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坏学生”的逆袭定义“好老师”:世上最酷的事,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



你这个生命有多好,你的教育就有多好。



《嗝嗝老师》是印度的《放牛班的春天》,而且两相比较,毫不逊色。


我是老师,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部片子,心灵受到的震撼是很大的。


嗝嗝老师叫奈娜,她是一个残疾人。因为患有先天的图雷特综合症(抽动症),所以,手握两个硕士学位的她,五年间被十八家学校拒之门外。


做老师,表达清晰流畅是基本要求,没有人愿意接受一个说几句话就要打嗝抽搐,并且发出像狗一样叫声的女孩。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病真的很尴尬。电影才开场的半个小时,奈娜老师一打嗝一抽搐,我也忍不住笑。真的忍不住。


是什么时候已经感觉不到她的“狗叫声”,并且开始默默流泪的?我自己也不知道。



电影不复杂,讲的是奈娜老师如何搞定一个超级乱班的故事。
因为这个已经连续气走七个老师的乱班,奈娜老师才侥幸获得了一份工作——这帮熊孩子实在找不到人可以收拾了,校方束手无策,所以怀着侥幸的心理让执着求职的奈娜来试试。
除了沉浸在终于获得教师职位的幸福中的奈娜之外,没有人觉得奈娜会成功。
当然,最后奈娜成功了。
从一位二十多年的老班主任的角度来观察,奈娜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我们观察她做了班主任之后面对各种矛盾的表现,非常专业,是教科书般的职业素养,很值得学习。



-1-

相信“众生皆可度”


当所有人都警告她“这是一帮没得救”的孩子时,奈娜笑靥依旧,她云淡风轻地说:“到底不过是一帮孩子,他们能坏到哪里去?”


确实,在我们的教育现场,是有一部分缺乏底线的孩子。但是大部分孩子,就是孩子。作为教师,如果没有最朴素的最坚定的好的教育必然能够影响人改变人的信念,首先就输了。


我们做老师,都很反感一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但如果我们站在当年陈鹤琴老先生说这话的语境当中去,我们还是能够理解他的拳拳用心的。


如果我们恰当地确定“会”的标准,我们不焦虑不着急,孩子们,是会被我教得越来越好的。只可惜,我们太心急,我们不愿意等。


所以,当听到奈娜老师说出这句话,我就知道,她会赢。



-2-

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孩子


奈娜接手的 9F 班的孩子,给她的下马威不是一般般的让人愤怒。


上课第一天,铃声响了,孩子们拖拖拉拉地进来了,抽烟、养老鼠,吃口香糖,聚众打赌新老师能呆多久。


第一节课,就现场编流行歌又唱又跳集体嘲笑侮辱奈娜。在粉笔、椅凳上使小把戏让她当众出丑,这已经是小儿科。放了她电动车的气,将她的信息印成妓女广告张贴在大街小巷,才是最过瘾的恶作剧……


这些行为在现在任何一所学校,恐怕都是不能容忍的。对于一些迷恋“依法治班”“依法治校”的老师领导而言,恐怕更是十恶不赦。


奈娜老师不是不怕。第一天走进教室,面对混乱的场面,她一个人面朝黑板,调整了许久,鼓了很久的勇气才敢正对学生。


对这样的一群无法无天的孩子,奈娜选择了理解和包容。她说:我更担心的是孩子们不能容忍我——她直面自己的缺陷带给学生的不适和困惑。



她跟学生一起兴高采烈地唱他们自编的嘲笑自己像狗一样叫的流行歌——她用这种方式告诉学生她深知自己的弱点,也丝毫不回避这个弱点。她也用这种方式让第一次进攻的孩子们悻悻而收。


她懂得儿童的心理:你越不在乎,他们就越无趣。


当学生的恶作剧升级,戳到校长那里,全班都要被停课的时候,她毅然站出来帮助她们背黑锅。


而且,她跟校长分析:哪怕他们这么胡闹,但是从这胡闹中还是能够看到他们的智慧、合作精神、凝聚力。只要善于引导,这些都是可能变为正能量的……


如果不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孩子,如果没有儿童立场,奈娜在这个班上真的是一天也不可能呆下去的。儿童视角帮助奈娜理解了孩子们对自己的伤害。


对奈娜而言,她不仅仅是包容和忍耐的问题,她透过孩子们最坏的表现,也依旧看到了他们的潜能。而后来故事的发展,证明了奈娜的眼光。



-3-

把诊断和研究孩子当做教育的起点


教育不仅仅是我们习惯的提要求定规矩然后训练学生遵守这些规矩,好的教育一定是启发,激发,还有,帮助。


如果第一阶段的奈娜表现出来的是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内心的话,第二阶段的奈娜开始成为了真正的教育者。


家长会全体家长的缺席,让奈娜走进了贫民窟,走近了这群孩子的生活。深入进去之后,奈娜终于搞明白了这群孩子叛逆胡闹厌学的原因。


没有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没有孩子会平白无故地放弃和堕落。


9F 班的孩子,因为拆迁征地的原因,勉强被这所著名的私立学校接收。虽然进来了,但学校并没有人从心里接受他们。


他们不仅被单独编班,而且不管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其他班的同学,都认为他们是异类,是学渣,打心底里嫌弃他们,而且丝毫不掩饰这嫌弃。


开家长会,其它班级的学生父母开着豪车,打扮光鲜亮丽地到学校来。而他们的父母,即便关心他们的前途也没有更多精力关注他们。起早贪黑地卖蔬菜,争先恐后地抢生活用水,在硬纸板上睡觉……才是他们的正常生活。


在其他班同学看着电视,喝着牛奶,玩着最新游戏的时候,这群孩子正在帮着父母补车胎、卖蔬菜,或者流浪街头通过赌博来补贴家用……



贫富差距,阶级差异,是小小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体会的生活真相。
他们被这些歧视刺痛着、伤害着。
所以,他们才会一边愤恨“ 9A 班的学生有仆人帮他们擦屁股,我们想蹲坑却要排 50 米的长队”,一边以装作不屑的自暴自弃的方式报复学校,报复社会。
他们越缺少爱,越缺少尊重,就越变得冷漠坚硬游戏人生。而越冷漠坚硬游戏人生,就越缺少爱缺少尊重。
这群孩子,就这样陷在一个可怕的轮回中。没有人懂他们,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懂自己。继续混下去,回到贫民窟,重复祖辈父辈的生活,似乎就是他们命定的归宿。
他们虚度时日,懒得挣扎。
幸好他们遇到了奈娜。
这群的孩子的病是社会的病,他们的困境是社会的困境。
奈娜的病是身体的病,她的困境是身体的困境。
但不管是哪种困境,孩子们和奈娜都一样一直生活在歧视之中,都一样长期在漫漫黑夜中煎熬。经历了相同苦痛的人,才有可能共语人生。
困境,让奈娜从包容忍耐走向了同情理解。也只有如她那样的生命,才知道只有一味药,才能疗愈孩子们的病痛。那味药就是——
爱!无条件的爱!


-4-

爱,是才华,是智慧


研究了孩子们的家庭背景,窥见了孩子们的心灵隐痛之后,奈娜老师开始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总的说来,她在两个方面都做足了功课:


首先,她做了一个成功的心理老师。


在每一个事件的关键节点,她都把疏通学生的心理当成头等大事。她用放飞飞机的方式引导学生直面自己的内心恐惧,认识这个恐惧,接纳这个恐惧。


她引导孩子们认识到:人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跨越这个局限性,生命就打开了。


她通过精细地观察,发现了每一个孩子的特长——虽然这些所谓特长仅仅是因为他们在家庭劳作中过早地被动拥有了一些“生活经验”。


奈娜老师巧妙地把这些经验和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转换为了他们的“特长”,让每一个原本自卑的孩子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和科学离得这么近,原来自己也是天才。在孩子们遭遇引诱深陷“作弊门”时,她选择相信,坚定地和他们站在一起。


奈娜是典型的“人师”而非“经师”,她不断地借助科学知识的传授把前行的动力注入孩子的心田,让孩子们意识到前方和追寻的意义……


作为一个有着不可逆转的缺陷的残疾人,她站在那个地方,以一种让人既啼笑皆非又庄重严肃的方式说话和行动,其本身就是无声的证明。


她不用说教,她的一言一行本身就是教育的最好资源。奈娜最大限度地让自己成为了孩子们的榜样——她慢慢把短板变为了长板。


看着奈娜老师,我深深感叹:要想做好老师,不懂心理学,不从心理疏导的角度去工作,根本不行啊!



其次,针对这群孩子严重厌学的问题,她创造出了独特的“奈娜式教学法”。


比如孩子们基础不好,缺乏学习兴趣,奈娜就带他们到操场,以扔鸡蛋点名的方式给他们讲解什么叫抛物线。


奈娜式教学法的特点就是不拘一格:


教学场地不拘一格——绝不限于教室;

教学学科不拘一格——打通各个学科,进行跨学科整合教学;

教学方式不拘一格——以游戏法为主和生活情境法为主,让学生在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中去学习……


总之,奈娜和学校的其他老师完全不一样,她从不灌输知识,她的教学,总是在生活现场,直面学生日常的真实。她的教室没有围墙,她的思维更没有围墙。


这样的教学很快就迷住了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助力学习兴趣的激发,再加上信任和等待的力量,孩子们和奈娜终于成为了“铁杆死党”。


孩子们身上潜藏的巨大能量爆发出来。他们为捍卫尊严和报答师爱而学习,叛逆的顽童终于走上了正道。


这条道路的意义在于:你越发愤刻苦,成就就越大,自我认同就越多,幸福就越多;而幸福越多,自我认同越多,就越愿意发愤刻苦,而成就就越大。


一群原本已经被死死困在贫穷和堕落的轮回中的孩子,终于被爱救赎。而同时获得救赎的,远远不只这群贫民窟的孩子们。


最开初和奈娜针锋相对的,根本不相信这群穷孩子有救的贵族学校的老师,终于在奈娜的努力中看到了自我的狭隘,并且做出了感人至深的改变。


这个形象非常动人。这位老师是传统教育的坚守者,是所谓“正统教育”的捍卫者。他的改变是奈娜的成功,也是新的教育思想的成功,爱的成功。


而最开始分属天堂和地狱的不同阶层的孩子,从互相仇视到互相接纳。这所贵族学校,成为了不再有等级阶层划分的桃花源。


这于贫富差异悬殊,等级森严的印度,这于更多的并没有解决种族歧视的国家,是多么大的治愈性效果啊。



同样受益的还有嗝嗝老师,她付出爱也得到了更多的爱。


勇敢的奈娜也有自己的恐惧。她与父亲的关系是比自己的病更痛的痛。


小时候,奈娜到处被嘲笑,让父亲觉得很难堪。他坚持要女儿去特殊学校,和奈娜的母亲产生了严重分歧。


父亲不堪重负,终于离开家庭。奈娜在母亲和弟弟的支持下长大后,想做老师,但接连求职失败,父亲便一次次提议要托关系让她去银行上班。这对敏感的奈娜来说,无异于是来自于亲人的歧视。父女俩的关系,一度跌到冰点。


直到父亲听到了 9F 班最坚硬最叛逆的孩子对奈娜表白:“老师您说过,当这个世界上没有指南针的时候,水手靠自己的手来辨认北极星和方向。我虽然不懂天相,但是在地球上,您就是我们的北极星。我很害怕,怕你抛弃我们。”



孩子们真诚的表白唤醒了这位固执的父亲。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反对过奈娜去做老师。


孩子的敞开心怀,也让奈娜终于懂得,抗拒和排斥的背后,是更深的害怕和不被爱的恐惧。父亲的所有举动,其实都是因为担心女儿在外受人歧视。坚硬的父亲其实也承担着巨大的爱的负担。


历经漫长的岁月,彼此在对爱的学习过程中,奈娜和父亲,终于和解。



奈娜接受了 9F 班的孩子们,让他们找到了学习和生活的力量。孩子们接受了奈娜,又让她找到了和父亲相处的勇气以及更强有力的生活勇气。


这就是爱的相互成全。


一个人付出爱,让别人变得更好,也必然让自我更加圆满。


奈娜就是如此,她从少年时代的阴霾中站起来后,一生接纳自我的怪病,并且不以此为病。因为先实现了自我救赎,所以才能救赎他人。


而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她自己,成为了自己的佛——在千难万险的尘世之中,她收获了终极的幸福——那不是顶级优秀教师的荣誉,而是珍贵的自爱和他爱。


我说教师的专业发展要“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奈娜老师,真的做到了!


而最让我感动的是,让真善美循环起来的那个起点。这个故事,是一个“社会之爱成就孩子成长”的故事。奈娜在坎坷绝望的少年时代,遇到了她的老校长——一位仁爱的老人!


他不仅终止了奈娜的被反复劝退的命运,他还教给奈娜如何勇敢地面对世人的嘲笑,如何勇敢地直面命运的考验。后来奈娜一定要当老师,并且相信自己“天生就是最好的老师”,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全部来自于这位可敬的校长。


老校长成就了奈娜。奈娜也把传递这种仁爱当成了自己终生的使命。爱,因此循环,因此而生生不息。



看这个电影,会让人对自我,对生活,对教育,对世界更富信心。


是的,众“生”皆可“度”,度人先度己。


你这个生命有多好,你的教育就有多好。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走访五国学校,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
12种简单好用的创意活动,让孩子爱上阅读
原杭州学军中学校长卸任后拒绝两百万年薪,做了一个“傻”决定

来源 | 青兰小学堂(ID:Tsinglanschool)责编 | 张磊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