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厉害了!关于跟风上辅导班、食堂安全、校园欺凌……他们的建议上两会了!
两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社会各界代表委员共聚一堂,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建言献策,教育问题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大多的教育问题,比如校外培训班、校园欺凌直指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那么学生作为当事群体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近两年,一些中学生通过两会代表委员把自己的心声和呼吁带到了两会。
想把学生从校外辅导机构“拉”回来
“关注这件问题是因为,我们6个同学在去年暑假时想商量时间集中开会,尝试写一个建议。但没想到,因为大家暑假都有不少培训班要上,时间怎么都凑不拢。”
杭州学军中学高二女生陆嘉禾说,“商量了两三次后,才终于找到2个小时的空档。”更扎心的是,大家碰头后一商量,发现身边挺多同学都奔波于各种培训班,所以就想好好调查下这件事。
为了这份调查,6个同学也是下了狠功夫。
除了让身边亲朋做问卷外,他们还在全国各省市知名高中的贴吧发问卷链接,希望能了解全国高中生上校外培训班的状况。此外,大家还分头找老师、校外辅导机构负责人、专家等做访谈。
最终,在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后,他们收到了来自29个省份的有效问卷1194份,开展了涵盖7个省份、46位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的访谈。
调查结果显示:
有约68%的受访者(家长、学生、教师)表示,自己或孩子有参与培训班;
有约70%参与培训班的受访者觉得,培训班效果一般;
67%参与培训班的受访者表示,每年在培训班上的花费在1万至5万元左右,觉得经济负担很重。
既然多数人都觉得经济负担重、培训效果一般,为什么校外培训常年“高烧”不退?
“去上培训班的基本有三类同学:补短板、培优和随大流,从调查来看,随大流的同学占了近半。”
柳鸥城也是6名成员之一,他分析,因为家里学习效率不高,难免会想打游戏、看电视,因此,不少同学上培训班并不是为了提高成绩,而是为了不要浪费时间。
“大家普遍认为,上培训班即便没什么好处,但总也不会有啥坏处吧?”(原来这是课业辅导机构火爆的真相之一啊)
同时,在走访培训机构的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一些机构夸大宣传。
有了扎实调查后,在这份建议里,学军中学的同学们给出了8条具体建议,包括——
● 建议教育部门、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干预,通过讲座、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清楚孩子的学习状况,缓解其过度焦虑,避免盲目跟风上辅导班。
● 现在节假日学校教室都空着,而学生又忙着上培训班,教育部门应允许学校节假日开设有专人管理的自修教室,解决学生在家学习效率低问题的同时,也能避免公共资源浪费。
……
“吃饱不代表吃好”,加强中小学校食堂膳食营养
一份由7名中学生撰写的,呼吁加强中小学校食堂膳食营养的“提案”,也受到了大家对方广泛关注。
这份特殊的学生“提案”并不简单——
在长达两年里,同学们调查研究、精心撰写,通过发放问卷、现场访谈、网络调查等形式,对全国19个城市、37所学校的学生、老师、家长及厨师展开全面调研,几易其稿,形成上万字的调研报告,并最终凝练成“提案”,由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陕西省委主委陈超提交大会。
“在我国,在学校食堂用餐的中小学生约有1.53亿人。
这其中,40.5%是一日三餐,84.5%至少每日一餐。
然而,食堂营养化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却令人担忧。”
西安高新一中的7名高中生——王乐童、杨清源、苟书豪、李想、李振宇、梁幸子、张浩然,利用课余时间走进校园,对中小学食堂营养状况进行调研。
同学们在调研中发现,
以往受到较多关注的,往往是厨师的健康状况、食品安全和饭菜口味,却忽视了对执业人员营养知识的培训和食品营养的搭配。
其次,中小学生日内热量摄入超标。
在对一所中学的午餐调研中,学生们对3样菜品及主食——红烧狮子头、油焖茄子、锅巴肉片、米饭。
运用酸分解法及含量表对比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仅一顿午餐,学生就摄入970.95千卡热量,而人均一天摄入的卡路里应为1500千卡。
此外,对一些学校食堂的调研显示“调料品用量缺乏量化限制”:菜品普遍重油重盐,调味品尤其是盐与味精含量严重超标。
以某校午餐菜品“油焖茄子”为例,“含盐量高达1564.4毫克/100g,而中小学生每日正常盐摄入量仅为2000~5000mg”。
“吃饱不代表吃好”,团队翻阅大量资料,分析问题根源,寻找解决思路,“希望同学们不仅吃饱,更要吃好,吃得健康科学”。
团队成员建议,“通过制度保障、教育引导、人员培养等措施,推进学校食堂的膳食营养建设。”
比如,制定国家食品营养法,将营养均衡程度纳入食堂考核体系;保障有条件的中小学校配备专业化营养师;建立针对食材供应链的监控体系,确保食材绿色健康;建立大数据云平台,基于中小学生个性健康数据,实现个性智能营养配餐与营养干预配餐……
为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提供“书面模板”
学生提案上两会可不是今年才有的,早在两年前一份由学生提出的关于校园欺凌的提案就曾引起广泛关注。
“七成受访学生认为受到欺凌反抗无用、年级越高越容易受到欺凌、近六成学生遭遇过语言暴力……”这可不是某媒体或研究机构的数据,而是第三届“模拟政协”活动上一群“政协小委员”们的调查结果。
这群“政协小委员”分别来自人大附中、华东师大附属二中等校。
他们完成的《关于完善现有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体系的提案》已经正式提交给政协委员,并将由委员们带到去年的两会!
来自浙江省镇海中学的“政协小委员”戴芷晴一直是众人眼中的“乖乖女”“好学生”本没有什么机会跟“校园欺凌”搭上关系。
一则名为《孩子打架何以惊动总理》的微博曾在同龄人间风靡一时,总理都在关注校园欺凌,这令她讶异,也激发了她关注“校园欺凌”兴趣。
与戴芷晴同样对“校园欺凌”感兴趣的陆海林则在选题之初产生了自我怀疑的感觉。他发现同学们对“校园欺凌”的态度冷淡。“大家觉得这件事情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然而确定选题之后,通过走访当地的教育局、法院、检察院,以及部分律师事务所与学校,陆海林和同学们真正对校园欺凌有了进一步认识。
一位长期受理类似案件的律师告诉他们,“如果处理不当,校园欺凌给受害者造成的伤害可能是永久性的。”
对于预防和制止校园欺凌,作为真正身处其中的学生,除了呼吁尽快出台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专门法规之外,还对家庭、老师、学校都提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很值得看一看哦。
对学校:事件处理 我们需要书面模板!
“现在都说被欺负的学生不敢做声就活该被欺负,可是打又打不过,告诉老师了老师也不管,顶多不痛不痒说几句,被欺负人的学生知道了还会报复。”
学生希望——
● 相关部门应该开发应对校园欺凌的书面模板,让学校可以直接利用这些模板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包括怎么界定校园欺凌、校园欺凌的发生地点、如何进行早期干预、发现校园欺凌行为的报告程序、调查的程序等等。
●校对校园欺凌行为应该零容忍。对欺凌者可以有多种处分措施,比如通知父母、剥夺参加一些学校活动的机会、开展家长会议、重新安排座位或调整班级、更换交通路线以及校车、陪同监督施暴者、写致歉信、转介给其他专业人员、对损害的财产进行赔偿、留置学校、停课、转介给警察等执法部门、开除等等。
这些方法是不是很赞呢~~
对学生:“校园欺凌”,我们要学的很多!
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与同学暴力对抗?
“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没人教他们如何应对、处理孩子之间的摩擦,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情绪的宣泄,终极选择了暴力这种方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童小军说。
学生希望——
● 处理校园欺凌的规定应当写入学生手册,发布到网上。
● 定期对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预防校园欺凌方面的教育,包括认识什么是校园欺凌行为,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干预以及补救措施,可能的后果及纪律处分等。
● 学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青春期的学生更需要心理引导。
● 学生还应该有反欺凌意识,希望在相关安全课程上学到包括生活和安全常识、成人教育、保证人身安全等内容的课程。
对家长:“教子无方” 家长也需要管教!
学生希望——
● 强调家庭责任和教育作用,明确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责任。当未成年人因欺凌行为被送到法院,父母也要共同进入司法程序,承担所有可能面临的民事赔偿责任。
● 重视家庭环境影响和家庭教育作用。比如父母在管教方法上出现问题,相关部门应要求父母学习如何合法合理管教子女。
看看这些中学生的提案,这不正是现在学校教育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嘛。
学生在活动中,不仅锻炼自己的研究能力,也丰富了自己的认识,以前书本上的知识也变得“活”起来了,学习也变得更有趣了。为这些学生点赞!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来源 | 由人民教育综合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师报
责编 | 张光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