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治理 || 刘玉华:用“扫除道”的精神做教育
用“扫除道”的精神做教育
北师大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执行校长 刘玉华
“扫除道”创始人是日本键山秀三郞,他通过日复一日在公司进行细致的卫生打扫工作,让公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境改善,产品合格率上升,员工责任意识更强,公司业绩不断上升。而其中“扫除道”精神适用于任何场域,如果用它的精神来做教育,也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教育的美好。
“扫除道”中环境的影响
学校设计了一整条长廊文化,上面是各式各样的涂鸦墙面,有的是黑板面,有的是白板面,有的是粘贴面。开学第一天,美术老师便带着部分学生挥毫泼墨,设计并绘制了一幅幅有趣好看的图画。有的用粉笔画成了一幅幅有创意的科幻画,有用白板笔画出了各类植物鲜活的样,还有的空间被布置成了一个个小展厅……校园里霎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吸引了大批孩子们观赏驻足,绘画的孩子也是自豪满满。
但同时我们心里也在打鼓,刚画好的作品,不会被“熊孩子们”随手就擦了、破坏掉了?他们该不会不分青红皂白,随便在哪个墙面上用笔信手涂鸦吧?必须要尽快给每个孩子讲规则,提醒大家爱惜同伴的作品,不要破坏,而且要用合适的绘画工具在合适的墙面上做画。但那几天,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机会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然而,我们忐忑的心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却慢慢又恢复了平静,因为一周过去了,在没有任何教育和提醒的情况下,孩子们每次只是停下脚步欣赏,伸手去破坏的人几乎没有,偶尔有一两个地方的粉笔印迹有擦除的痕迹也并不明显——“熊孩子”们的表现超出了我们的预估,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顽皮”。
为什么会有这样正面的现象发生呢?其实这是“破窗效应”的相反效应的体现,即整洁美好的环境能消减浮躁,让人的心灵得到静化,看到美好的事物会从心理喜欢,并产生爱护的情感。所以要想让校园里孩子们积极向上,减少破坏的行为,就要让校园的环境窗明几静,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也正是“扫除道”精神的体现!
“扫除道”中工具的力量
学校三楼走廊放置了一堆可作小凳使用的正方体,当时设计的理念是突破物体单一用途的界限。这些正方体方块,既可以当凳子,组合在一起也可以当书柜,同时还可以作为拼摆的玩具。那段时间,孩子们一下课便会跑过去,将它们组合成各种形状,每天过去,都会发现它们又被拼摆成新的造型。每每经过,一方面为设计的功用喝彩,另一方面又有了新的担忧:孩子们摆放的过程中,经常会把正方体摆到长廊中间,影响安全通行。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孩子们规则、写提示语等,都是教育的方法,但这时想到了“扫除道”中工具的力量——好的工具,能让事情事半功倍,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于是和后勤主任商量,在不影响安全行走的范围里用黄颜色的粘胶在地面拉出一个封闭的区域。这一条粘胶仿佛孙悟空金箍棒划出的保护圈,在没有任何语言和标识的提示下,摆放的正方体再也没有挪出过线外。因此工具、符号、标识都可以成为无声的教育力量,比起声嘶力竭的说教,物的影响力成了最好的教育方式。
其实在校园里还可以用很多类似的工具来影响孩子。比如贴在楼梯上表示靠右行的脚印,排队的直线,转弯的箭头……室外阅读区小凳摆放的位置也可以在地面贴一个点来确定。当我们打开思维,更多有意思的物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时候,让教育产生效应的主体就更加多元化了。
“扫除道”中精神的滋养
早上大雪如期而至,很多老师们自动拿着清雪工具,来到操场一起铲雪。有的扫,有的合作一起推。来得早的大孩子们也加入了铲雪的队伍,有的家长送学生看见了,也参与过来,不一会儿,一片一片的学生通行区域都被清理干净了。虽然手酸了,累得直喘气,但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喜悦感,共同合力完成一项艰巨任务的成就感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其实这种体验就是“扫除道”精神的精髓:一个乐于扫除的人都能成为谦虚的人,并在扫除的过程中孕育感动,萌生感恩,磨砺人的心性。经常认真扫除的人还能成为一个有心人,因为打扫中,需要关注每个细节、步骤的操作,有助于培养细腻的感知力,做事井然有序的能力。在我们日常真实的教育场景中,很少有老师会重视用扫除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认为“扫除”只是体力的表现,和育人关联不大。试想,孩子们每天能一起合作,认真细致地把教室、校园清扫得干干净净,学生的整理能力、细致做事的能力、合作能力不就得到提升了吗?
将“扫除道精神”外延扩大,便是要培养一个人专注去做一件事情的能力,因为专注便会动脑去思考,有了思考便会想办法改善,并获得发展。人看到了发展,便会有更大的内驱力。再用团队合作方式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人的发展便会呈几何指数增长。
“扫除道”中流程和标准的魅力
“扫除道”中打扫厕所分为三步,首先是准备沸水、专用洗涤剂和扫除工具;然后是移走里面的物品,特别注意厕所入口处铺垫脚毛巾;最后正式清扫,按固定的顺序进行,所有范围无一遗漏。在清扫的过程中还要尽量不让水流到地板上,避免水和垃圾混在一起。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里便会轻笑起来:难道打扫厕所是什么高精尖的科技项目吗?需要这些固定的流程和标准吗?谁还不会打扫厕所不成!
其实,流程和标准还真是我们育人的重要法宝。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每个孩子的语文书面上贴上了“预习七步曲”的流程图。1.读书第一遍,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并借助拼音拼读三遍;2.读书第二遍,把课文读正确,不漏字、不多字;3.读书第三遍,把课文读流利……所有流程清晰,环环相扣;标准具体适切,学生可达到。相信看到这样的流程图,每个孩子和家长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学习有章法,做事更高效,知道要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这就是流程和标准的魅力!像这样的流程和标准可以出现在教育的每一件小事上。比如下课可以有“下课四步曲”:1.人走椅回桌面净,弯腰捡垃圾;2.拿出要用的书和笔,准备充分心不急;3.下课喝水真有益,上完厕所把手洗;4.看看风景眼休息,不吵不闹玩游戏。这样的流程和标准,就是在帮助孩子们形成规则,学会如何做人,知道如何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当我们每个人心中装着无数个流程,日积月累就会成为附着在我们内心的素养,通过我们的言行,散发出教养的味道。所以做教育并不难,和孩子们一起梳理出合适的流程和标准吧!
“扫除道”看似不足为道,但它背后无不体现着心理效应、品格塑造等方面的科学原理。用“扫除道”的精神做教育,教育也必将被清扫成一片“坦途”。
(本文作者 刘玉华)
【我们工作室】刘玉华:“责任心”不是空口号! 怎样将“培养责任心”落地?
【我们工作室】刘玉华:“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应该成为老师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