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学校成为审美的地方 ——重返教育的精神山水丨一周精读





让学校成为审美的地方
——重返教育的精神山水
 
当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以及心灵被层层包裹的时候,作为教育生活,原本应是气韵生动、旨趣深刻、静穆深远的,如同一幅趣味盎然的精神山水,现在却时时处于坚硬现实的笼罩之下,模糊了儿童,模糊了师者,也模糊了教育生活的美好。
 
如此,重返美的教育生活是重返心灵的世界,也是重返教育的精神山水。
 
  • 此岸与彼岸:教育生活的两端

教师的教育生活现状,如果用两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此岸与彼岸”。换句话说,此岸是现实的有限的实体的世界,彼岸是自在自为的世界,彼岸不是没有实体,只不过这种实体被心灵所感受而超越。
 
当下教师的教育生活一方面处于现实的各种主观冲突和客观矛盾之中,理想和现实、情怀与困境、诗与远方,等等;一方面教师总是有精神成长的需要,如果我们把教师的教育生活比作一根线段,那么线段的两端毫无疑问就是“此岸与彼岸”,在这两者之间的才是教师自身。
 
  • 心灵的征途:从实用走向审美


我们都知道看待一件事物有很多种看法,不同的人秉持不同的价值观看待同一件事物也就看到了不同的现象。教师也是这样。大抵来说,人们看待事物有三种不同的态度,这三种态度就是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所述,即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和审美的态度。

在这三种态度中,审美的态度是最有价值的,它使我们教师对待自己的教育生活有了新的思考,这种新的思考在于发现了教育生活本身的价值,而不是需要借助其它事物就能够产生价值。从实用走向审美的过程就是心灵的前行征途,只有踏上了这样征程,才有遇见美的可能。
 
  • 精神的山水:让学校成为审美的地方


当无数个教师开始踏上他自己的心灵征途,学校便如一幅精神的山水画面,气韵生动、旨趣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所要做的莫过于深刻认识教育生活的现实性以及审美的教育生活的可能性,不断重启教师的心灵征途,让学校成为审美的地方,重建师生共同的教育美好生活。
 
理念之美,看见崇高的价值
无论怎样的美学坚守,对于学校的发展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师生来说至关重要。在它的背后是所有人对学校、对教育、对生命的现实理解和心灵重塑,最终,犹如巍峨之山耸立在人们的心灵之上,让人们“看见”理念的崇高价值。
 
空间之美,融入意义的结构
没有师生的生命融入、在场以及相互联结,钢筋水泥还是钢筋水泥,房子还是房子,但绝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空间。这或许是今天许多学校忽略的,热衷于建筑的新奇,强调设计的思维,事实上只剩下“物的躯体”而没有意义的结构。

空间的美,一定是因为我们生活于其中,并与它建立了一种对话、呼应、肯定的情感性纽带。
 
成长之美,超越实用的境界
教师对于专业发展以及自身的成长大抵是这三种态度:
其一是实用的,即为了解决工作或者自己思想中的问题、矛盾、冲突等等;
其二是科学的,即用理性的精神去审视、研究、思辨其中的现象和逻辑;
其三是审美的,即用心灵覆盖教育生活的每一个地方,包括实用的和科学的都成为心灵的方式或手段,最终实现用感性的形式表现教育生活中最崇高的东西。

生命之美,朝向艺术的人生
要引导师生过完整的教育生活。不要对教育生活刻意回避,也不要主观裁判,更不要自我割裂,学校存在的全部使命就是引导师生发现生命的内在价值,生命的内在价值就是美的价值;其次要引导师生过情趣丰富的教育生活。

教育原本就是精神的山水,情趣丰富、立体生动,倘若我们所追求的学校美学还没有达到,那一定是因为我们的修为还没有到达。

来源

节选自守望新教育   《让学校成为审美的地方——重返教育的精神山水》
作者丨陈文艳


 

教育的内容、目标、使命……
各个阶层是完全不一样的

  • 不可逆的趋势:教育分层


在中国的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个教育极度不公平的时代呢?如果答案是“会”,那么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我们只能先接受它,再去寻找解决的办法。罗振宇的结论是:在我们这代人的有生之年,我们会看到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一个中国人几千年来从来没见过的局面,那就是:教育分层。
 
理解这句话之前,我们要先理解中国几千年来教育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尤其是科举教育,它有一个特别核心的使命:防止社会分层。
 
比如:一个人出身社会底层,哪怕他家世代务农,只要他家稍微有点闲钱培养孩子读书,说不定就能培养出一个秀才,再几代就有可能是举人,再几代就可能是进士,至此,整个家族光宗耀祖,彻底翻身。但是官僚、地主、豪强的家庭呢,他们几代人中肯定会有败家子,所以往往富不过三代。
 
我们今天要说的“教育分层”是西方意义上的分层,具体点说就是美国教育的那种类型的分层。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主和自由的浸润,欧美那种血缘观念上的贵族开始消逝,但是社会的分层结构却一直流传至今。
 
  • 教育分层的后果


那么这种教育分层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万维刚用两句话回答这个问题:一是,如果你不了解美国的教育,你会惊讶于中美两国教育的不同之处;二是,如果你了解美国的教育,你就会惊讶于中美两国教育的相同之处。
 
比如说2013年有一则新闻,美国华人学生米歇尔·王一怒之下把哈佛大学告上法庭,理由是哈佛不公平。米歇尔·王的SAT成绩(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成绩)非常好,几乎甩掉了99%的考生,并且其他各种社会活动所获得的奖项也很多,甚至还参加了奥巴马就职典礼上的合唱团,非常的优秀,也说明美国主流社会对他是接受的。
 
但是,除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外,没有第二家常春藤名校愿意录取他。而这种现象在美国的华人群中很常见,那些学生甚至还因此建了一个网站,名字就叫“哈佛不公平”。
 
罗振宇问万维刚,这算不算是种族歧视呢?答案是:很难说得清楚。
 
  • 想突破阶层?难!!!


美国高中生想上常春藤盟校有哪几条路可走呢?三条路可走。第一条路是你得有特长。尤其是体育特长,且是要符合WASP要求的体育特长,如击剑、滑冰、打高尔夫球……这个要求还有另外一个连带的效应就是能把有钱的家庭挑出来。因为这些特长项目的训练都是靠金山银海堆出来的,这样的话自然就把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区别开来了。
 
第二条路是家长得是校友。美国这些名校有一句话叫做“一代藤校,代代藤校”。这些学校搞出来的门槛是:新生入学的时候必须经过“校友面试”这么一关,所以你理解了吧。
 
第三条路是捐款。白人很多的私立学校,校友和校友的孩子和这个学校本身是同气连枝的紧密关系,终身都保持联系,所以说校友捐款是这些私立学校很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而华人的观念里却不是这样,他们往往认为大学就是一个工具,毕业之后就没什么关系了,自然就不愿意捐款。
说到这里,读者应该很明白什么是教育分层了吧?美国那种类型的教育分层真的是铁门槛,跨越的难度比跨越中国教育分层的难度大太多了。而教育分层只是社会分层的一个侧面反映而已。
 
  • 学校教育最大的功能:改变底层孩子命运


认知水平由什么决定?除了小时候受的教育水平之外,还有就是身处的环境了,这就是中国穷人和美国穷人在跨越社会阶层这一问题上的不同之处了,中国的穷人好歹还可以怪社会、政府的不公平,而美国穷人只能怪自己身处的社区、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自己大脑里落后的思维方式。

这种情况在任何国家的任何社会阶层都存在,每一个阶层的人想要突破自己认知水平的限制达到更高的阶层都是很难的事儿,它就像一个牢笼一样,把你死死地锁在里面,看不清更高阶层的人是怎么想问题、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我们理解了社会分层再来看教育分层,那就是另外一幅光景了。教育的内容、目标、使命……各个阶层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还是拿美国来说,美国底层人民的教育的目标说白了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得着一个饭碗,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工具。
 
比如说,美国有一个公立学校叫KIPP(实实在在的高考集中营),它基本上都是办在那些底层人民聚集的地方。其办学方法和我们所谓的中国的高考工厂一模一样——应试教育!因此其效果很显著,很多底层出身的孩子都考上大学。
 
素质教育是在中产阶级的学校展开的,这些学校主要是培养孩子的体育、才艺、独立思考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组织人群的能力……但是,这样的素质教育仍然不是培养社会顶级精英的,而是培养一种中产阶级人格而已。
 
顶级精英的教育往往是由私立学校来承担的,这些学校培养学生的原则只有一条: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他们的观念是,学生是自己的航船的主人,别人是不能替你做什么决策的,一切由你自己决定。比如说他们上历史课,会让学生讨论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伯利克里在战争中犯了什么错误,而雅典公民又犯了什么错误,这样的讨论可能会持续一整天。这种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教会孩子怎样欣赏、选择和改变世界,这才是最顶级的精英教育。

来源

节选自明教育、DBY步行者   《学校教育最大的功能:改变底层孩子命运》
作者丨见嘉



疫情中在线教学的九大创新点
 
  • 创新一:教学流程发生变化——“先教后学”变成“先学后教”


课堂教学最典型的流程是老师先讲,学生练习完成知识迁移,然后学生再去做作业。但是在网络授课中,很多老师把顺序做了调整,出现越来越多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
 
  • 创新二:学习方法的创新——有指导的自主学习


长期的学校课堂教学使得人们产生一种惯性,认为学习必须有老师陪伴。但是这一次在线教学,各个学段都看到了学生精彩的表现。很多孩子自己制定一天的学习计划,通过这样的实践,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儿,而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 创新三:教学管理的创新


互联网上所有教和学的行为都可以留下痕迹,可以基于数据,基于不同学科的学习情况给学生做综合的诊断和分析,可以跟踪学生的每一次作业的情况,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做精细的分析。事实上互联网出现之后,这种创新的可能性就一直存在,但是之前这类技术有应用的局限,因为我们大量的教学实践不在线上。 
 
  • 创新四:课程形态发生变化


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云,资源不再以传统的渠道来传播,而是利用网络来分享同一个资源,利用云平台跨越原来的社会组织机构的边界来进行同一个活动。 未来的课程不一定是以学校为单位,可能以区域为单位,也可能以全国为单位。
 
一名好的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在更大范围内服务于更多的学生。互联网不仅可以使得老师是教学的力量,学生、家长也可以成为教学力量。进一步拓展,各行各业的精英都可以通过网络成为教师。这种云的服务模式可以打破原有的学校教育的围墙,让教育与社会融合。
 
  • 创新五:课程理念的创新


互联网可以提供一个社区,让学习者跟实践者进行互动,非常快速的从实践者那里获取到经验。我们把这类课叫社区型的课程,这类知识的学习就是学习者在贡献自己的经验的同时,也分享了别人的经验,完成的知识生产,也完成了教学过程,同时也完成了学习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互联网时代人类学习的重要的新的形式。

  • 创新六:课程建设模式的创新


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课程建设的可能性——共建共享。可以把每个学校最精华的东西拿出来,通过互联网让所有的学生共享。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资源的质量,同时也降低了每个学校投入的负担,更主要的是可以让优质资源被所有的学生所分享。
 
  • 创新七: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创新


在线教学是一个流水线的模式,跟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一样,它中间有技术,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媒介来完成的教育教学,所以它的劳动是分工的。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以讲为主要职能,他可能是做学习辅导,可能是做过程的管理。这次还有的地区基于前期学生的课业水平,把学生重新编班,由不同的老师针对同一层次课业水平的学生进行教学,教学组织方式也不同了。
 
  • 创新八:资源建设模式的创新


教学不只是内容呈现,互动的过程以及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约束、激励、帮助是最珍贵的。老师把互动的过程记录下来作为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建设的创新,它使得资源产生了新的属性,不仅具有内容呈现的属性,还有呈现互动过程的属性。

  • 创新九:高水平的信息化环境


在线教学依赖信息化的环境,但是怎么提供稳定的、高质量的、高水平的信息化环境,给传统的学校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信息化环境的支撑,不能用传统的一个学校自己建一支队伍这样的方式,应该全社会协同,而政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重要的模式。

来源

节选自互联网教育国家工程实验室   《北师大副校长陈丽:疫情中在线教学的九大创新点》
作者丨陈丽

 

教育系统一直在做“反教育”的事

在所有的社会机构中,学校也许是最特殊也是最重要的一类。当我们说起“学校”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所指的意思是什么呢?也许明确了学校不是什么,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校是什么”。
 
学校不是政府

从使命到组织再到运行,学校和政府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现在的学校看上去越来越像一个政府机构,尤其像教育行政机关下辖的一个具体部门。
 
  • 校长的任命


首先,校长的任期普遍不长。教育需要时间和耐心。一项教育政策的实施不可能立竿见影,其效果往往要等很多年后才会逐渐显现。

在这种情况下,校长要么只能“急功近利”,实施一些尽可能产生快速效果的政策,缺乏长远眼光;要么只能“小打小闹”,在一些细枝末节或某一两个局部领域内取得突破,缺乏整体性的全局视野;最糟糕的是做做“表面文章”,提出一些动听的教育理念和绕口令似的标语口号,除了在宣传上博得廉价的掌声之外,不会收到任何实际的教育效果。

第二个现象是,校长要定期轮岗。有些地方甚至规定了校长的具体任职年限,两三年后辖区内的所有校长都要进行异地交流。据说,这样做的理由是为了防止校长在一个学校任职时间长了会形成“独立王国”,滋生腐败。

这样的逻辑相当奇怪。学校不是权力机关,校长也不是掌握权力的官员,为什么也要做出如此的规定呢?
 
第三个现象是,我们特别喜欢把一个好学校的好校长提拔为教育局的副局长甚至是局长,以示重用。
 
校长之所以成为好校长,是因为他(她)办好了一所学校,但办好一所学校并不意味着他(她)就一定可以同样成功地管理好一个地区的教育,办学和行政管理是两码事。
 
校长就是校长,是办学的教育家。学校是教育机构,不是政府机关,二者的管理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早已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社会,需要专业的人去专注地做专业的事。教育尤其如此。
 
  • 干部和级别


坦率地说,学校里可以有行政管理人员,但不应当有干部,更不应当区分出高层和中层等各种级别。行政人员的工作不是管理教师,而应该是为教师提供服务;不是教师围着干部转,而应该是行政人员围着教师转。
 
我在学校里见到的最奇怪的事情是,不同级别的办公设备是不同的。难道是因为干部需要在办公桌上摆放比学生作业还要多的文件,所以就需要比教师更大的办公桌吗?

我的意思是,学校里的所有资源都应当向第一线教师倾斜。只有让每一位教师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平等和尊重,他(她)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之中。
 
  • 教师的发展


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心无旁骛地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然而,如果学校更像是政府机关的话,当官就会成为教师的首要目标,并且会冲击其他的目标。从而呈现出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由此至少产生了三方面的后果:

一是教师之间会围绕着职务晋升而展开激烈的竞争,所有在官场竞争中出现的现象都有可能在学校里出现,会败坏学校的风气;
二是教师的主要精力将会集中在如何获得领导的赏识实现晋升,而不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三是一些专业能力很强的教师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之后,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从事一些接待性的事务性的工作,例如办公室工作,等等。不少人因此荒疏了专业,至少不能像以前那样集中精力于教学。
 
每个人都需要进步。教师也是凡人,也需要目标的激励。我认为,关于教师的职业发展,在学校里最好不要形成金字塔式的竞争结构。每一位教师都可以从专业能力、教学方法、教育质量等方面不断精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学校不是企业

如果学校是企业,那么产品就是学生。它们是如何判定学生质量的呢?答案是:考试成绩。换句话说学校的产品其实也不是学生,而是考试分数。学生变成了生产分数的工人,而且是童工。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非但不是在办教育,反而是在毁灭教育;所有动听的教育理念都变成了骗人的鬼话,我们所从事的非但不是阳光下最神圣的事业,反而是世间最道貌岸然的龌龊勾当。
 
  • 学生的教育


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第一步是严格挑选原材料,学校也是这样做的。那些精明的校长早就意识到,生源是决定学校办学质量的第一步。所以,他(她)们千方百计地去各地寻找成绩优异的学生,甚至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如果把学校办成了企业,我们看到的将是:
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学生不得不接受大规模的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不得不变成了拿着皮鞭的监工,要把学生身上最后一丝力气榨取干净以获得更高的分数,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教师的收入直接相关;
为了提高考试成绩,从早晨起床到夜间休息,学生一天的时间被严格规定到秒……
 
  • 教师的管理


如果把学校办成企业,教师就变成了工厂的工人。问题是,教师是一类非常特殊的职业,对教师的监督极为困难。困难之处在于你无法观测教师的真实投入,从而无法判定教师是否偷懒。

作为管理者,既无法根据教师的工作表象来判断——因为他(她)在同样的行为中是否投入精力或者投入了多少精力你根本看不出来;也无法根据教师的工作结果来判断——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受教育的效果往往要等很多年后才能逐步显现。
 
因此,教师是无法被监督的,至少无法被有效监督。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只能采取激励的方式,唤起教师心中对孩子的爱,对教育的情怀,以及自身的职业荣誉感。只有真正调动起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他(她)们才会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之中。
 
古往今来,凡是好学校在教师管理上大体上采取了相同的办法:
一是在招聘之前极其严格,反复考察之后才会决定聘用;
二是一旦聘用,就会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和自由;
三是在学校事务中,给予教师充分的参与权、自主权和决策权。
学校不是医院

人们到医院是寻求健康服务的,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去医院。学校就有着显著的不同。所有的孩子——不管聪不聪明,喜不喜欢读书——都必须要上学。去学校上学是每个人无可逃避的选择,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被治好。但学校就有着显著的不同,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接受教育,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育好。医生可能会放弃毫无意义的救治行动,但学校不能也不可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治疗主要依靠医生。教育是教学相长的活动。无论教师水平多高,多么努力,如果学生自暴自弃,放弃学习,也不会有任何效果。此外,教师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往往会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也远远超过了患者之间的相互支持。
 
医生通常救治的是患者的身体,解决是过去和现在出现的问题。但学校就有着显著的不同。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既包括身体更包括精神在内的全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强健他(她)们的体魄,磨练他(她)们的意志,丰富他(她)们的精神世界。学校面对的是现在的学生,所要解决的却是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 学校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


通常我们会认为学校是教育学生的地方,但学校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教育学生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人们的认识并不统一。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并没有遵循教育规律,根据教育目标和学校特征去办学,而是把学校办成了政府机关、企业或医院。
 
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学校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更不是医院,也许我们就能够避免在办学问题上误入歧途,也能够避免很多违背教育规律的荒唐之举,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也许就可以把学校办得更好,至少使它变得更像学校一些。

来源

节选自教育思想网   《秦春华:教育系统一直在做“反教育”的事》
作者丨秦春华



教育最大的公平就是差异化学习

教育最大的公平应该是个性化教学,根据每个孩子的不一样,实施个性化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孔圣人就提出“因材施教”。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办法更好地实现个性化学习,但我们可以在现有的教育基础上实施差异化学习。
 
  • 给学有余力的孩子“非同一般”的成长路径


小C是一个思维敏捷、思考细致全面的孩子。他的数学成绩永远在98-100分之间。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完成质量也比较高,只不过自我意识比较强,和同学们相处不够融洽。针对这种“别人家的孩子”,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给他提供更优质的发展平台。
 
减负:开学一个月后我就在班上宣布小C不用再写数学作业,减掉重复的题型训练,为他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赋能:任命他为班级金牌讲解员,平时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向他请教。一方面帮助了更多同学,另一方面给他人讲题是一种最好的应用方式,当他给同学们讲题时,他获得的发展远远超过自己完成作业的效应。
 
投诉:没过多长时间,就有孩子反映“小C不愿意讲题,他忙着看课外书籍”。当询问小C原因时,他觉得给同学们讲题确实浪费了他的时间,他更愿意把时间拿来看课外书籍或者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而且重复讲一个题目让他觉得很无趣。
  
微视频:信息化时代,可以有创新,于是想到了微视频这种方式。一些比较难的题目,小C讲一遍,用老师的手机录下来,就是一个解题小视频。有不会的同学可以在老师的手机或电脑上来看视频。这些微视频,一方面减轻了讲题孩子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呈现,能够激励更多的学生主动提升自已讲题能力,成为微视频的主角。
 
  • 给学习吃力的孩子更多“加油包”


小Q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子,她很勤奋,不懂就问,但基础弱,思维水平低,碰到稍难一点的题目,至少需要听三遍,甚至于更多遍才能理解。作为老师教这样的孩子,就如同牵着蜗牛去散步。这样一批更需要老师帮助的孩子,我怎么让他们饱有持续学习的动力,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呢?
 
重复学习——小课堂:理解能力较弱的孩子,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进行反复学习。
每节课的最后10分钟时间,都是小课堂时间,学习力弱的孩子会聚到一起,我或者小讲师们会根据他们不懂的内容,再次进行讲解,其他学会的同学则完成作业练习。这是一种简单的分层教学,及时解决了学习弱的孩子需要更多帮助的问题。
 
重复学习——微信补课:周末作业中如果碰见难题,学生也会及时通过微信和我联系,把学习中的障碍在周末及时消减掉。这种微信讲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讲题录音学生可以反复听,图片加语音直到听懂为止。

课堂模式变革:减少集体讲课的频次,因为集体讲课,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主讲,都不能保证有足够好的倾听效果。只有受众群越小,学习效果才会越好。
  
个性化拍题:虽然已经想出各种办法来帮助小Q这类孩子,但是因为基础弱,思维水平低,会有很多个性化的思维障碍点。这些障碍点,很难在一次两次的帮助下完全得到解决,于是和家长进行沟通合作,将个性化的问题拍成照片发给家长,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利用在家里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错误的外在形式都是相同的,但是错的原因却是千差万别,所以真正的深度学习,就是关注孩子的个性化问题。
 
  • 让学习缺动力的孩子看见“成功”的力量


班级里还有这样一批孩子,他们思维不差,但是缺少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容易偷懒,需要有人督促着学习。这是一批让人爱恨交织的孩子,小L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对于这类孩子,如何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他们看到自己成功的力量。
 
改变评价方式:班上有一份学习情况登记表,最开始是由我或者科代表进行任务完成登记,比如作业有没有按时完成、有没有及时订正错误。记录的作用是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但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不大。于是经过思考改良,形成了新的记录表。
 
记录表以小组为单位,内容包括作业完成的各类情况(书写、得分、完成进度等),还有上课发言情况,计算正确率统计,个性化获得表扬。小组长的记录更细致全面,能够让每个同学清晰地看到自已过程性的学习效果。
 
前置性学习:让永远在后面拼命往前赶的同学变成领跑者。缺少学习动力的孩子,每天的学习状况是,交作业是最慢的,改错是最慢的,各科作业都没完成,各科老师都在呼叫他们,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永远在后面艰难地挪动。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将任务前置。
 
首先要和家长做好沟通,和孩子约定,达成一些小秘密。将下个星期的学习任务提前告知,家长在家里陪伴,提前完成任务。到了第2个星期布置完任务,这类学生会很自豪地提前上交任务。

这时老师就要在班上大力表扬他们,在同学面前夸,在家长群里夸,并及时和他们谈心,鼓励他们要像现在一样提前完成任务。只要将这类孩子从恶性循环中拎出来,提升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产生愉悦感,就会慢慢变成良性循环,体会到成功的感觉。
 
定一个小目标:让成功触手可得。对这类孩子提的目标一定要小,容易达到,只选一点去改变。定完目标,老师要提供策略并督促目标达成。
  
不一样的考试: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但学生不喜欢考试,一旦考不好就会有不好的结果。如何借助考试促进学生的内驱力呢?方法是:隔一段时间就做一次不一样的考试。
 
考试如何不一样?就是提前一周把试卷发给学生,并告知学生这张试卷是下周要考的,让学生自已去发现哪些题目不会,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和向老师请教等方式,把卷子上的题目都弄懂,下一周再来进行测试。通过这样的考试,还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有的孩子觉得自己已经弄懂了,都会了,但实际测试时,成绩并不理想,说明他们不能很清晰地知道自已的问题在哪里。这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正好借着这样的契机教育学生,如何确定自己真正学会了。
2.考试结果出现了很多反转:思维能力弱的孩子,能考出一个好成绩;但一些成绩相对比较好的孩子,很可能成为全班倒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和奇怪的现象。正好告诉孩子们:只要你努力了就一定有回报,不是你比别人差,而是你有没有把自已不会的问题弄懂。
3.提供让孩子主动为自己学的机会,发现学生主动学习的差异,老师好因人施教。
 
  • 给学习缺少平衡力的孩子寻找其“着力点”


我们班上还有这样一类孩子,比如小J,她的特点就是,学习比较积极,接受能力也还行,但是很毛躁粗心,碰到难题的时候会束手无措,成绩总是忽上忽下,变化起伏比较大,属于不稳定的一群。小J这样的一批孩子,其实是和他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不够完善有很大关系的。这样的孩子怎么帮助他们呢? 
 
学习素养的养成:首先在课堂帮助小J养成四清的习惯。四清就是看清、想清、写清、说清。题目读清楚,学会寻找关键词和陷阱;学会思考的方法,按思考的流程去想;把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向他人讲述自己的想法。只有做到这四清,才代表一个完整的学习链条,当然,最后能总结则更好。
  
细致和全面思考的习惯:小J经常会看错数字,看错符号,不注意做题的细节。这种情况,在低年级做一些专注力训练效果会很好,但是现在六年级再做有些为难,只能以提醒甚至惩罚为主。因此经常告诫孩子们“千金难买回头看”,当你写完数据之后先不着急计算,对着信息看一下数字是否出错,符号是否写错。

来源

节选自王昌胜丨我们丨工作室   《刘玉华:教育最大的公平就是差异化学习》
作者丨刘玉华



复课前手忙脚乱?5张清单让你放轻松


目前孩子们都是居家学习的状态,各地区基本都确定了中小学的返校时间,那么这期间,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做好哪些复课的准备呢?这里有五份清单,助力家长更好地移交“小神兽”。
 
  • 清单一  常规的学具准备

开学前,家长可以帮助低段的孩子共同讨论一个学具准备清单,高段的孩子可以自主准备。

  • 清单二  常规的生活用品准备


除了学具的准备外,家长可以跟孩子做好疫情期间的抗疫物品准备。这里特别提醒,疫情时期,有可能部分学校会鼓励孩子自备饭盒,家长可以给孩子提前准备饭盒,尽量是分装式的,菜饭可以分开的塑料饭盒。

  • 清单三  特殊时期的防疫建议


根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给学校的要求中,整理了一些适合家长的建议。

  • 清单四  自我保护的自测单


在家里提前与孩子学习个人卫生的相关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这里,周老师也给大家总结了一些自我保护的自测单,可以做到的话+1分。

  • 清单五  家庭会议话题清单


开学前,家长可以跟孩子来一次家庭会议,总结疫情期间的线上学习情况,也可以与孩子分享生活这本教科书。这里也有大家分享四个亲子间可以探讨的话题。

来源

节选自星教师   《“神兽”移交指南 | 复课前手忙脚乱?5张清单让你放轻松》

作者丨周建军



最新!29省份开学时间确定


4月9日,广东、河北、上海三省份发布通知,公布最新开学时间。截至目前,31个省区市中,除北京、湖北外,其它省份皆已公布最新开学时间!


来源

节选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最新!29省份开学时间确定》

 


责编 | 刘婷

2594889720@qq.com

• 一所学校的后勤系统,可以搭出怎样的教育高度?

• 开学将近,教师即将面临九大“超难考题”

•复旦教授:学习的“队形”乱了,开学后教学如何破局?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