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判2020全球大势,洞察教育直面新冠危机的首要行动 | 头条
2020年3月23日,蒲公英教育智库在重庆总部面向全体研究团队,也邀请数位跨界观察人士远程参与,开了一场“云端闭门形势研讨会”。本文为智库创始人李斌先生的总结发言,由小新君整理其中时事与教育相关部分,供基础教育界同仁参考。
3月20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一场视频记者会上表示,我们现在面临的是联合国75年历史中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危机,“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全球经济会衰退并可能达到创纪录的规模。”
2020这个春天,一夜之间到来的全球危机,起源于一场受灾规模同样史无前例的疫情。病毒没有国界,不分前线与后方,对每个生命一视同仁,让所有人都陷入生活基本面遭遇破碎的迷茫之中——形势为什么会这样?最坏会到什么程度?这个世界究竟还会变成什么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面对这场百年不遇的全球性危机,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孩子们当今最大的“惑”,同样如出一辙。教育是引领人奔向未来的事业,作为“师者”,我们必须首先把世界的明天看清楚,也把教育的未来想明白。
全球疫情走势究竟如何,中国还会不会陷进去?世界局势会不会导致东西方对立加剧,甚至带来热战冲突?经济危机已不可避免,但这场衰退会滑向什么深度,会持续多长时间?最后,教育该怎么办,教育人该怎么办?
以上问题,不仅是教育行业,也几乎是全球各行各业领导者、观察者、研究者的集体追问。蒲公英教育智库并不例外。我们需要考虑自己何去何从,也需要思考教育何去何从,而这一切,都得站在世界何去何从的基础上。
我们以海量资讯分析为基准,为教育人也为自己带来站在学校教育角度的社会观察。我们希望在座每一位学校研究与服务工作伙伴,明确当下的任务,是致力于帮助学校教育的微观变革,站在新的时代特征里,发现真问题,踩准真价值,绽放新智慧。
疫情会到什么程度?
3月16日,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MRC全球传染病分析中心弗格森团队,对新冠疫情给出了一份改变历史的重量级报告。
为什么称它为“重量级”?因为这支团队对新冠疫情的预测有全球公信力——今年1月17号,他们在钟南山还没有抵达武汉之前,就发布了一份报告,预测新冠病毒有人传人的可能,以及武汉当地基本准确的感染人数和传播指数,全球唯一。
而一周前的弗格森团队报告对各国防疫政策再次发出预警:英国政府如果不改变“群体免疫”的防疫政策,将造成至少51万人死亡;而美国若不采取断然措施,死亡人数可能达到220万人。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MRC全球传染病分析中心研究报告显示:(A)无控制措施下,英美两国的预估死亡人数;(B)全美国逐州传染轨迹。图片来源:Impact of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NPIs) to reduce COVID19 mortality and healthcare demand.
这份报告改变了英国的“群体免疫”政策,也改变了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漫不经心。所以弗格森又被媒体称为“西方吹哨人”。
这份报告还指出,中国、韩国的防疫措施非常有效,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旦措施放松,就会有二度爆发的可能——和中国政府对疫情的判断基本一致。
3月23日,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得出结论: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抗疫工作转向“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综合国内外多份权威专业报告,可以预见的形势是:各省陆续复工返校,以及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四月份以内基本可以在全国范围实现;国内受经营性影响的行业是广泛的,旅游、航空、酒店、餐饮、出口、房地产等行业甚至是巨大的;然而改变最深刻的肯定是教育领域——疫情结束,我们已回不到2019年的学校。
但局部再次停摆的风险依然存在,因为输入性确诊,或者无症状感染风险,一但疏漏扩散,就可能造成城市局部、整体甚至省级单位的再次封锁。不过各级政府的经验准备远超疫前,各种资源严阵以待,所以中国不会再因为疫情大面积失控,导致全国性停摆,是可以确定的。
疫情什么时候会结束?最乐观的预期是夏天到来,全球解封;但绝大多数分析认为,疫苗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中美官方3月16号同日宣布,新冠疫苗已经投入临床试验。而医学界则估计将在今年9月到明年3月上市。所以全球新冠疫情大面积流行态势及社会恐慌的终结,也在这个时段。
不过疫苗上市并不意味着疫情结束。有专家指出,在气候影响下,即便明年春天,小范围的感染依然存在,但已经不会造成严重隔离。
世界会因冲突走向混乱吗?
全球疫情重灾区迎来一定程度的社会混乱,已经可以预见——幸运的是,中国扛过了这个风险。舆论普遍认为,大规模国家之间的战争冲突,几乎没有可能。目前最为大胆的预测,也停留在深度经济危机,以及全球经济脱钩潮的爆发等可能上面。
从历史的视角,因瘟疫导致的战争,最著名的包括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但绝大多数时候,常常是战争导致瘟疫。如老子所说:“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历史反复印证这一箴言,最著名的包括1914年开始的“一战”,导致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超过5000万人死亡,是因战争死亡人数的四倍多。
为什么说新冠疫情很难导致规模化战争?两个原因,第一,核恐怖平衡时代,“枪响之后没有赢家”;第二,为了抗疫,全世界主要国家都将经历一场国力的“深度消耗战”,资源枯竭力气用尽。各国政府为了平息民怨,估计会有甩锅行为,也会有舆论摩擦;但是没有国家有意愿有能力再发起一场上规模的战争。
所以世界在这前后,反而会休生养息一段时间,致力于调动投资与生产,重整内部活力,对外冲突减少;但各国之间的合作是不是加强,却不能确定,甚至有可能脱钩倾向加剧。
经济将滑向多深的泥潭?
经济危机的烈度比想象中更大,一个指标就足以说明问题。
为了应对不可测事件,美国股市在1988年设立了一个“熔断机制”——简单来说就是当股票指数下跌超过7%,股市就停止交易15分钟。“熔断机制”设立这么多年,美股仅1997年有过一次熔断;但是今年3月9-18日,10天熔断了4次。
全球股市比美股好不到哪里去,中国略好一点。这意味着,全球最懂政经走势的那群人提前发现,世界将进入“经济冰河时期”。
再说两个现象:第一,3月17日美国亚马逊有一个“内部通知”,除了生活必须品及医疗用品,亚马逊停止进货;第二,石油价格降至25美元左右一桶,一升石油差不多1块人民币,比纯净水还便宜。
现象的背后,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亚马逊这样的机构在做出预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全球多数人将呆在家里,不能进行常规消费,大多数企业不得不停摆——所以水比油更值钱。
一到三个季度内,当各国人民把需求降到生存最低线,带来的必然是市场交易直线下滑,企业开工不足,或不能开工。股价、金价等都在下跌。全世界资产缩水,从政府、企业到个人钱变少了,投资、生产与消费都将暂时变得无力。
赚钱越来越难,短期内的大面积失业不可避免。中国也不能完全避免,因为出口萎缩,所以很多开工的企业,发现订单没有了。
全球一体化,政治家都在纠结财政开支的问题,企业家都将痛苦地思考企业生死问题,每一个普通百姓都在思考生活质量的问题。这和教育依然相关,不再详述。
但是“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这话也是老子说的。困难来得猛烈,意味着时间也不持久。所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基本上是一年半股市才触底,但新冠危机更快,也许不到半年。
可以预见的是,今年夏秋季全球基本上属于经济衰退期,大多数国家与企业都各自凭本事自保;今年底明年初,则进入恢复期,洪水退潮,泡沫挤干,开始新一轮良性增长。而这个进程,中国有机会比其它国家快半拍。
全球经济此轮危机的另一个风险,来源于东西方产业链脱钩的可能。当一些国家产生基本物资保障自给自足的冲动,产业链脱钩就有了动力。这将给中国经济带来长期影响。
会不会发生,取决于人类对疫情的反思成熟度。如果有成熟的反思,也可能全人类合作意愿加强,应对环境危机、迎接重大挑战的协作也加强。世界的繁荣将持续。
如果反思导致更严重的“民粹主义”思潮,脱钩则势在必行。但深度脱钩几乎不可能,各个国家没有一方承受得了这一波震荡。而如果有限脱钩,主要大国凭借新的贸易机制互相隔离,中国则将长时间受到一定影响,不过因为自身足够大的国内市场与市场规模吸附力,很快会获得新的平稳发展空间。
我们比较坚定地看“多”中国未来经济,有三个原因:我国基础设施太好;产业链太全(联合国全球产业链清单,中国是唯一全链条完整的国家);中国全民的创造性已经被激发,新的产品、新的需求层出不穷,自带发展内驱力……
基于以上预判我们再来思考
学校究竟该去向哪里?
教育面向未来,很多变化早已经开始了。但是因为新冠疫情,有四个场景,是未来三年K12教育人必须面对和展开的主题。
实体学校+云上学校,成为学校建设的标配
不断有师生因为疫情影响而在家上班上学,将会成为一个阶段不可避免的事情;长期来看,学生因为生病、出游等任何状态,而选择远程上学的需求,也将大幅度增加。所以,学校搭建“线下+线上学习”的教学组织,推动“实体学校+云上学校”齐头并进的建设,将是必然趋势。
而且“云上学校”建设,不是简单地把课搬到线上,或者只是方便管理、资源便捷等,而是一个新的云上空间场景与学习进阶的完整体系,其重要性甚至越来越等同于实体校园。
蒲公英教育智库“云上学校”联合课题组,已经开始在两所学校试点落地这个项目,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判断。我们团队所展开的系统性设计,建设构思远远超出目前学校的已有实践,就是因为我们视野中的应用目标不一样了。
“性价比”更好的学校教育成为刚需
疫情影响逐渐发散,教育从财政、投资到个人,都会呈现付费能力降低的趋势;但另一方面,人们对学习的观念已经升维,投入的动力在变强。所以,提供性价比更好的教育,是所有学校及教育机构的当务之急。
智库近五年时间,一直致力于“顶高中国教育的空间高度”,2017年提出新的智库愿景是——“让理想教育成为大多数中国人付得起成本的现实道路”。
那么我们怎么做呢?其中一个思路就是“标准化基础上的个性化产品与服务”。沿着这个思路,我们的行动在当下会更快一些,但挑战也是巨大的,因为这样的教育研究必须科学、理性、精微、跨领域,而且越到集成阶段,越没有模版。
专业力量崛起,主导教育的深度变革进程
这次疫情,帮助我们度过危机的力量中,最让人体会深刻的是“专业力量”:科学家、医学专家、救灾专家、媒体专业人士、市场流通专业人士、技术架构专业人士、政府策略专业人士等。
疫情过后,教育面对全新的格局,高水平专业教师、专业教育管理者、研究设计者,将成为主导教育深度变革进程的生力军;不同领域的尖端深度研究+跨领域专业融合,成为解决系统性复杂难题、抵达更高目标的“破冰船”。
有学者说“教育的本质是恢复人类的天真”,我们赞同这个说法。但抵达的过程却不能天真地上路,而必须是以专业的方式,去搭建科学、理性的桥梁。
危机甩干教育泡沫,时代倒逼效能提升
什么是教育泡沫?无用的投入、无用的废话、无用的形式、无用的人力……注意,这个无用不是指不能提高分数的无用,恰恰相反,是不能真正建造完整生命的无用,正在这场危机中被甩干。
全球泡沫都在被甩干:政治家的假话空话、老百姓的多余需求、股市指数的非理性繁荣、每一个领域的欲望膨胀……
一切泡沫,都是繁荣时期人类“舒适病”带来的结果。我们智库也一样,过去发展比较顺利,所以追求办公条件高大上,追求项目保障更充分,人员配置更宽裕,经费成本更奢侈……当危机到来,才发现很多事情都是泡沫,挤掉泡沫并不会挤掉发展,反而成就了团队的创造性。
面对这样的世界
我们该怎样重新定义教育人生?
前两天偶尔逛进高中同学群,发现老同学们为了“方方日记”吵得几乎势不两立。我在群里有感而发写了一段话,算是代表自己的观点:
正如地球的每个物种都不一样,但少了一样都不行,每一样太多太强势也不行。这启示我们,平衡才是王道。自然如此,国家这样,社会也是这样。人类唯一需要警惕的是一个“物种”想要灭了另一个“物种”的冲动——又称极端主义倾向。所以老祖宗说,和而不同,君子之道;其实也是社会、国家、宇宙万物之道。
不过平衡的过程,需要“吵吵更健康”,大家充分表达,才能综合各种角度认识真相,因为人的有限性,任何人从心智结构上都只习惯从一方面看问题。所以不同立场的声音,彼此互相制约,构成大家各自进步、彼此完善、寻找第三条道路的动力。如果全社会一个声音一个想法,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比病毒更可怕的事情。
这当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中国社会分裂,左右对峙,在这次疫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所导致的观念大讨论,堪称“两个月打完了十年的口水仗”。然而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都有自己的逻辑和道理。所以疫情之后,社会多元思潮相互包容、彼此嵌入成为必然。
没有人完美;所以不会有人完胜。只会吵吵走向更好的文明生态。对于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而言,不同人群每个立场都有不同价值,每个社群的思考都自带小逻辑。但是小逻辑却不能放大,更不能唯我而极端,要在多样性、复杂性中保持平衡。
所以我们期待,今天的教育人面对新的教育责任,重新定位自己,以不同的方式,做点亮生命美好、留住多元价值、赋能完整生态的“教育逆行者”。
新冠全球大流行,跨年抗疫已经成为有识之士的准备。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一切都需要再造。全球各国都将面对一边抓抗疫,一边促生产,一边忙学习的局面。
对教育而言可以确定的是,疫情结束,大多数学生再也不愿回到完全不变的教育。对每个人而言可以确定的是,重创我们的是疫情,淘汰我们的却是时代。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作者 | 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新校长》杂志总编辑
责编 | 芋圆
排版 | 刘双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