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希贵:2035,教育现代化的八个挑战 | 一周精读



01

李希贵:2035,教育现代化的八个挑战


站在2020年的开端,眺望2035年的教育。2035年,现在学校里上学的孩子们正值青壮年,那时候的他们能否成为中国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材?


面对社会焦虑、信息爆炸、技术创新、全球一体的新时代,教育更需要回到初心,重新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命题,用实践与探索回答以下8个问题,让教育回到“人之为人”的根本上来。


挑战一:如何实现“有教无类”,走向全纳教育?有教无类是从我国教育发展史上闪现的光辉。


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增加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比例增加到一定程度,必然带来入学政策的调整,高中就近入学、中考逐步淡出将会成为趋势,校园生态也将发生很大变化,其主要特征是同一所学校、同一间教室的学生学业成绩差距悬殊。


这种悬殊的特征又必然让学校教育回到“有教无类”上思考应对之策。在全纳教育背景下,为差异化的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方式、为每一名学生创设适合的成长跑道就势在必行了。


挑战二:如何提供丰富可选择的课程,实现因材施教?


教育是帮助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学校教育需要抽取社会生活中的典型部分,并通过浓缩和提纯,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情境变成学校的课程,让每一名学生可以安全地试错和探索,帮助拥有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体验不同的成长路径,以及有可能遇到的社会情境。


同时,教育也必须担当起个体启蒙的责任,通过课程的选习,帮助学生唤醒自我、发现自我,最终成为更好的自我。丰富可选择的课程才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入口。


挑战三:如何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走向核心素养?


现代学校采取的教育模式,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但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传统的知识和常规的认知已然过时,人类的手脚被释放,头脑也通过搜索引擎、人工智能被外包和不断延展,而这些趋势还将以我们无法预知的方式和速度继续塑造未来。


因此,学校教育要实现从教走向学,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高阶的问题解决与思想创造层级进行自主性学习,逐渐沉淀下发展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把学习变成有趣的搭积木过程。


挑战四:如何通过组织结构的变革,实现育人模式的转型?


当前社会普遍流行的观点是,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充分说明了学校这一组织结构中领导者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合格的领导者也会给组织带来消极影响。


近年来,扁平化、去中心、小组织等新名词的出现,其本质就是通过组织结构的改变来激发人的内在动力,让组织不再只由大脑指挥,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决策中心。这些都给学校的未来带来了启示:把学校组织视作一个生命体,让其在生命周期内保持健康与活力;通过组织结构调整,促进学校育人模式的真正转型。



挑战五:如何从传统教室走向学习社区?


现在的学校空间和100年前的学校空间有什么不一样?工业1.0时代的模式,无法培养出适应4.0时代的人才,时代需要富有创造力和适应性的主动学习者。


教育从传统教室到学习社区的转型,是当前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学校要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社区的空间和任务设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应对真实世界的挑战。


挑战六:到底多大规模的学校才能支持学生更好地学习?


近年来,小微学校的教育备受世界瞩目,学校规模大小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开始被审视。当前中国大规模学校居多,主要脱胎于苏联班级授课制模式。


目前,许多大规模学校已经开始实施组织结构调整,年级管理模式成为主流,年级主任、班主任这些离学生成长最近的人成为重要决策者。但如何在解决优质教育均衡的集团化,与支持学生更好学习所需要的小规模之间取得平衡,仍需要我们用更长远的目标去调整和改进更加适合每一个孩子成长的学校环境。


挑战七:教师如何应对工作性质的变化,成为情绪劳动者?


近年来,关于教师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话题热度不减。其实不必惊慌,答案是否定的。未来教师的发展趋势是从单纯的脑力劳动者转变为情绪劳动者。


未来教师将会在设计学习体验、领导学生学习、评估学习结果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教师负责读懂学生、辨识行为、引导情绪、创造学习的巅峰体验,只有这样,课堂上以学为中心才能真正展开,教师也将在个别化和差异化的指导中获得职业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挑战八:学校如何与院墙外的教育者进行合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学校的围墙坍塌了,线上教育日益火爆。近年来,美国涌现出一批普渡、WGU等线上大学,正在完成向线上教育的转型。据调查,美国60%的学习者已经是“非传统大学生”,是工作后有学习需求再来选修合适的课程学习。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已成趋势。线下校外教育机构也热度空前,无论是兴趣爱好还是学业应试,在课程内容上都越来越接近传统学校。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应该何去何从?我们应该协同合作,化危为机,找到学校教育的独特优势: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可以让孩子安全试错的校园环境,足够丰富的选择性课程,让学校成为孩子的人生主题乐园,成为孩子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李希贵:2035,教育现代化的八个挑战



02

《中国未来学校 2.0 创新计划》正式发布


(一)明确未来学校的理念体系


围绕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用未来教育的眼光重新定义学校,推动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一步明晰未来学校的中国特色维度、全球化维度和高质量发展维度,确立未来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开发制定未来学校评价标准。各地要结合本土优势,总结提炼未来学校发展的特色理念和创新方式,汇聚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系统化的未来学校发展路径。 


(二)开发未来学校的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教师和家长三大关键主体的需求,形成特色课程体系。其中,学生拓展课程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课程整合和学科拓展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课程方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教师发展课程要以未来教师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为导向,通过专题式的课程内容和现场研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家长成长课程则是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内容,引导家长 与学校相向而行、增加合作,共同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三)探索智能时代的课堂形态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以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形态,深入开展大单元教学、 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精准学习、自适应学习、项目式学习等课堂创新。积极探索智能时代的课堂形态,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未来工作生活需要,让技术赋能教育,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努力让课堂变成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场。 



(四)研制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评价方式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研制科学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建立智能化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型,重点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全样本、全过程、多模态的数据采集,认证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成就,勾勒学生成长画像,提供个性化的改进方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五)构建未来教师能力框架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聚焦未来教师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包括课程与教学设计、教育教学评价、学习环境创设、师生沟通能力、信息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构建未来教师能力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评价标准体系和培训课程。 


(六)探索智能时代的未来学校治理模式


聚焦未来学校治理的核心问题,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力量的整 合,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优势,促使学校从传统科层管理向扁平化、柔性化、弹性化管理转型,积极开展选课走班、学习共同体、导师制、学院制、集团办学、社会课堂、智慧校园、5G校园、大数据分析平台等方 面的探索,逐步形成未来学校治理的创新路径。 


(七)创建面向未来的学习空间


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打破传统的工厂式教室布局,满足教师的多样化教学需要,探索空间、课程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把单调乏味的学校建筑打造成温馨宜人的育人环境。通过开展教室布局创新、非正式学习区、绿色学校建筑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扩展学校的公共空间,打造开放、灵活、绿色、富有活力的未来学习空间,提升社会情感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建设未来学校发展新生态


积极引导多元社会主体参与未来学校探索,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产品和服务,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吸引各行各业的专业力量参与学校教育,鼓励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等社会机构向学校开放,为学生成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真实的学习场景,努力形成校内外相互沟通、资源高度共享、流程无缝衔接的办学新格局。支持学校购买教育服务,拓展教育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帮助学校构建起一套更加完善的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来源:中国未来学校实验室《中国未来学校 2.0 创新计划》正式发布



03

课堂改革新聚焦:关注学习革命和课堂效率


(一)关注学习革命


1.为什么倡导“课堂从以学习者为中心到以学习为中心重心转向”?


前者多从教师改变视角撬动课堂改革,关注课堂组织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改变,改的是教学关系、教学性质,重在教的改革,后者意在从学生学习改变视角触动课堂改革,重在学习主体自身改变,重在学的改革,重在教学意义改变,重在对学习本质再认识再定位。


2.这一观点对赢在课改后半场有什么启示?


构建高效课堂学习学,全面提升学习者学习素养。学习是需要学习的,教学更需要“教”学。学习的“学习”指向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寻求学习本身价值及发现学习意义;重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工具的学习与使用,把上述内容从原来暗线、碎片化、随意化学习变为明线、系统化、统筹安排的学习。


3.以学习为中心深度课改的核心主张如何落地?


从教学设计走向学程设计,从学生学习“被”设计、预设计,走向自主设计、生成设计、个性化设计。从关注学科章节知识逻辑走向关注“基本问题—思维方式—具体思维模型”的学习逻辑、问题解决逻辑。


(二)关注课堂效率


策略一:训练学生课堂上的5G学习素养


高效阅读、高效思考、高效倾听、高效表达、高效记忆


策略二:强化学生课堂学习的习惯、素养。


课前预习注重培养孩子预习习惯,渗透、教会学生预习方法,若学生能把预习结果用思维导图呈现更好。


课堂讨论中,先独立思考,有自己观点、想法时再讨论;讨论时注意倾听;听了别人发言要善于对自己答案修订完善,要有新收获。


记笔记时,要注意边听边记;听懂的不记;书上有的不记;较长句子用关键词或符号快速记;课堂上粗略记,课后再转化为详细笔记等。


课堂小结中让学生自己小结,课堂上说出来、课后写出来;提倡用思维导图等学习工具小结;可以从知识、方法、元认知三个角度小结。


策略三:打造高效课堂“4G辅助系统”。


高效早读、高效自习、高效纠错、高效作业。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课堂效率与学习革命

04

钟启泉:核心素养,奏响学校变革进行曲


(一)刷新学校的教育目标


学校变革的目标是寻求“优质”与“平等”的兼得,对这二者的追求不是对立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变革,其目标在于培育每一个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公。


学校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这意味着,“知识本位”的教育逻辑应当让位于“素养本位”的教育逻辑。所谓“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不仅是指单纯的知识、技能,更是指运用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在内的种种心理和社会资源,在特定情境中应对复杂课题的一种能力。它是一个整体性概念,融汇了“知识、技能、态度·价值·伦理”三个基本要素。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培育优秀的“记忆者”,而在于培育出色的“思考者与探究者”。


(二)优化学校课程结构


多年来,我国的应试教育的课程设计体现出了“重脑力轻体力”“重认知能力轻非认知能力”“重学科知识轻跨学科素养”等特征,与“核心素养”的理念格格不入。我国的课程发展方略应当反其道而行之,求得三个维度的均衡发展。


求得脑力与体力均衡发展。脑科学研究表明:运动使牵涉思维与情感的神经传递物质以及神经化学物质保持平衡,而一旦保持了这种平衡,将会改变整个人的一生。体育运动对于人们的思考方式、感悟方式乃至人生的成功十分重要。


求得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均衡发展。促进个人成功与社会进步的能力是多元的。研究表明,阅读能力、运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认知能力”固然重要,但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忍耐力、自制心、抗逆力等“非认知能力”同样重要。“非认知能力”是源于个体人格成长起来的,是可教的,而且它的培育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条件的。


求得学科素养与跨学科素养均衡发展。学科学习与跨学科学习是养成“核心素养”所必需的两种教学方式,两者相辅相成。跨学科学习能帮助学习者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课题解决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学习者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确立课题,收集、整理、分析、归纳与表达信息,帮助学习者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养成积极的社会参与心态。



(三)打造有效学习课堂


学习科学所谓的“有效学习”,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是指教师、学生和学习共同体其他成员在某种情境活动中建构共同理解所产生的学习,可称为“有意义学习”或“深度学习”。


学习科学提示的促进“有效学习”环境设计的若干基本原理包括:


①学习者是“有效学习”环境的核心参与者;


②学习的组织应当保持高度的社会性,积极地促进组织优化的协同学习;


③学习是基于情感、动机、认知的动力性交互作用的影响而产生的;


④有效的学习环境对于学习者之间的个别差异(包括既有知识的差异)格外关注;


⑤通过正确地把握学生的个别差异与个人需求,能够提供得以充分达成的挑战性课题,追求所有学生的发展;


⑥有效的学习环境伴有明确的期待,能够展开同这种期待相应的形成性评价战略;


⑦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通过形成层级化的知识内多个基本要素而形成复杂的知识结构。如果能出色地形成这种知识网络,将有助于知识迁移的理解能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核心素养,奏响学校变革进行



05

下一个十年会发生什么?教育将成为“知识创造社会”的原点


未来社会不仅仅有人,还有一个更大的可能性,是人跟知识组合之后的一个社会。人在未来人机共生的社会当中人的意义在哪里?如何让人能够在未来活出人的样子?这实际上是我们今天教育可能遇到的最大的挑战。


所以我们因此会要求,无论是从教育还是一个人的维度上来讲,我们可能肩负着两个最大的、之前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巨大的责任,一个就是你在创造一个社会,一个就是你对整个宇宙必须责任承担。我们就会要求,对于我们来讲最重要的就是你如何致力于创造知识。


首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主体,我们能不能真正的觉悟。


我们就会知道人机共生之后,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完全改变的,不再是从属关系。


如果每一个都是主体概念的话,那作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主体人来说,你的主体意识如何觉醒?你如何意识到你的责任,如何意识到你对周遭世界的影响,甚至对于整个宇宙的影响?


所以我会想到苏格拉底,他会告诉你,当你觉得你无知的时候,其实才是你获取知识的真正前提。所以林校长讲五个教育共识的时候,也会告诉我们,我们如何真正拥有批判的精神,我们如何真正理解我们跟这个理解的关系。


而这种主体的觉醒、主体的觉悟,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来源于我们通过教育去唤醒。而所有的专家都在这个地方跟大家设想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困难,以及挑战,就像我们刚才在回顾整个教育的培养模式的时候,我们都会心地笑。很重要的就是我们自己主体的觉悟是否能做到,这是第一个。



第二,我们有没有能力去超越感知?我们看到的就是真的吗?我们没有看到的就不存在吗?


其实我过去在学习的时候,我感受最深的一个概念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叫做洞穴理念,当柏拉图讨论这个概念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们其实是受限于我们的认知。当我们受限于自己认知的时候,我们就会认为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我们理解的才是存在的,我们存在的才是合理的。可是如果你没有能力去超越这些感知,你没有能力去认知那些永恒存在的东西,那也许你就不理解什么叫做知识。


所以当我自己不断去研究的时候,我其实也是深受它的影响。当我们影响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其实我们知道知识有一个能力,这个能力就是超越于有形去感知完全未知的东西。所以当我们看未来教育的时候,其实我内心最想感受的东西,就是我们有没有能力让我们的学生不是以已知理解未知,而是有没有以未知创造未知,这是我们超越感知最重要的部分。这是第二个。


第三,我们能不能高于自我?


我们在很多的时候,其实都不断地去理解我们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理想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想,如果从《道德经》看,有老子的启发,他就会告诉你为什么开篇叫“道恒道,非常道”,就是因为他告诉你说这个道并不是恒定的。为什么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认知当中,我们一定是有能力跟它组合在一个空间当中?是因为这个道并不是一个恒定的道。如果你愿意去跟这个自然做融合,高于你自己的追求和自己的想法,把你完全放在一个大的空间当中,你的选择、你的行动,以及你的努力,其实就会是一个新的道。


这种重新去设立的道路,重新去建立空间,正是《道德经》给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启示。而这种启示就意味着我们在教育和知识的场景当中,我们是有能力为我们的学生、为我们自己去创设一个新的场景,而这个场景经你的选择、你的努力,以及你的行动会是一条新路。


所以如果我们认为知识在未来是一个完全创造社会、完全创造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核心变量,那么我们重要的是在于,我们能不能够高于自我、能不能够超越感知、能不能主体觉悟?而我从事30多年做老师的身份来讲,我觉得这三样东西完全要由教育去承担它。


来源:春暖花开 下一个十年会发生什么?教育将成为“知识创造社会”的原点



06

2020年,各国教育新政


(一)美国:继续支持STEM教育&开展“英语学习者”支持计划


1.联邦教育部拨款5.4亿美元继续支持STEM教育


2019年11月8日,美国教育部宣布将投资5.4亿美元支持STEM教育。联邦政府2018年发布了五年STEM教育战略计划,希望能为各个年龄段的美国人提供优质的STEM教育,从而促使美国成为STEM素养、创新和就业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此次拨款属于该计划的一部分。


2.多个州联合开展“英语学习者”支持计划


2019年末,美国教育部提供的240万美元赠款,用于支持各州开发和改进衡量与促进英语学习者(又称英语语言能力有限的学生)学习的方法。


该项目旨在实现四个目标,主要包括:


  • 设计能够有效衡量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发展水平的模型;


  • 了解英语学习者学习进度与计划实施之间的关系;


  • 支持参与州改进自己的促进模式;


  • 帮助各州理解提高英语水平的有效措施,并为各州提供可相应配套资源。



(二)芬兰:开展教育起点公平计划


芬兰教育和文化部将启动“学习权——教育发展计划的平等起点”(Right to Learn – An Equal Start >)一揽子计划。该计划将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实施,旨在促进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公平与卓越。在三年内,芬兰政府将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计划拨款1.8亿欧元,为学前教育阶段拨款1.25亿欧元。


基础教育阶段的项目旨在缩小和防止由于社会经济背景、移民背景或学生性别而造成的学习差距。此外,教育部也将努力阻止区域不平等加剧的趋势,加强对提升学习、入学率以及扫盲工作的支持,以及通过向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提供在职培训等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三)英国:通过投资提升教育水平


为了兑现工党政府在未来三年内增加投资140亿英镑的承诺,英国教育部于2019年12月19日发布了一份明细表,详细说明了2020~2021学年,地方政府将会根据学生人数获得的拨款金额。明年的人均初中教育资金为5,000英镑,小学为3,750英镑,较去年增长4.2%。有特殊需要的学校也将获得更多的额外拨款。



(四)新加坡:加强对特殊教育的支持


2019年11月8日,新加坡教育部第二部长英兰妮(Indranee Rajah)宣布,为确保每一个人都能获得优质和负担得起的教育,新加坡教育部将加强对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支持,增强主流学校的包容性,降低学费,并进一步提高此类学生获得教育的机会。


在新加坡,80%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在主流学校就读。为了确保这些学校对他们持续提供包容性、安全性和适应性的教育,教育部推出了两项利用同伴支持的干预计划:中小学生的“Circle of Friends”(CoF)和中学生的“Fearing Your Fears”(FYF)。


从2020年1月开始,六所收费较高的特殊教育学校将为新加坡公民降低至少25%的学费。此外,为满足中重度自闭症学生日益增长的学校名额需求,教育部将与社会服务机构合作,资助设立三所新的特殊教育学校,其中两所学校将提供中小学的国家课程。


(五)加拿大:安大略省将进入数字学习时代


2019年11月21日,安大略省教育部长斯蒂芬·莱切(Stephen Lecce)宣布,为增加学生获得高质量公立教育的机会,安大略省政府正在采取重要措施,促使安大略省成为现代数字教育的全球领导者。


自2004年以来,安大略省的学生就一直使用在线学习来获得高中文凭的学分。此后,每年都有更多的学生选择在线学习。在2017~2018学年,约有60,000名学生参加了在线课程。在2023~2024学年毕业的学生将是完成在线必修课程的第一批学生,学生将需要获得两个在线学分才能从中学毕业。尽管在线课程是必修课程,但由于特殊情况无法参与在线课程的学生可被豁免。


来源:教师博雅  2020年,各国教育新政看过来

07

一周政策


 一 

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不得选用境外教材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学校不得选用境外教材,普通高中除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开设的普通高中境外课程项目外不得选用境外教材。


《管理办法》规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开设的普通高中境外课程项目,境内教材确实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可选用境外教材,鼓励选用我国出版社翻译出版、影印出版的国外优秀教材。


与2001年印发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暂行办法》相比,《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有以下新举措:


 一是加强国家统筹。《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规定,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课程教材,以及其他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和涉及国家主权、安全以及民族、宗教等内容的教材,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核、统一使用。国家课程教材必须在国家公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选用,地方课程教材必须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选用,各地教材选用结果须在教育部门网站上公示并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二是加强全过程管理。《暂行办法》重点对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与审定环节作出规定;《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对教材的编写修订、审核、出版发行、选用使用、激励保障、检查监督等各个环节都作出规定。


 三是提高教材编写门槛。《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明确中小学教材实行单位编写制;从政治、专业、品德等对主编和编写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遵纪守法,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形象和师德师风。对主编和编写人员的条件作出明确规定。


 四是加强审核把关。《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坚持“凡编必审、凡选必审”。制度安排上,提高了教材审核的层次,统编教材由国家教材委审核,其他国家课程教材由国家教材委专委会审核,并增加了思政专委会对重要政治问题进行审议的环节;制度机制上,提出“五审”制度,即政治审核、专业审核、综合审核、专题审核和对比审核。要求严把政治关、科学关、适宜关。


 二 

教育部部署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普通高校招生工作作出部署。


《通知》重点强调了五方面工作任务:


一是严密做好高考组织实施工作。


要求各地各校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一线规则”,强化从制卷、运送、保管、分发到施考全过程管理。加强标准化考点的维护和升级,严密做好考务组织和考场管理。集中开展净化涉考网络环境、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考点周边环境、打击替考作弊等专项行动,综合治理考试环境。


二是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


继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严格招生管理,优化考生服务。要求有关地方进一步完善高考报名政策,优化资格审核程序,确保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都能在当地参加高考。严厉打击“高考移民”,切实维护高考招生秩序。


三是深化高校考试招生改革。


进一步总结完善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全力做好第二批试点省份新高考落地的各项工作,扎实做好第三批改革省份组织实施工作。继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坚持立德树人鲜明导向,加强关键能力考查。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分类招考,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和选拔制度,进一步扩大分类招考规模。


四是严格规范招生录取管理。


要求各地各校严格执行多级信息公开制度,认真落实招生信息十公开要求。强化招生信息安全防护,严防考生信息泄露。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和招生政策规定,严格遵守高校招生“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工作纪律,严厉查处违规行为。


五是优化招生宣传和考生服务。


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做好政策解读、志愿填报、信息查询和温馨提示等服务工作。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加强考试招生诚信教育。进一步优化考试服务,强化治安、交通、卫生防疫等方面的综合保障,为残疾人平等参加高考提供合理便利。


 三 

教育部将多举措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1月10日在谈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时表示,要严师德、促发展、优管理、立尊严。要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陈宝生在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2020年要解决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问题,更好发挥绩效工资激励导向作用。推动地方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提标扩面,引导教师安心从教。要尊重教师职业专业性,全面清理和规范针对教师的各类督查、检查、考核、评比,各类社会性事务进校园,各种报表填写,抽调借用教师等行为。


陈宝生还表示,要抓紧出台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规则,编制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指导手册,明确教师进行教育惩戒的权限、范围、程序,解决教师对学生不敢管、不善管的问题。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感兴趣 一所学校的发展,取决于校长对师资的改良程度
好的学校空间如同商场,让孩子拥有购物欲一样的学习欲
倪闽景:站在未来的社会,如何思考今天的学校?

责编 | 刘双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