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首次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成绩,透露了什么关键信息?





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今年“校额到校”名额将提高至50%,初中综合素质评价正式纳入“校额到校”录取标准,且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最高能到162分,这是2019年中招政策的一个重大变化。


学校如何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在操作中要避免哪些误区?北京教科院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杜文平发表了相关文章,为一线校长和老师提出了建议。



综合素质评价真正浮出水面



北京一直在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和实践探索,2006年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2012年进行了修订,发布了《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修订)》。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生升学的依据是北京中考改革的一项举措。与此同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要注重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导向作用,将评价的育人功能和选拔功能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改革的最终目标和要求。


近几年,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发挥育人功能,即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它以“北京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为载体,由学生本人、同学、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等多元评价主体随时记录和储存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的评价信息。相对而言,综合素质评价的选拔功能在前几年没有体现出来。



《2016年小升初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中明确了有关2019年优质高中分配到校名额招生采用校内选拔方式,录取成绩由中考文化课、初中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和体育成绩组成。


至此,从政策层面提出了综合素质评价为中招服务的导向,这次改革把育人功能和选拔功能实质性地结合起来。

 

2019年的中招新政,明确提出把初中综合素质评价正式纳入“校额到校”录取标准,“校额到校”招生采用校内选拔方式,主要按考生志愿及成绩录取。这样综合素质评价占540分的30%即162分,在成长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普通高中招生“校额到校”录取的参照依据,改变长期以来以考分作为唯一标准录取学生的做法,从而体现多元招生录取的方式。



综合素质评价避免流于形式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既是衡量学生是否毕业的主要依据,又是高中招生录取的参考依据。这次北京中考改革,从理论层面要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和选拔功能,这两方面都不能偏颇。


但在实践中最担心的两种认识现象:一是既然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校额到校”依据,不参加“校额到校”的优质学校是否可以不进行或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参加“校额到校”的公立学校校内评价仅为总结性评价服务,这种认识都恰恰忽视了面向全体初中学生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忽视了评价的诊断、激励、教育功能。


二是流于形式,这次改革给初中学校自主权,但学校领导层面害怕承担责任,你好、我好,大家好,最后还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排队,形成“校额到校”的名额,完全偏离了改革的目标,又回到“唯分数论”的死循环中去,综合素质评价选拔功能则是空中楼阁。



真实性是综合素质评价的生命线



学生评价材料的真实性是这次中考改革的生命线,没有真实何来评价。那么,学校如何保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结果的真实性?


一是《报告册》主要内容将由电子平台自动生成,减少人为对《报告册》内容的修改。


二是责任落实到人,成立领导小组,指定牵头部门,明确校内分工,合理分配任务,不同评价主体都应对记入电子平台事实材料的真实性负责。评价结果最终需学校确认。



三是加强诚信教育,建立诚信承诺制度、公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学生、教师、学校对评价材料真实性负责,并承担违背诚信带来的后果。


四是加大监督力度,学校要建立监督机制,畅通监督渠道,加大督查力度,建立校内抽查制度,做好过程监督。建立健全复核制度,明确复核的程序、主体、时限,妥善处理有异议的评价结果。


五是坚持常态实施,学校要注重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本人、同学、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资源单位等多主体参与评价,及时收集整理有关材料,注重平时填报和积累,避免学期(学年)末集中突击。



评价方法的可行性需要科学研究



评价指标框架设定了20个记录要点,加上学校的X个记录要点,这些记录要点上的表现承载着学生关键能力的水平,这些记录要点虽然属于某个一级指标素质维度,但大多以学生参与的某一类活动来呈现,而活动在育人过程中具有整体性,某一活动中同时体现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所以既要把综合素质维度及评价要素细化,又要找到某类活动中关键要考察的素质要素。比如一级指标“学业水平”中的记录要点“B4.参加学科实践活动的主题、时间、次数、承担任务和表现等情况”,主要考察“掌握并运用学科基本思想、方法,运用信息手段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活动中是对问题解决、合作能力、交流表达等多项能力的综合考察。


所以,需要在一个活动中同时考虑如何观察和评价学生在多个素质要素上的表现。因此,每个记录要点的评价方法不是唯一,需要学校根据学校的特色以及学校长期积累的有效的评价方式进行探索。


总之,北京这次中考改革是一次深化评价制度改革的探索,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适应教育综合改革的新任务新要求,也是再次思考育人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一次深刻的反思和践行。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你没听过的思维方法——让考试分数更高,让学生素质也更高

刘希娅:在转变学习方式中探索素质教育

江苏争议:南京“素质教育”不敌“县中模式”,怎么办?


作者丨杜文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 | 京城教育圈(ID: bjeduvision)

责编丨朱雅洁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