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玮:未来学校的9大猜想

万玮 新校长传媒 2019-11-23
第 65 篇

未来社会什么样,未来学校就什么样。



吴晓波在2018年底的一次演讲中预测未来10年会发生哪些事情,他首先回顾了过去:


10年前,没有智能手机,乔布斯还活着,当时全世界最大的手机公司是诺基亚。10年前没有微信,没有微博,没有天猫,没有小米,没有共享单车,没有今日头条,没有滴滴打车,没有美团大众点评,10年前京东的销售额是10亿人民币,去年1000 亿,10年涨了100 倍。10年前这些东西都没有。


吴晓波说:未来10年有一件事情会发生,就是我们今天所认为的很多能力,在10年后不再是能力。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未来不可知,未来也无从预测。未来学校,我所能感触到的,也就是大象的一根尾巴。或许,连尾巴都是虚幻的。


未来的社会


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他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因此,未来社会什么样,未来学校就什么样。


未来之所以难以预测,是因为我们需要“范式”转变。“范式”的概念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来的,他说科学革命本质上是一场范式转换。量变不会引起质变,范式转变才会带来革命。农业社会的人穿越到现在,当惊世界殊。唐代诗人宋之问有一首诗《渡江汉》: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放今天,根本不可能,亲人间谁还通过书信往来呢?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今天远隔重洋可以通过互联网视频通话,成本极低。



高科技可以锁定每一个人的行踪。人类社会已经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工业革命也已发生过三回,从蒸汽到电气到计算机,如今我们又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门槛前。农业时代的古人无法预测工业时代的生活,工业时代的人又怎能想象智能时代的生活?


我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说中美贸易战的本质是“修昔里德陷阱”。也就是说,美国是老大,无论谁做老二,他都得压制。俄罗斯、日本、欧盟,包括今天的中国,概莫能外。修昔里德陷阱的本质是存量竞争,按照人类现在对资源的利用水平,地球只能承载10亿人左右过上舒适生活。


中国14亿人过上好日子,一定会影响其他人的生活,冲突就此发生。存量竞争的原因在于过去70年人类科技发展大停滞,低垂果实被摘完了,所以只能进行存量竞争。过去几十年,“范式”没有根本改变。


未来可能的“范式”革命在哪里?可控核聚变应该是一个。一旦实现,则遍地是能源,粮食、物质将极大丰富,人类活动范围至少可以扩大到太阳系。中美还竞争什么老大老二呢?赶紧去开发太阳系,抢占新地盘。


“范式”革命会给人类带来很大挑战。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大部分人工作单位是一个小部落社会,而居住地则完全是一个陌生人社会。由于网络的连接,每个人又处于一个更大规模的陌生人社会中,这个陌生人社会叫“地球村”。



人类的大脑从漫长的小部落社会进化而来,一下子进入陌生人社会,会是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具体到性别,男性比女性更难以适应这些变化,学校中发生的事已经充分显现。


去年有一本书《爆裂》非常受关注,这本书提出未来社会的9个原则,分别是:


  1. 涌现优于权威;

  2. 拉力优于推力;

  3. 指南针优于地图;

  4. 风险优于安全;

  5. 违抗优于服从;

  6. 实践优于理论;

  7. 多样性优于能力;

  8. 韧性优于力量;

  9. 系统优于个体。


这9个原则意味着我们对未来社会理解的“范式”需要做一点调整。


未来的人才

学校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很多家长很苦恼,孩子不喜欢弹钢琴,要不要逼他学?我认为,比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志”和“趣”,如果孩子对被动学习的内容毫无志向与乐趣可言,即便孩子最终也“全面发展”了,最终也是一种平庸的“全面发展”。


未来的人才,不是标准化产品,而是标准化的反面——异质。


举个例子:要完成一项任务,这个任务需要三项技能,我要组建一支三人的团队。我的最佳做法是分别选择三个人,每个人是其中一项技能上的高手,而不需要样样在行。这样组建成的团队在每一方面都是顶尖水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因此,每个个体都是异质的。生命的价值正在于异质。


《爆裂》的9个原则中,有3个原则可用来描述未来人才:


原则4说,风险优于安全。未来的人才应敢于冒险,不走寻常路。有创新意识,有担当精神。


原则5说,违抗优于服从。未来的人才应独立思考,质疑权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原则8说,韧性优于力量。抗日战争为什么胜利?因为日本人有力量,而中国人有韧性。论持久战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未来简史》作者赫拉利认为人类有两大优势可以应对未来人工智能的挑战,分别是情商与韧性。目前看不出人工智能有这两个品质。


未来的学校

科学家一直在探索脑机接口技术,埃隆·马斯克(ElonMusk)就创建了一家名为Neuralink的公司,开发把脑机接口植入人脑的技术。


这项技术已取得很大进展,如果若干年后成熟,推出产品,那将会带来社会范式的巨大变革!我能想到的是,学生要学什么知识,直接从机器传输到大脑中,瞬间完成。未来学校存在的意义何在?

学校的价值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电视发明之后,学校教育的知识传授功能就受到了挑战。然而事实证明,电视最终没有成为教育工具,而成为娱乐工具。互联网的出现同样如此,学校教育的根基并没有松动。因此,学校的价值并不在于知识传授。


2006年,在庆祝上海平和双语学校创办十周年之时,我面临一个任务,为校名“平和”作一个诠释。我当时读到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之着迷。这八个字来源于易经的乾卦与坤卦,余秋雨认为中国人的人格特征是君子,君子人格的内涵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指的是要努力进取,不甘平庸,厚德载物则是说,人生有很多苦难,每个人是一艘船,德行是这艘船的容量,德足够厚才能承载更多的东西。当时,我灵光一闪,想到另外八个字——“平而不庸,和而不同”。我觉得这八个字本质上与清华的校训相通。


习总书记在去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一语道破根本。学校的价值是培养人,当机器越来越厉害的时候,机器不能做到的事情,就是人的价值,也是学校的价值。


《爆裂》中原则6说:实践优于理论。教育是一种实践,很难用理论去概括。学校教育比任何理论都要丰富得多。徐志摩有一篇文章《吸烟与文化》,开篇有一段:


牛津是世界上名声压得到人的一个学府。牛津的秘密是它的导师制。导师的秘密,按利卡克教授说,是‘对准了他的徒弟们抽烟’。是的,在牛津或康桥等地方要找一个不吸烟的学生是很费事的--先生更不用提。学会抽烟,学会沙发上古怪的坐法,学会半吞半吐的谈话--大学教育就够格了。


教育是鲜活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完成的。伴随思想碰撞的,是理想、情绪、人格、心理的起伏,是场域的联通,是人文的浸润。有人说,未来学校教育,可能会回归私塾的形态。在个性化、灵活度以及人格塑造方面,私塾更适应未来教育的需求。


今天我们强调终身学习,学校的形态已经有了改变。湖畔大学、得到大学、世界五百强企业针对内部员工培训的“企业大学”,以及我们所强调的身边的“商学院”——实践是最好的大学,生活是最好的大学。



《爆裂》中原则7说:多样性优于能力。千校一面一定会被历史的尘埃掩盖。即便是在今天相对注重规范与统一的大环境下,各种微型创新学校依然遍地开花。我身边有少数自由职业的朋友甚至让孩子在家学习,我看这些孩子都很优秀,极具个性与特长。如果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有满足这些家长诉求的学校出现,应当有很大生存空间。

未来的教师


私塾制在现代学校形态中的体现是导师制,教师作为人生导师的责任将会越来越重要。


未来教师将会是一个精英群体,只有精英,才能做导师。


未来教师对教育充满热忱,他们热爱教育,以育人为乐。为稻粱谋的教师,其工作很轻易地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未来教师充满人格魅力。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种事关重大的事情,只能交给人格高尚的人去做。


未来教师极具个性。机器是同质,人是异质。机器可以标准化,人只能个性化。正是生命的个性化,才构成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


《爆裂》的原则3说:指南针优于地图。以往,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执行流程如地图般精确,有各种教师手册,教学参考,教育指南。未来,教育的个性化导致这样的地图和手册将不复存在。


我们把孩子交给教师,只有一个大方向,如同指南针一样,具体路径将由教师去完成,不同的教师一定会走出个性化的路径来。我作为学校管理者,也只能给教师指出一个大致的方向,如何在各自的学科岗位上实现,每一个人自行探索实践。

未来的管理

我这些年做校长,反复思考教育与管理的本质,得出两点结论:


其一是生长。学生要生长,教师要生长,组织本身也要生长。去年年初,上海教育官方自媒体“第一教育”的记者应邀观摩平和学生艺术团新年音乐会,很有感触,采访我并写了一篇报道,题目叫“好的教育是有根的,是自下而上生长出来的”。


文中引用我的话说,教师要退后一步,给学生更大的空间,鼓励自下而上的自我成长;校长要退后一步,给教师更大的空间,鼓励自下而上的自我创新。


其二是赋能。管理不仅仅是让员工创造价值,而是要让员工个体变得更有价值。学校给教师赋能,教师才能给学生赋能。学校把教师变成更好的教师,学校才能成为更好的学校。给别人赋能,也是给自己赋能。


《爆裂》的原则1说:涌现优于权威。学校管理者给教师授权、赋能,学校发展的活力就会涌现出来,根深叶茂,百花齐放。


爆裂》的原则2说:拉力优于推力。在我看来,推决定下限,拉决定上限。一个孩子没有主动的意愿,而是被动地被推着学习,不能久远。好的教育与管理必定激发人内在的动力,激励是一种拉力。


《爆裂》的原则9说,系统优于个体。系统思维是战略思维。时势造英雄,时势也是一种系统。人才可遇不可求,好的系统,使得个体的潜能被激发,群体的价值远大于个体的叠加。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门学科,那就是完整表现的生活。


我有一个朋友说,好好活着,保持健康,10年之后,人类平均寿命就可能突破100岁,甚至120岁。我想,更激进一点,如果有一天,人类科技取得重大范式革命,人可以长生不死了,人生的意义会是什么?生活会是什么样子?那时候的学校怎么样?可能我今天讲的这些东西又得推倒重来。


特约作者

万玮 

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佐藤学:改变一所学校,需要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 

李海林:一所学校的DNA

孩子持续学习的动力,其实源于生活和常识

排版 | 刘双

责编 | 张光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