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玉华:教育最大的公平就是差异化学习

刘玉华 王昌胜丨我们丨工作室 2021-12-23

“我们”工作室“未来学校”行动研究
关注




教育最大的公平就是差异化学习


“我们”工作室核心成员  刘玉华



教育最大的公平应该是个性化教学,根据每个孩子的不一样,实施个性化学习。二千多年前的孔圣人就提出“因材施教”。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办法更好地实现个性化学习,但我们可以在现有的教育基础上实施差异化学习。我将以怎么帮助四个不同特点的孩子进行学习为案例讲述我对差异化学习的理解。



给学有余力的孩子“非同一般”的成长路径



 

小C是一个思维敏捷、思考细致全面的孩子。他的数学成绩永远在98-100分之间。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完成质量也比较高,只不过自我意识比较强,和同学们相处不够融洽。针对这种“别人家的孩子”,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给他提供更优质的发展平台。

 

减负:开学一个月后我就在班上宣布小C不用再写数学作业,减掉重复的题型训练,为他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赋能:任命他为班级金牌讲解员,平时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向他请教。一方面帮助了更多同学,另一方面给他人讲题是一种最好的应用方式,当他给同学们讲题时,他获得的发展远远超过自己完成作业的效应。而且为了形成共同探讨学习的氛围,在教室外的走廊上还配置了一块小黑板,并和孩子们约定不管是课间、自习,还是课堂上完成作业的时间,都可以约上金牌讲解员在黑板上进行讨论。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不懂就问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了。

 

投诉:没过多长时间,就有孩子反映“小C不愿意讲题,他忙着看课外书籍”。当询问小C原因时,他说:“我给同学们讲题了啊,只不过有时总是问同一个题目,我都讲了五六遍了。”他觉得给同学们讲题确实浪费了他的时间,他更愿意把时间拿来看课外书籍或者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而且重复讲一个题目让他觉得很无趣。

 

学习金字塔:我没有简单地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他要多帮助同学,而是在上课时给全班同学们画了一张学习金字塔图,告诉大家,只听老师讲课,学习效率是最低的,只有5%学进去了。如果通过小组讨论,尤其是教别人的话,学习效率会达到90%,这是科学家研究证明的结果。如果你愿意给其他同学讲题,不仅帮助了同学,更重要的是在帮助自己,让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得更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小C说的也有道理,当多个同学都来问同一道题目的时候,他重复地讲确实很低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微视频:信息化时代,可以有创新,于是想到了微视频这种方式。一些比较难的题目,小C讲一遍,用老师的手机录下来,就是一个解题小视频。有不会的同学可以在老师的手机或电脑上来看视频。这些微视频,一方面减轻了讲题孩子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呈现,能够激励更多的学生主动提升自已讲题能力,成为微视频的主角。

 

(图片来自网络)




给学习吃力的孩子更多“加油包”




小Q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子,她很勤奋,不懂就问,但基础弱,思维水平低,碰到稍难一点的题目,至少需要听三遍,甚至于更多遍才能理解。作为老师教这样的孩子,就如同牵着蜗牛去散步。这样一批更需要老师帮助的孩子,我怎么让他们褒有持续学习的动力,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呢?

 

重复学习——小课堂:理解能力较弱的孩子,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进行反复学习。

每节课的最后10分钟时间,都是小课堂时间,学习力弱的孩子会聚到一起,我或者小讲师们会根据他们不懂的内容,再次进行讲解,其他学会的同学则完成作业练习。这是一种简单的分层教学,及时解决了学习弱的孩子需要更多帮助的问题。

 

重复学习——微信补课:周末作业中如果碰见难题,学生也会及时通过微信和我联系,把学习中的障碍在周末及时消减掉。这种微信讲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讲题录音学生可以反复听,图片加语音直到听懂为止。

 

12730法则:开学一两个月后,发现了新问题,已经理解很透彻的知识点,学生很快会忘记,也就是我们平常戏称的“学的东西全部还给老师了。”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我们的学生大部分住校,没有单独成块地完成各科作业的时间。一个星期大概会学四个新知识内容,但往往要到周末才能完成一次作业,所学新知没有及时进行巩固。等到周末完成作业的时候,所学内容大部分已经忘记了,即使完成了效果也不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人的记忆总是刚开始忘记得快,后面会忘记得慢一些。学完之后,要立马进行巩固。尤其是理解的内容要经过应用才能内化成自身的素养,存储在自已的知识结构中。作业就是最常见、最适用的应用方式之一。而如果学完之后没有及时做作业进行巩固,掌握的情况就比较差,因此要把理解的思维层次提高到应用的层面,只有越高级的思维水平,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才越大。

 

于是又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12730法则:“1”是当天学当天巩固,“2”是第二天再巩固一次,“7”和“30”是指一周后、一个月后要再巩固。但是学生写作业的时间从哪里来呢?只能改变课堂学习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匀出课堂时间让学生完成作业。

 

课堂模式变革:减少集体讲课的频次,因为集体讲课,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主讲,都不能保证有足够好的倾听效果。只有受众群越小,学习效果才会越好。

 

于是我们的课堂流程为:孩子们独立思考练习——巡视了解学生整体水平——在小组内互讲,每个人都要开口讲——提问集体解决——检测过关——练习应用(部分同学小课堂听课)。检测是为了确保每个孩子能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学会,帮助老师把握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有全班抽测和交换检测两种形式。全班抽测就是随机抽取个别小组的同学进行检测,作为评价小组学习效果的指标。如果没有达到标准水平,小组同学要陪同继续学习,直到学会为止。交换测试,就是每个小组长交换到各个小组同时进行抽测,以确保小组里面的每个同学都会学和学会。这样提高了课堂效率,把节省的时间留给学生完成作业。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给少部分同学进行单独训练和辅导。

 

个性化拍题:虽然已经想出各种办法来帮助小Q这类孩子,但是因为基础弱,思维水平低,会有很多个性化的思维障碍点。这些障碍点,很难在一次两次的帮助下完全得到解决,于是和家长进行沟通合作,将个性化的问题拍成照片发给家长,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利用在家里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错误的外在形式都是相同的,但是错的原因却是千差万别,所以真正的深度学习,就是关注孩子的个性化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让学习缺动力的孩子看见“成功”的力量




 

班级里还有这样一批孩子,他们思维不差,但是缺少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容易偷懒,需要有人督促着学习。这是一批让人爱恨交织的孩子,小L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对于这类孩子,如何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他们看到自己成功的力量。

 

改变评价方式:班上有一份学习情况登记表,最开始是由我或者科代表进行任务完成登记,比如作业有没有按时完成、有没有及时订正错误。记录的作用是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但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不大。于是经过思考改良,形成了新的记录表。

 

记录表以小组为单位,内容包括作业完成的各类情况(书写、得分、完成进度等),还有上课发言情况,计算正确率统计,个性化获得表扬。小组长的记录更细致全面,能够让每个同学清晰地看到自已过程性的学习效果。小组长记录,比老师记录更及时,同时还可以及时提醒和促进小组同学。记录的结果还和班级评价体系“坚果贴”进行了对接,比如每周口算全对的,书写保持A等级的,每次作业都是90分以上的……都可获得一枚坚果贴。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每天的努力和付出被记录、被评价。得到了及时的反馈。

 

前置性学习:让永远在后面拼命往前赶的同学变成领跑者。

 

缺少学习动力的孩子,每天的学习状况是,交作业是最慢的,改错是最慢的,各科作业都没完成,各科老师都在呼叫他们,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永远在后面艰难地挪动。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将任务前置。

 

首先要和家长做好沟通,和孩子约定,达成一些小秘密。将下个星期的学习任务提前告知,家长在家里陪伴,提前完成任务。到了第2个星期布置完任务,这类学生会很自豪地提前上交任务。这时老师就要在班上大力表扬他们,在同学面前夸,在家长群里夸,并及时和他们谈心,鼓励他们要像现在一样提前完成任务。只要将这类孩子从恶性循环中拎出来,提升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产生愉悦感,就会慢慢变成良性循环,体会到成功的感觉。

 

 定一个小目标:让成功触手可得。

 

对这类孩子提的目标一定要小,容易达到,只选一点去改变。定完目标,老师要提供策略并督促目标达成。

 

比如小L周末常常不能够完成作业,于是给他定的目标就是周末完成作业。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跟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作业量,在做完作业之后拍照片发给我,我会先在微信里对他点赞,再在班上点赞,还要在碰到他和他闲聊的时候重复地激励。就这样,定一个小目标,采用一些策略帮他达到这个目标,并及时表扬,等到这个习惯养成得还不错的时候,再提下一个目标。

 

在定目标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很清楚地了解这个学生的特点,了解适合他的最容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目标一定要小,并且要经常聊一聊,随时告诉他: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做到!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有的孩子真的完成不了任务,这样的特殊学生我们一定要降低要求,给他减负,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只要他有完成任务机会,他就会慢慢生长出动力。

 

不一样的考试: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但学生不喜欢考试,一旦考不好就会有不好的结果。如何借助考试促进学生的内驱力呢?方法是:隔一段时间就做一次不一样的考试。

 

考试如何不一样?就是提前一周把试卷发给学生,并告知学生这张试卷是下周要考的,让学生自已去发现哪些题目不会,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和向老师请教等方式,把卷子上的题目都弄懂,下一周再来进行测试。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首先,测试的目的是要让孩子们把题目弄懂,了解掌握情况,而不是为了给孩子们区分等级。当他们知道这是即将考试的试题,学习内驱力就比较大,会积极地去向同学们请教,真正把题目弄懂,这就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

 

其次,当孩子们通过自己学习之后,能够考一个平时没办法拿到的高分,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激励,让他们明白,通过主动学习也是可以学好的。

 

最后,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果,方便清晰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这样的考试,还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有的孩子觉得自己已经弄懂了,都会了,但实际测试时,成绩并不理想,说明他们不能很清晰地知道自已的问题在哪里。这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正好借着这样的契机教育学生,如何确定自己真正学会了。

 

2.考试结果出现了很多翻转:思维能力弱的孩子,能考出一个好成绩;但一些成绩相对比较好的孩子,很可能成为全班倒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和奇怪的现象。正好告诉孩子们:只要你努力了就一定有回报,不是你比别人差,而是你有没有把自已不会的问题弄懂。

 

3.提供让孩子主动为自己学的机会,发现学生主动学习的差异,老师好因人施教。

 


 (图片来自网络)




给学习缺少平衡力的孩子寻找其“着力点”



 

我们班上还有这样一类孩子,比如小J,她的特点就是,学习比较积极,接受能力也还行,但是很毛躁粗心,碰到难题的时候会束手无措,成绩总是忽上忽下,变化起伏比较大,属于不稳定的一群。小J这样的一批孩子,其实是和他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不够完善有很大关系的。这样的孩子怎么帮助他们呢? 

 

学习素养的养成:首先在课堂帮助小J养成四清的习惯。四清就是看清、想清、写清、说清。

 

题目读清楚,学会寻找关键词和陷阱;学会思考的方法,按思考的流程去想;把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向他人讲述自己的想法。只有做到这四清,才代表一个完整的学习链条,当然,最后能总结则更好。

 

素养就是要教孩子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变成习惯,习惯慢慢形成了素养。首先一定要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我从第1节课就告诉孩子们“一个不懂就问、会提出问题的孩子才是真正能学好数学的孩子。每一个不懂就问的人都会得到点赞”。所以班上的学生大部分都能主动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次就是要教孩子们一些分析的策略,碰到难题时,可以用一些不一样的方法来解决,比如举例子、假设法、联想法等。最后要让孩子们学会提炼思考方法,以例形成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流程图。

 

计算能力提升:小J计算经常会出错,有时是运算法则混乱,有时是数感不强,有时会犯一些经典的计算错误。比如期中考试后,我就发现日常的口算已经不足以帮助孩子提升计算能力了,计算强度不够。于是把口算改成了计算,每日三题,每天上课时做三道训练量大一些的题目,做完之后互相批改,并且批改的同学帮做错的同学讲清错误原因,这样可以同时让两个孩子共同成长。错误的题数还要进行登记,并且约定要错1练3,每错一道题目周末要训练三道类似的题目。这些题目的来源,是我根据学生的错误点手写整理出来的,里面有很多经典错误。

 

细致和全面思考的习惯:小J经常会看错数字,看错符号,不注意做题的细节。这种情况,在低年级做一些专注力训练效果会很好,但是现在六年级再做有些为难,只能以提醒甚至惩罚为主。因此经常告诫孩子们“千金难买回头看”,当你写完数据之后先不着急计算,对着信息看一下数字是否出错,符号是否写错。


(图片来自网络)


 




四个孩子,正好是四种不同个性孩子的代表。每一个不同类型的孩子都需要有不同的策略来帮助他们,这些教学策略其实都源于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育人观:

 

首先,我认为保护和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目标和追求,这是永远摆在第1位的观点,让孩子们觉得数学还是很有意思的。

 

第二,每一个孩子的特点不同,需要的帮助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什么,避免教学的一刀切。

 

第三,多观察孩子的表现,努力读懂孩子。这种观察不仅指观察上课的状态,作业的完成情况,还包括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主动靠近他们、和他们交流。只有读懂孩子的问题,才能改进教学,提供给孩子们更高效、更科学的学习策略。

 

第四,在育人的时候一定要寻找科学的理论支撑,多读一些专业书籍,如《思维是怎么形成的》《认知的天性》《刻意练习》等。科学的认知理论,可以反过来促进我们在教学上有更好的突破,并想出更好的策略。

 

第五,在教学中要运用一些现代技术,去发现技术能够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半学期过去了,个性化教学的效果显而易见。当然,问题仍然存在,比如如何让知识结构化。只有结构化,知识才能真正内化,这需要我更加深入地研究知识内容,研究孩子的思维特点,经过自已的理解加工,形成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我们不是知识的搬运工,我们是知识的加工者。

 


End

(本文作者  刘玉华)

往期经典回顾
痛点 ||刘玉华:挫折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挫折”
深度学习 || 刘玉华:学生成绩为什么不稳定?
学校治理 || 刘玉华:用“扫除道”的精神做教育
深度学习 ||刘玉华:寻找学生内驱力形成的原则学校治理 || 刘玉华:双向竞聘到底改变了什么?刘玉华:“责任心”不是空口号!怎样将“培养责任心”落地?
刘玉华:这样的事情也要“民主”吗?刘玉华:“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应该成为老师的必修课刘玉华:善用评价,撬动学校发展刘玉华:我们提倡这样的管理文化
刘玉华:善用评价,撬动学校发展
刘玉华:如何将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管理过程
刘玉华:解码未来课堂:让学习真实发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