长,每一个老师都能够自由地长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孩子怎么会不长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呢?自由教育,教育的本质不就是这四个字吗?



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在教育生态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我们只能用信念来支持我们前行。今天在座的各位,我希望你们跟我一起为改良中国的教育生态出一点点力,哪怕只影响你身边的一个人,我们的未来都会变得特别的好,特别的有希望和有力量,谢谢!


(钱志龙,独立教育学者。本文为其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的演讲内容。)

   特别关注   

倪闽景: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能深度吸引学生?

李斌:学校里,人是怎样不见的?生命该如何在场?

老师把骂领导的话写到了教案里,结果…… 


责编丨李丹

如果您没能来到现场

也可通过教育服务线上平台——新学习APP观看直播


识别 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载,进入直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