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工作室】刘玉华:这样的事情也要“民主”吗?
案例:
有老师提出建议:下午大课间只做一遍足球操,但是上楼下楼就要十来分钟,很匆忙,到底有没有意义?能不能不上足球操?
学校一直提倡的是民主协商的文化氛围,而且有这样想法的老师还不是一个两个,因此把这个问题放在了全体教师例会“研究在线”板块中进行讨论。
当问题抛出后,体育老师作出回应:“不合适,因为我们是足球特色学校,足球操是其中必备的一条标准,而且国家规定孩子们要有一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所以我们的户外大课间时间加上上午一共必须给足一个小时,这也是孩子身体健康的保障。”
师A:“能不能把一天两次大课间集中在一起,就上午一个小时?下午则为普通的十分钟课间休息。”
马上有老师认为不合适,因为这1小时都放在上午,会导致上午段时间很紧,而下午孩子们又没有放松换脑的时间。
那到底怎么处理才是最合适的方式呢?
这时有老师建议:“要不把大课间的时间放在最后一节课后,所有孩子上完课,带着书包直接上操,运动完后直接回家!”
反对声音立马出现:“调整时间不合适,放学时间太紧张,来不及收拾和布置作业……”
有老师支招:“课前提前布置作业,而不是等到放学时才来布置。”
然而又有老师想到:“做完足球操后直接回家,足球怎么办?不能天天把足球带回家去呀,这样多麻烦!”
……
讨论了二十多分钟,老师们各有各的道理,一时争执不下,而且没有一种方案是大家都认同的比较完美的方案。那到底足球操放在什么时间呢?最后经过举手表决,同意放在下午放学前的人居多,因此便做了新的安排。
时间调整后,新的问题又出来了:球每天带回家不合适,于是每天班上留两三个同学负责用球筐把球送回去后再放学;另外,有的老师总觉得放学相关事宜还没处理完,因此做完操后,又把孩子带回教室去了。这样就导致总是不能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放学,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
这时一直在为老师们的想法做调整的体育组说话了:“老师们这是在给自已制造麻烦,改来改去,反而让自已更麻烦。我们之前的安排,已经是经过仔细思考了的。老师们一说不合适,学校就觉得要改,这样是不是太“民主”了?有时候专业的事就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判断……”
是啊,为什么这样的“小事”要进行讨论?尤其是有些讨论根本出不来结果。
首先,花这么长时间来讨论,其实就是一个民主协商和智慧生成的过程。当出现问题时,大家一起来商讨,才能让老师们知道学校所有的事都和我有关系,我们一起来决策,而不是被动执行。同时也是要在这样的商讨中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因为我们做事往往会陷入“非黑即白”的单一思维中,通过讨论,每个人都能听听他人的想法,例如有人赞同是因为什么,不赞同又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慢慢培养出人的同理心。虽然任何事都很难有十全十美的方案,但是可以通过这样的无障碍沟通,在尽量想全面的基础上,相互支撑和合作,把事情做到最好。
其次,体育老师觉得很受挫,因为明明我们能判断出老师们的想法不好,为什么还要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做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就如同我们的父母和孩子,父母知道哪种方法是最适合的,但是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只会反感,更叛逆。即使新的方案会有新的问题,但是因为大家都参与了讨论,所以都不会再抱怨,不会把责任归结到决策者的身上。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选择新的方案当时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只有让老师们充分思考和体验各种方案的利弊后,才更能体会到决策者的不易,才更愿意从内心真正认可学校的文化和做法。即使哪种方案都不完美,老师们也能用平常心来对待,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另外,从价值观上来判断,基于学校长远的发展来看,“让大家体验到这是我们共同的、民主协商的学校”,比“什么时间做操”更重要。
另外,从另一个层面来分析,我们发现如果信息沟通不对等,就容易造成对某项决策的否定。比如体育组知道,站在利于孩子的角度足球操必须要做,但其他老师却不一定都这么认为。因此做任何决策之前,都需要先说清目的和出发点,并提前征求想法,询问意见。这是为后面工作的正常进行做准备的。哪怕这样做对决策者来说很麻烦,很费时,但对于促进团队文化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工作室】刘玉华:“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应该成为老师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