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池昌斌:教师,是和学生一起经历世界丰富性的那个人

罗雅馨 新校长传媒 2019-04-23


有这样一位老师,“既关心人类社会的命运和变迁,又能立足课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成长;既有出彩的个人生活,又能在教育教学上独领风骚。在他的身上,有常人难以复制的个人特质,但细读其引人入胜的经历,相信每位老师又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种可能。”


这位老师便是池昌斌。


池昌斌,70年代生人,知名特级教师,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从浙南大山里走来,中师毕业后先后执教于村小、乡镇中心小学、县城实验小学,现任教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好读书,喜爱登山与户外行走。从教二十余年来,始终坚持理性、独立、开放、尊重、包容和贴近自然的教育理想,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教师、摇滚乐迷、背包客、“越”读者……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引起同行广泛共鸣。他眼中的生命和教育究竟是怎样的呢?


你的经历,会融入对教育的理解与实践当中


您在书里说,“我从大山来,很多教育价值观的源头,就是童年时期在高山、峡谷、森林、草地上那自由自在的生长经历。”能谈谈您的生命本源中那些与教育相关的经历吗?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阅历,这样的阅历会很自然地带入到他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在很偏远的大山里,高山深谷、森林茂密。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经历过的很多事情,就会融入到生命的底色当中。很多时候你注意不到,但是在某种特定的时候,会很自然就流出来,像复印机一样复印到你想要做的那件事情上面。


我对教育的基本理解有几点。


第一是教育需要自由。在大山里,你想去哪里做什么事情,甚至做一点出格的事,基本上大人不太管,也没时间管,为什么呢?他们都忙于种地。教育跟管之间有很多密切的关系,管和不管之间,是有度的。一个人受过好的教育有一个特征,是什么呢?就是他始终内心是自由的,精神是自由的,这是一个人独立的非常重要的标志。


第二是回归自然。我在大森林里长大,从早上醒来到晚上睡觉,身边所有接触到的就是最真实的大自然,自然万物就在你身边。人的成长,他永远离不开自然属性。现在好多孩子,尤其是城市的孩子,都有自然缺失症,眼里没有自然万物。长期远离自然,每天面对钢筋水泥森林,容易让人的内心变得坚硬和冰凉,少了一些温度感。


第三是人的冒险精神的培养。我小时候为了采一朵花,有时要爬上悬崖,放羊有时会往大丛林里去……我的这种经历让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


为什么自由、自然和冒险很重要呢?


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指向人,如何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教育无非就是让人成为一个更加独立的人。面对世界各种各样的声音,人要有独立的判断,而且判断的依据是符合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普遍追求。


第二,为什么适度的冒险很重要?因为这个世界变得不确定,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没有谁知道你的计划是靠谱还是不靠谱的。人到世界上走一遭,本身就是一个冒险之旅。


为何您把摇滚、广告、登山当作您专业成长的三个非典型性因素呢?


摇滚


我很喜欢摇滚乐,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听摇滚,后来跟一帮哥们玩摇滚,那时候挺叛逆的,穿着打扮重金属,愤世嫉俗。


摇滚乐对我的影响主要是两个,第一个就是对人价值观的影响。80年代是中国文化非常开放的一个时代,各种流派、声音都出来了。这种背景下,摇滚乐在中国崛起。我喜欢上了摇滚乐,自然也就影响了我的价值判断。


判断一件事,我们的依据是什么?摇滚乐崇尚民主、自由、人类关怀、精神独立,这些思想我们小时候老师不教的。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通过摇滚乐去理解当下、认识自己,从而有了一种价值判断。


学生考很高的分数就是成功的教育吗?判断好教育的标准,必须思考是不是更尊重人的本性与差异,是否给人提供不一样的选择。有选择、民主、尊重、自由,让人保持独立性,这些都是摇滚乐精神。让我忧虑的是当下一部分老师判断教育的价值观是有问题的,或者他还没有建立起如何判断教育好坏的能力。


第二就是摇滚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它是一个创新作品的代表。一个摇滚乐队的音乐作品或者艺术表达方式,一定是充满创造性,甚至是叛逆性、颠覆性的,所以创造性、叛逆性、逆向性、甚至颠覆性也成了我做事的一种风格。


我当老师后,总是尽可能的做有创意的教育,对于那些约定俗成的事情,我首先会打个问号,还可以怎么做呢?可不可以做的不一样?玩摇滚的人,经常会跳出各种世俗规矩想问题,充满创造性和颠覆性。中国今天的教育要彻底改变,必须要有一些颠覆性的变革。不立不破,很多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其实都可以尝试改变。


广告


读中师的时候我喜欢上画画,毕业后还和俩同学做了一段时间的广告设计,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有两个影响特别大:


第一个就是培养了客户意识。


以前总觉得自己怎么想很重要,后来发现你怎么想的跟人家的需求对接很重要。教育的客户是学生、家长。客户有啥需求,需求合不合理,我怎么满足他,这些问题很重要。


现在学校教育很缺乏客户意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老师、学校,社会痛恨教育,是因为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没有人试着去理解他的需求。做广告的经历,让我开始有了客户概念,要理解客户为什么这么想,也要引导客户并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第二个是广告的艺术设计感。


我后来做一些学校教育环境设计、课件制作、PPT制作的构图方式、艺术设计就深受广告设计的影响。审美表达与设计能力应该成为一个教师很重要的技能。生活中任何一样产品,做出来没有审美,客户基本上不买单。


同样的道理,我们能不能给学生呈现很有艺术穿透力的教学设计?现在很多老师不太重视艺术设计感,就不太容易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与表达。



登山


小时候自己天天在山上爬来爬去,后来又跑到西藏爬了些山。爬山对我来说最大的一个影响,就是作为一个人,除了职业之外,是否有让内心或精神可安顿的某种方式和地方。


我这种人感觉工作压力再大也不大会得抑郁症,我有时候会想,最多我明天不干了。或者,我到西藏爬两座山,回来啥都好了。 

    

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建立起在进取和闲淡之间可供人的精神得到安顿的某种方式,然而我们的教育不太重视这一点。


我们需要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件事不容易,做成功更不容易,做很成功那就极端不容易,所以做不成功是很正常的,有痛苦也很正常。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得很成功,圣山永在,真正能登顶的不多,无论是内心还是现实。


您几乎每年都去趟藏区,为什么如此坚持,年复一年,感受又有怎样的变化?


去西藏,我更多去的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人总要对某些事有所坚守,而我是一个有点执拗的人,当我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一定要把它做好。我如果喜欢一个地方,就会不断去把它探索明白。这些年不断地走,过去可能新鲜好奇,现在回西藏感觉很自然,而且熟悉到我基本上不看海拔表,通过植被分布特征就能准确预判出海拔高度。


只有一张船票是管用的,那就是学习力


从乡村教师到首都名师,这种地域及“身份”的转变对于您个人以及对于教育的认识,有怎样的影响?


这些年,外在的东西在增加,包括地域变化、身份变化、荣誉变化、社会给的标签或认可,对这些,我基本上视而不见,这几年更是面对荣誉无欲亦无求。那些东西只能证明一个老师在某个时间段的经历,仅此而已。


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讲,它也会让人迷失。我保持的比较好的就是农民本色,用最朴实的理解做好教育。我坚信只有一张船票是管用的,那就是学习力。不断在原有的基础和经验之上革新自我,才是一张有效保障你走向未来的船票。


北京是一个非常大的平台,它可以帮我接触到很多非常卓越和优秀的人,进一步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真是太多了,需要学习的也太多,也更能理解到什么是才是好教育以及做好教育的艰难。



您既是一位出色的教师,也是一位为女儿成长投注大量精力的父亲。能否以您的女儿为例,谈谈您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影响、合作甚至冲突?


我女儿小学还好,不上辅导班,以前暑假还经常这里跑那里跑,东游西荡的。到了初中问题就来了,因为初中老师基本上只管升学率。每天就会有大量作业,经常做作业做到晚上十一二点。


现在我女儿的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最大的冲突就是,初高中的应试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严重影响一个人独立发展应该经历的那些成长体验。我为此也没啥办法,顶多就是让她少做一点作业,叫她早点睡,有些懒能偷就偷。我跟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可能是很多家长不太赞同的:“你做这么多作业干啥?少做一道题,你成绩就掉下来啊?”


我在家庭教育里面更多扮演的是“反派”角色,但孩子是很无助的。


她没有办法也没得选择,只能去做。我认为考试是应该的,问题是教育不能只剩下没完没了的准备考试和考试这一件事情。像我女儿高一了,基本上就是学知识应付考试。周末上午我会让她睡大觉半天,然后做作业,也没啥地方可去。在这样巨大的洪流面前,我们希望她成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的教育坚守会变得很脆弱。


另外,多一些陪伴,和她探讨一下这个世界的那些光怪陆离。聊聊当下社会热点,尽可能帮她把眼界打开一点,多一些独立的判断力。


老师是和学生一起经历世界丰富性的那个人在您看来,教师是什么?


对学生来说,教师肯定是那个能跟学生说到一起、玩到一块的伙伴,跟学生一起来看世界和经历这个世界丰富性的那个人;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开窗者;是帮学生播种并建构观察与判断世界最基本价值观的人;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给予帮助与支持的那个人。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教师是跟学生建构起良好学习伙伴关系的那个人。


对家长来说,教师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跟家长共同沟通,形成相对一致的教育理念的那个人。

第二,是在孩子出问题的时候,跟家长共同倾听孩子内心声音的那个人,或者帮助家长能够倾听到这种声音的那个人。

第三,是能适度给予家长一些教育专业支持的那个人。


老师就是协助我们的学生,协助我们的家长,更好地让孩子成为他们最有可能成为自己的那个人。


有没有您觉得十分普遍但并不认可的存在于教师身上的“通病”?


第一,喜欢教育人,喜欢讲道理,喜欢没完没了的说教,这是绝大部分老师都有的通病。

第二,总自以为是,总自以为自己是对的。

第三,总是拿着我是为了你好,让学生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

第四,容易小题大做,上纲上线。


四个够了,说太多被人骂死。


您在书中提到,“当教师不能太刻板,有的时候还得很会‘玩’,并且‘玩’得富有儿童的味道。不但自己要回‘玩’,还得会领着孩子们一起‘玩’。智慧地‘玩’出教育的魅力,这也是一个好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如何能让教师更好地具备这样的品质?


老师首先要有趣,然后是要有料。


有趣是什么呢?第一,老师要有童心。老师经常可以做一些小孩才会干的事,人年纪可以变大,但有些东西要永远保留,这个对人一生都是有好处的。比如童心、玩心、好奇心。我们作为老师,这就意味着得以一种孩子喜欢的方式出现。


孩子喜欢有趣的话题、有趣的老师。比方说表达方式有趣,如果我们跟小孩子讲一通大道理,孩子们一听头就栽下来,没啥意思。


举个例子,前两天,我们请了一位高铁设专家给学生讲中国的高铁。看了他第一版PPT,我说挺好的,就是小孩子感兴趣的点少了些,他就问我小孩子对什么感兴趣?


我说:第一,小孩子在高铁的马桶里撒尿后,摁一下那个按钮,“砰”一下子没了。为什么摁一下就“砰”一下?“砰”一下去哪里了?


第二,两列高铁相会的时候,为什么也会“砰”一下?


第三,高铁能飞起来吗?如果在高铁里把无人机飞起来,无人机会怎样?高铁以300公里时速在走,你把无人机飞起来,这个飞机是停在原地,还是也会跟着走?第四,高铁进山洞的时候,人为什么会耳鸣?进山洞的一瞬间为何也会“砰”一声?第五,高铁列车组为什么有的头扁一点,有的头长一点?


他听了特别吃惊,问我小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我说小孩子关心的就是这些上不了台面的事,但这些问题背后,就可以开启一个完美的科学研究之旅。


第二个就是有料,有料对老师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是不是有丰富的阅读量、丰富宽广的视野与格局、独立的思想魅力?学识很渊博,读了大量的书,深入浅出,表达幽默而深刻,能跟学生讨论不同的问题。


有料的老师有思想、有个性、能创新、有独立判断、跨界阅读、阅人无数;历史、地理、天文、政治、经济、哲学、文化、宗教、艺术、电影,所有这些,他基本上都能涉及。如果再加上这个老师有很多特长,他会踢球、会打篮球、会玩音乐、会唱歌、会弹琴,这就是有料。


老师要会玩,还要能跟学生一起玩。我有时候中午没事儿还会跟学生一起踢球。有个学生早上一过来,头发很乱,我对他说:你头顶鸟窝就过来了。他很严肃地看着我说:大池老师不对,不是鸟窝是鸡窝。我说:不错,是鸡窝。其实就是像这样的小问题不要试着去纠正他们,你干嘛非得说头发这么乱,头发这么长?


教师不读书,就不会有成长


对于教师的专业性成长,您有怎样的建议?


我有四条建议。


第一,成长是一种状态,不是一个结果。教师的成长,首先要寻找或者保持一种持续学习、始终动态成长的状态。


第二,要有大量阅读。如果老师不读书,他基本上就处于不成长状态,就容易进入经验主导主义,然后他就开始按部就班做事情,就会陷入到事务性、琐碎性的工作当中,难以抽离出来,对工作进行顶层系统思考。所以教师要阅读大量的、五花八门的书,千万不要只读教育类的书,我认为20%读教育的书就够了,80%读跟教育没有直接关系的书。


第三,一定要研究孩子是谁、学生是谁,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孩子是怎么学的,怎么才能学得更好,要把这些研究得很透。可惜现在很多老师都在研究怎么教,怎么教只是技巧问题。


第四,要有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最好每隔一段时间就聚焦学校教育教学的某个困惑、挑战或难题,并用自己的研究和行动去解决它。不停地做一件一件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事情,这样的教师就会成长很快,人总是在做富有挑战性的事情中成长起来的。


关于新教师成长的专业支持,您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您在书里曾提出的问题:“如何在规范和自由之间建立一个灵活的边界?如何在提供帮助,传递学校精神、规范以及老教师经验的同时,给新教师留有空间,让教师以野长的方式在一定的阶段中慢慢成长成为一种可能?”


我为什么提出这一点?我刚工作时,在农村待了六七年,特别偏僻,几乎没人管。除了多看书,也没其他事。


现在很多学校都很重视年轻老师的专业发展,安排师徒结对。师徒结对有很多好处,让新教师快速上道、快速理解学校的价值观、快速学会当老师最基本的一些技巧技能。学校通过专业的支持,帮助老师快速地立足岗位和课堂,成为一个称职的老师。


我对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要给予新教师专业的支持,这能让他快速度过适应期或者恐慌的那个阶段。


第二,当新教师开始立足课堂立足岗位时,要帮他们梳理一些可以去研究的项目,让新教师通过对项目的研究和对问题的解决来梳理他可能适合的发展方向。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把人放在对的地方,才能成长得更好,把人放在不对的地方,彼此都很痛苦。


第三是灵活边界的问题,叫规范和自由。当老师走过前面两个阶段,剩下的就是要给他空间。让他提出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设定研究的项目、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最后在自己最适合的发展方向形成品牌。当他的一些尝试、观点跟他的导师不一致时,导师可以不用管。


中国教师队伍培养出现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现象,就是专业近亲繁殖。导师普遍都有个问题叫导师控,小学里边那些师傅,他非得让他的徒弟就按他那个样子去理解、去教。徒弟再牛,也牛不过师傅。鸟养大了要把它放出去。师傅的专业水准在一定情况下,有可能是会被徒弟超越的,师傅要乐见徒弟超越自己。


老教师培养新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就是给他基本规范、基本立足的技能,帮他梳理一些项目,帮他找到他自己最适合的发展方向。


有所不为,就是当他已经具有相对独立的自我发展能力时,大胆鼓励他去尝试破解问题,让他朝着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去发展。导师要做的不是给技巧、给方法,更不是给经验,而是要给鼓励,给包容,给自由,这样子新教师就能长得更好。

教师职业很美好,挑战也很大


对于那些尚未进入、但在思考是否要进入教师队伍的人,您有怎样的建议?


很多行业外的人士总觉得当老师是个不错的选择,一年有三个月假期,工作也比较稳定。尤其是女孩子,当老师之后还能把自家的孩子管好。


第一,教育、教师很美好,但是有非常多的挑战。今天,当老师是一个挑战性非常大的职业,来自于自身专业、学校转型和变革、社会和家长、当下孩子们成长中种种问题的挑战。千万不要以为这里非常安稳,要抱着接受挑战的心态来。


第二,教师其实很忙,这个忙甚至是无止境的,也是很多人看不到的。


第三,工资还不高。


如果有人选择当老师,我会把“丑话”说前头,把人忽悠来是不对的。当发现这里不适合他,或是和他想象的有很大不一样的时候,他自然会走的。


当然,教育也是很有意义的。


当老师是成就人的一份事业,医生是救死扶伤,教育则是激发人、成就人,这个很难用金钱衡量。再成功的人,回到他老师身边依然要毕恭毕敬,这是任何行业都很难有的。


教育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你是不是愿意让你的生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去创造、经历这种魅力与价值?我最反对那些天天抱怨没得选择才当老师又不愿意离开的人,因为这样对他自己不好、对孩子不好、对社会也不好。


对于那些已经进入、但在思考是否要离开教师队伍的人,您又有怎样的建议?


我就一句话送给他,如果你确认不想做老师了,那就赶紧走人,想走快走。



好老师,永远是不可替代的您如何判断一位老师是否是好老师?


第一,他的学生回家是不是经常会满怀喜悦与自豪地跟家长聊这个老师,说我们这个老师可有意思了,我们特别喜欢这个老师,经常会说这个老师在学校里的事儿。


第二,你不教他了,很多年之后,这帮同学在一起聚会的时候,你是不是成为他们点赞很多的那个人?


您认为,教师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独特性是什么?


一是情感人是有情感需求的,机器人不会给你情感需求。人类通过几十上百万年的进化,才具备这种极其敏感地去捕捉和呼应情感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对情感的捕捉、传递、回应和满足。

 
第二是交往。人总是有交往的需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师生之间在交往关系上不能也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第三是生活方式。人工智能或许可以传递知识,但它不会提供具体的人的生活方式的样本,不能提供一个一个活生生的生活方式的案例和故事。老师就可以。比如我,我每年要去西藏,这是我的生活方式。老师要让学生看到生活方式的多样性,这生活方式多样性,机器人咋能提供?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澳大利亚国王学校:高素养教师如何创建学习型社区?

这个时代,人会去到哪里? ——2018全球基础教育年度风向标

倪闽景: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能深度吸引学生?


作者丨罗雅馨

来源 | 校长高参(ID:myedu-)

责编 | 赵方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