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ISA测试:从“学习罗盘2030”到学生评价的全球趋势 | 头条

尤里·贝尔法利 新校长传媒 2020-09-01



我所在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发起方,但我不会过多着墨于PISA测试本身,而想与大家探讨PISA测试背后更重要的问题:教育评价应该指向哪种学习,能够促进学习的评价是怎样的,以及基于教育评价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时要注意什么。



什么能力很重要?如何进行评价?


首先需要大家思考的是,当下需要迫切将哪种能力纳入评价中?许多国家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大多认为是“技术”。为什么?


今天,我们正在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能使用机器、软件甚至人工智能进行同声传译,这同时导致学习外语的意义和目的相较于以前发生了改变。


而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对年轻人的期待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不仅希望他们知识渊博、能够胜任某份工作,还希望他们能够成为积极建设未来社会的一分子。这都要求我们去思考探索教育理想,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助力年轻人的成长。


于是,OECD在过去3、4年时间里协同约30个国家的教育专家和决策者,其中包括中国,研究梳理出了对年轻人当下、乃至未来生活至关重要的能力。前段时间,这份研究成果终于面世,它就是OECD《学习罗盘2030》(Learning Compass 2030)。



为什么取名为“罗盘”?因为我们认为,教育应该帮助年轻人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生活,而非成为他们生活的中心。某种意义上,它是未来PISA测试的纲领,PISA三年一次更新,而在下一个三年到来时,PISA会加入哪些指标,将遵照《学习罗盘2030》的原则。


我想与各位分享《学习罗盘2030》中经过多方探讨验证、达成共识的核心观念。


《学习罗盘2030》中提到的“能力”,不仅是指如何获得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如何利用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以实现“在陌生环境中的自定航向(Navigating Oneself)”,进而找到应对复杂不确定性的正确办法,最终实现自身、社会和全球的福祉。


与此同时,《学习罗盘2030》划分出了四个核心基础能力:


身心健康基础(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它决定了一个人学习、自我完善的方式。许多国家非常重视这一点,一些地区甚至开始重新审视此前制定的体育、心理课程;
数字和数据素养(Data and digital literacy),它将贯穿人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社会和情感基础(Social and emotional foundations),它与知识的认知能力同等重要;
识字和计算能力(Literacy and numeracy),它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开展其他学习的基础。



研究还显示,在设定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评价时,我们要关注三个重要方面:


第一,年轻人是否具有创造新价值的能力。我们在享受到科技和发明所带来的大量益处时,也需要警醒,不能忘记人类自身的能动性。我们既是科技的发明者,也要决定自己如何从科技中受益。现在,这一点也成为学习领域的一个焦点。


第二,承担责任的能力。即所学知识能否帮助年轻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变革。我们希望培养他们这种态度,发展相关能力。


最后一点,信息爆炸时代让我们时常面临多重选择,必须去权衡各方面的利弊,这将让我们面对许多困境,所以,我们也要有能力缓解紧张,走出困境。


那么,这些能力、重要方面对教育教学意味着什么?


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固然很重要,他们还需要投身社会变革和建设中——针对这一愿景,许多国家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反思讨论,还有很多国家在尝试厘清学生自主性的定义,探讨如何将之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中,让学生不仅仅是单方面吸收知识,还要能够根据所学采取行动、解决问题,并对产生的影响、结果制定相应的对策。


此外,我们还对大量企业、机构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社会组织更看重一名学生是否具备以下能力:适应力、勇气、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认知能力。

工业发展趋势


想必很多人都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具体如何落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另一个挑战是,教育改革是否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这些能力,而要想在教育评价中检验结果并非一件易事。
在教育评价方面,PISA作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希望能够推动评价发展,而不是仅仅展示学生阅读、识字、数学计算能力水平。因此,PISA做出了改变。
目前,PISA已经做成了关于“协作能力”的评价,即让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由PISA设计的一套统一的提问测验系统(其中包括了一些游戏),从而测试学生会如何解决问题,过程中会找到哪些其他角色,经由电脑得到各个学生的深度数据后,最后再将进行数据汇总、比对。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人机互动努力模拟人与人的互动。


一个人终身学习、勇于探索的能力非常重要,本质上,这要求一个人具备成长型思维。2018年,PISA就在全球范围内针对“ 15岁左右的年轻人是否具有成长型的思维?”做了研究调查,我们得知,世界各国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或多或少都具备成长型思维,此外,我们还得到了两个发现:


第一,在爱沙尼亚、加拿大、日本等国,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具备成长型思维;而其他的一些国家地区,包括中国4个省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水平并不高。尽管在刚刚公布的PISA2018测试结果中,中国4个省市的学生得到了全球第一的成绩,但是很遗憾,在成长型思维方面,他们的表现并不佳。


第二个发现基于测试调查中的一个例外。通常情况下,优生相较差生有更好的成长型思维水平,但是有一个地方,其差生的成长型思维水平反而好过优生——正是中国4个省市。不过,我们需要谨慎对待这份结果,通过持续的研究,找到它的根本原因,并找到它对学习产生的潜在影响。

学生评价的全球趋势是什么?
说回教育评价。之前几位嘉宾已经分享了关于不同评价类型的研究,而OECD这次将带来基于国际比较研究得出的课堂学生评价。但是在这之前,我们要意识到,课堂学生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系统的一部分,并非独立的存在,它与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紧密关联,存在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它的改变要求教育评价系统整体发生改变。


那么,我们在对比分析几种评价系统和相关政策后得到了什么呢?


其一,世界各国都在课程中提倡培养学生(《学习罗盘2030》中提到的)几种重要能力;其二,评价政策越来越倾向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标准性评价;其三,一些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和报告作为绝大多数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仍被保留下来;其四,也有部分国家重新聚焦在大规模评价上。


而在分析了近20个教育系统后,我们碰上了难题:我们的分析系统突然举步维艰,比如,不知道如何在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间取得平衡;又比如,对不同评价种类的目标及用途缺乏理解,以至于出现了误判。


此外还有一些挑战教师教学评价与学生学习评价之间,评价和教学之间缺乏联系;我们缺乏对系统和学校评价的理解;我们缺乏构建评估评价体系的能力;一些老师的想法和提议没有达成共识;宏观政策和学校领导层无法提供支持,以至于部分解决策略无法生效……这需要政府在治理时明确权责分配,贯彻执行制定的评价体系。
这些问题是否有解决思路呢?
事实上,我们可以在实施评价的时候,将标准化测评、教师主导评价、学生主导评价等,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结合;不应该有太多细枝末节的评价阻碍学生的学习;确保学生评价是包容而多元的,能适应不同的学习者的需求。以上对策可能导致不同评价方法之间产生冲突,但我可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平衡,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坚持以教师为本的评价,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抛开教育一线实践者的视角,PISA方面是如何将这些概念和对策融入促进学校发展、评价发展的实践中的?


众所周知,PISA是一种针对教育系统而非学生的教育评价,不过,PISA对学校来说并非毫无意义。它可以帮助学校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估。为此,PISA要采集到学生的背景等相关数据。


除此之外,PISA还能促成更有效的校际交流。有许多学校对其他国家的学校深感兴趣,一些国家的教育系统也在向其他国家开放参观学习,其中,一些需求方通常会参照PISA的研究成果,找到和本国存在同样问题或面临着相似挑战,但采取了不同解决路径的国家。


比如,PISA之前向西班牙的学校引介了评价体系,有一所学校借助PISA得知他们的数学、科学素养实力不错,同时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及背后的根源,比如,一些学生在家里说西班牙语,但是在一些学生家里并不说西班牙语,这是由移民导致的差异。


他们还发现,一些学生学分表现很好,但是却很少享受到学习乐趣,学习动机不足。为了得知采取什么方法能够改进问题,他们与教育共同体进行探讨,希望得到学生的数据,并希望与美国、巴西等地的,面临类似情境的学校建立联系,相互交流学习。不过,若非隶属部分教育共同体,国际交流还是较难促成。


这给了我们一些启发:现在世界各地的学校都在尝试了解学生的社会情感、背景等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学校合作,共享、交换彼此的优势资源来解决问题。


还有一个趋势: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老师把观察作为一种了解学生行为、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甚至还有一些国家在进行诸如“哪种教学和学习是最好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的相关研究。所以老师们其实还可以依靠观察的力量,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

什么能够驱动强大而公平的学习?
评价的终极目标是要帮助学生学得更好,那么我想和大家探讨评价背后的一个问题:什么能够驱动强大而公平的学习?


我在此抛砖引玉:


此前,我对中国教育的印象停留在注重应试教育,这次来到成都,有幸去参观了两所本地学校。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两所学校更多地提到了全人教育,并且,我在一堂科学课上看到了探究式学习,即在讲授知识概念时,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完成。

比如,抛出一些轻球和重球,通过它们的滚动速度来认知地球重力的存在。成都的老师们非常重视这种教学方式,教学设计非常好,政策和学校领导层也很重视探究式学习,在评价体系上给予了支持。


很多人也认为探究式学习能够驱动更强大而公平的学习,从而产生更好的学习结果。但问题来了,根据PISA的研究显示,探究式学习和学习结果之间并非正向相关。为什么?
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理念本身是正确的,但这都是基于良好的指导框架以及教学设计,而一个良好的架构还包含了学习氛围、学校整体氛围,任何一个环节的好坏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根据全球数据反馈,我们发现探究式学习还需要时间进行探索,还需要老师具备一些更专业的技能,有时候还需要更多的资源,或者一些专业知识,相关的工具和环境才能开花结果,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这些事情无一不耗时、耗力、耗人。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感兴趣 教师犯错,校长受罚:老牌名校这样走出酱缸 
高质量学习是怎么发生的?
“我10年校长当得很失败,感觉自己白活了……”


作者 | 尤里·贝尔法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早教和学校部部长来源 | 本文根据尤里·贝尔法利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演讲录音整理整理 | 芋圆责编 | 刘双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