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校犹如企业,微观层面才是教育人的聚焦点

林敏 新校长传媒 2019-04-21


第 052 篇

学校的教育微观层面,最具意义而最能见效的部位,是课堂。



最近,听了原中欧商学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演讲,很有感触。他提到宏观形势与微观企业之间的关系,反复强调,我们应该少看宏观层面的政策动向,多关注聚焦微观企业的实际运作。


听着许教授关于经济主题的演讲,我也想到了我们的教育。


平时经常会听到不少同行校长、老师抱怨各种大环境的问题,对社会、政策、体制、家长、学生群体、教育现状,都有着种种的不满与抱怨,似乎宏观大环境、政策体制不改变,什么事都难做。


细想之下,学校犹如企业,其实无论宏观大环境如何不尽人意,微观层面的学校,才是我们教育人可以并应该尽心关注的聚焦点。



1


中国教育的起点与落脚点,应是一所所各具个性特色的学校及在学校内的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课堂。


犹如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实体作用,每一所学校在课堂中所展现的生机与活力,才能体现出中国教育真正的内涵。


学校与课堂,作为教育的基本单位,是教育行为每天发生、教育过程具体展现、教育成果不断生成的实践平台。


微观的教育实践,才是我们教育人要聚精会神下功夫的地方。


一所学校的定位、办学理念、使命愿景、发展规划、组织架构、师资队伍、课程课堂、教研教学、考评测试、学生发展、校园文化等一系列的具体操作要素,才是每一个教育人应重点着力把控的东西。


与其总在宏观层面上操心着急,想“毕其功于一役”,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还不如静下心、低下头,从宏观下到微观,实实在在地去思考、研究、分析、解决一些在每天教学一线的具体实在问题。


而学校的教育微观层面,最具意义而最能见效的部位,是课堂。



2


课堂是学校所有教育要素的融合点及关健纽带处。


师生、生生在课堂中,分享、切磋、交流、沟通、教与学、理与情、知识与能力、认知与情感,都融为真实具体的教育行为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点点滴滴,才是教育最本质的现象。


真正关注教育,首先要聚焦课堂,课堂中所发生的一切,才是教育的原初生态。


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师生关系的确立,都是在课堂中构建。教育与学校的基础结构源于课堂。关注教育的微观层面,就是立足于课堂。


课堂作为教育的原初生态,也应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课堂切忌“一刀切”、“模式化”。课堂的多样性,也是教育生机与活力的来源所在。


课堂的微观结构与流程的研究,便是教育最基础的研究。


得课堂者得天下。课堂的解析与重构,也应是今日教育的重心所在。任何教育与学校的改革,只能从课堂开始,才会有实效,也只有在微观课堂中,每一个学习个体才会成长为独立的自我,确立其学习的主体地位。


课堂的变化,其时空结构的拓展、流程环节的再造、课堂的全方位的重构,会带来学习模式的真正变化。课堂的基本结构流程不变,教育与学校的改变与转型,也只是做表面文章。


教育与学校的根基在课堂。课堂就是华为老总任正非所说的“城墙口”,这一教育最重要的“城墙口”,是需要每一所学校的校长、教师,集中“火力”,反复“冲锋”,争取“突破”的教育“制胜点”。



3


我们西外学校这几年,始终将课堂看作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一轮轮智慧课堂建设的推进,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的智慧教学的实践、反思与研讨。好几轮从下而上的课堂教学的大奖赛,上百次课堂的公开展示与听评研讨。


西外的课堂,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也跨越了学科的界限。


校园内有着在小树林中的“第二教学空间”,各种不同的长短课时的跨界课堂:虫洞、树屋、心石角、Happy Go 英语小超市、西外小银行、履带屋走世界、玖亩间、文化沙龙、创意工坊、玖号戏剧社、诗社、演讲辨论……


西外坚持了十多年的中外行走大课堂,从泰山曲阜、井冈山、安阳红旗渠、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戈壁敦煌、内蒙草原到黄帝陵、关中书院和陕北的沟沟梁梁……


还有国界之外的伦敦、纽约、多伦多、世界课堂早已突破传统的校园空间,全球的教育资源都能流动,成了西外课堂的一部分。当西外的美国老师在双语融合部上一门剑桥课程“全球视野”时,通过互联网视频连线,课堂中的西外师生能与北非摩洛哥学校的师生们一起对话交流。


同样,学校“轻阅读”课堂,也走出了窄小的图书馆空间,与宁夏、云南等地学校师生通过视频连线共读文本、互动分享。我们的课堂空间不能局限在教学楼里,而是在天地社会中。



4


就是以传统教室空间为主的学科教学课堂,也是大有文章可做


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从预习、导入、讲解、讨论、提问、互动、答疑、练习、反馈、总结,到作业、测评。课堂学习流程中的每一个微观环节以及它们的联接组合,也是我们教研活动重点内容所在。


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节点,都值得我们作精细化的分析与创造性的探索。尤其是要引入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工具。


以前评一堂课,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主观色彩、个人印象喜好主导课堂评价。


一堂好课如何基于实证的数据化的分析,科学地提炼出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律,既有经验感悟、更有理性建构,课堂这些基本元素的结构化再造,是我们改造传统课堂,真正提高课堂效益的必由之路。


只有从课堂时空、教学内容、流程结构的变化与重构着手,才能让我们学校,积淀起坚实丰富的教育内涵。



5


我们的学校,也要避免这种现象,一谈教育创新与改革,就一定要“伤筋动骨”、“大动干戈”,似乎是不把教育体制、学校结构推倒重整,就不是真正的改革创新。


其实,真正能改变教育基础生态的,是课堂里毎天所发生的常规教学的变化。


课堂的知识建构、认知提升、情感渗透、能力生成等一系列师生共生发展的微观过程,才是教育人要深入探索、实践研究、反思总结、不断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教育之源。



特约作者

林敏

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校长


本文为“新校长传媒”独家稿件

欢迎朋友圈分享和底部留言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更多“专栏”文章 

赵桂霞:那些卓越生长的老师,都做对了什么?

万玮:校长的10个方法论 

李海林:Get三种年终总结方式,为学校团队赋能


责编丨张光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