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惩戒权”救不了教育,能救教育的,只有爱与责任

张丽钧 新校长传媒 2019-04-21


第 053 篇

呼吁教育“惩戒权”,不过是对当下诸多教育问题束手无策的一种有病乱投医。



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周洪宇对教育“惩戒权”的呼吁,再一次将教育“惩戒权”问题炒成了热点。


周洪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师法》要明确写清楚教师具有教育“惩戒权”,社会上往往因为教师教育学生引起学生家长的不理解,以至于让教师出现不想管、不愿管的现象。另外,周洪宇认为,教育“惩戒权”有其特定含义,不含体罚,打骂,辱骂,对其理解要准确……


先撇开此议案不说,容我讲一个故事。


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班上有一个学生——我们姑且叫他洋洋——只要一上语文课,洋洋就要犯怪,不是怪声怪气地读课文,就是怪腔怪调地提问题。



“升级版”是这样来的:在一次作文课上,洋洋一个字都没写,却精心画了一幅丑化本老师的铅笔画!我怒不可遏,向他父母告状。他父母表示,回家后狠狠教训他一顿。结果,被“教训”后的洋洋依然故我,甚至变本加厉。因他是个体育生,黔驴技穷的我不得已想到了朝他的教练求助。洋洋的教练是一位漂亮的女老师。听完我的诉说之后,她一笑说:“交给我好了。”


过了一会儿,我去班里上课,远远看到走廊里站着洋洋和他的教练。洋洋低着头,教练正一下下地猛踢他的屁股!我吓坏了,忙跑过去制止,对教练说:“可别这样!让校长看见就糟了……”教练却说:“就是天王老子来了,我该踹他也得踹他!”你再看看那往日豹子般不驯顺的洋洋,勾着个头,乖得像只小猫。那几脚踹得可真有效,后来语文课上的洋洋竟像变了一个人。


时隔不久的一天,我正在组织学生上早读,突然看到教室后面的瞭望窗里闪现出漂亮女教练的脸。我赶忙跑出去,问她何事。她说:“洋洋这几天犯胃病了,我给他热了牛奶和面包……”直到这时我才算明白了为什么洋洋挨踹时却那么受用!因为他和教练之间的关系超越了平常——飞脚猛踹和送热牛奶,都是一种“僭越”,有了后者,前者才具备了合理性。


一次惩戒,若想收到施者、受者、观者三方都“舒服”的效果,谈何容易!


据媒体报道,对于“惩戒权”回归学校的建议,大部分教师都是赞成的;但当被问及“学生违规时,您会实施惩戒吗”,仅有极少一部分的教师选择了“会”。


是啊!不管你是踢打学生还是采用其他自以为“适当”的“惩戒方式”,都应该有“惩戒的土壤”,没有“惩戒的土壤”而贸然实施惩戒,就是不计成本的莽撞和不计后果的冒险。



对某些教师而言,“惩戒权”未到手之前,尚且主动赋予了自我针扎儿童、熨斗烫儿童、拎儿童双耳致离地、给儿童灌尿、喂儿童鼻屎等五花八门的“惩戒权”,若是再赏给他一个名正言顺的“惩戒权”,那他得肆无忌惮到何种程度呢?


此外,以为“惩戒权”的实施足以唤醒某些“躲事儿”教师的责任心,这想法简直太天真了!不负责任的老师能找出一万个不负责任的理由,你硬往他手里塞一个“惩戒权”,他会躲着说:干嘛坑我?我才不要那玩意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事还不如没事!


此外,我不相信赋予教师一个“惩戒权”就可以有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有些“校园恶少”连刑法都不放在眼里,他怎会惧怕老师手里攥着的一个“不打不骂不罚抄100遍”的、伤不到他半根毫毛的小小“惩戒权”呢?


笔者在英国做“影子校长”的时候,还真有幸目睹了英国老师行使“惩戒权”——就在我们眼皮底下,一个扰乱课堂秩序的男孩被老师押解着送进了小黑屋。我对那个小黑屋非常感兴趣,指着它对带领我们参观校园的学校负责人问这问那。据她讲,这个小黑屋对学生的震慑作用相当了得,只要在里面关一次,学生就会乖很久。


当时我就想,如果我学校有这么个小黑屋该多好!可多年之后,我开始为自己当初那个想法害怕,一旦我们真的关进去一个“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他回到家搬来一排“援兵”,我们的日子可该怎生过?就算他不搬“援兵”,暂时咽下了这口气,待以后他有了“报答”老师的机会,他将会用怎样的手段以牙还牙?就算他不“报答”老师,谁又能求得出这个被关小黑屋的的心理阴影面积?


另外,不要可笑地以为一旦我有“惩戒权”,家长就得惶惶然!家长会反复质疑你实施“惩戒权”的“适当性”,你想,他一天到晚皇上一样敬着、供着的宝贝,而今被你“惩戒”了一下,他岂能让你安生?


综上所述,呼吁教育“惩戒权”,不过是对当下诸多教育问题束手无策的一种有病乱投医。那梦想着一旦惩戒权横空出世,所有教育问题都迎刃而解的天真想法,只能一哂置之。


纵观古今中外,哪一个教育大家是靠行使教育“惩戒权”而成为教育大家的呢?他们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你:“惩戒权”救不了教育,能救教育的,只有爱与责任。


特约作者

张丽钧

河北唐山开滦一中校长


本文为“新校长传媒”独家稿件

欢迎朋友圈分享和底部留言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更多“专栏”文章 

学校犹如企业,微观层面才是教育人的聚焦点

那些卓越生长的老师,都做对了什么?

用互惠思维,帮校长打通新教师成长链


责编丨芋圆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