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劳动教育的设计,可以升维了
学校的新劳动教育,是该做系统思考了。
过去的劳动教育,
有着浓浓的农耕文明特点,
以吃苦耐劳为目标;
今天的时代,
要求劳动教育去直面未来的生活;
国家政策要实现
“树德、增智、强体、育美”
综合育人价值……
学校究竟该怎么做?
劳动教育≠简单的体力劳动
学校的劳动教育
已经简化为上山种地,放学扫地,
被弱化,被异化得比较严重,
这可能是我们对传统育人目标理解太狭隘,
今天,是该拓宽它的边界了。
在江苏省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小学后山,
正进行着一场新型劳动教育实验。
这里有一坡近700平方米的梯田,
每年升入四年级的学生
会成为它的新“主人”,
进行一年一度的种植体验活动。
从整理土地到播种浇水、除草除虫,
直至收获,
学生会经历一次完整的种植过程。
农大实小的校长霍文轩说,
将孩子们赶进梯田里,
是希望他们在劳动中
发现问题、展开研究、
整合知识、解决问题,
做一些有思维含量的创造性劳动。
土地形状不规则,
该怎么合理分配到每个班级?
学生会根据测量数据,画出示意图,
请教数学老师——智慧“圈地”,
让学生认识到,
社会活动要有规则意识,
发生矛盾冲突,可以民主协商解决;
发现虫害怎么办?
学生们要请教科学老师和治虫专家,
选择危害最小的方法除虫;
一块土地投入和产出比不对称怎么办?
为保证最大的收益,
学生们要一边种植管理,一边核算成本。
南京农小的“学生自治梯田”,
将“德智体美新”从容收纳,
形成内涵丰富代际相传的劳动文化。
不着痕迹,让教育自然发生。
以劳增智
劳动,是催生智慧的土壤。
从中国古代传说的
“燧人取火”到“大禹治水”,
从西方科学史上的
“蒸汽机”到“电气革命”,
都是在劳动中不断的智慧叠加,
经一代代接棒人的深耕钻研,
最终形成稳健的科学与人文体系。
将科学探究融入劳动教育,
促进学生学科学习,
这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逻辑。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校的初一年级,
开展了“一日学农劳动”。
活动设置了15项体验内容,
如,体验挑重物的传统工具——扁担,
学生先学习使用扁担的方法,
掌握平衡能力,锻炼手臂力量;
如,在农家院砌墙活动中,
学生先了解“错缝搭接”的原则,
培养动手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还有独轮车运粮、摆米字、
捉泥鳅、田间一条龙、
大自然拼图、认五谷,
五谷画、植物盆栽……
学生在劳动中
不是使蛮力就能解决问题,
必须开动脑筋,
寻找最优方案,
团队协作共赢。
以劳育美
在《庖丁解牛》中,
宰牛这种重体力活儿,
壮汉干起来都非常耗力,
用坏几把刀也是常事,
但“庖丁”玩起来
却“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
其背后,
蕴藏着人生哲学和结构美学。
宋代欧阳修在《卖油翁》中
描述老人倒油,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明代魏学洢在《核舟记》中
赞誉雕刻者的文墨,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技亦灵怪”;
清代林嗣环在《口技》中说:
“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
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他们的生动记载,指向一个维度:
劳动,是孕育审美的过程。
劳动的最高境界,
就是审美的境界。
西方卓越的艺术家,
从希腊的米隆到法国的罗丹,
从达芬奇到贝多芬,
也在通过极限劳动追求审美。
贝多芬创作《命运交响曲》的时候,
恋人远走,耳朵失明,
他本人也走在死亡边缘,
但是他花了五年时间去推敲、酝酿,
终于完成惊世之作。
今天的我们,聆听《命运交响曲》,
依然能够体会到无与伦比的感动与震撼!
探寻劳动的教育美学意蕴,
在劳动中体会和谐的自由,
诗意的栖居。
河南省的郝堂小学,
开设了丰富的“劳动课程”,
其中有一个“茶文化”的主题——
在某些季节,
孩子们必须断断续续跟父母一起,
参与山茶的种植、施肥、
采摘、包装、沏泡全过程,
学习茶艺、茶道,
了解中国茶文化,
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
知悉祖祖辈辈的茶农,
从哪里来,向哪里去。
茶韵之流香,器韵之清雅;
君子之美德,人生之甘苦。
在郝堂小学,
劳动教育与生活方式、
审美情趣,诗意乡愁结合了。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的鞠玉翠教授说:
“劳动者,
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
劳动中获得自我确证。”
在艺术审美的金边镶嵌下,
劳动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达成某种艺术效果的手段。
劳动过程不再枯燥沉闷,
而是一种艺术享受过程。
劳动,劳动者和劳动对象融为一体。
以劳强体
劳动和体育,
是五育并举的前提与基始。
劳动者挥动手臂、
扬起铁锤或肩挑手提,
本身就包含了运动和健美的基本方式。
《吴越春秋》有一首“黄竹之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断竹、续竹,
说的是古人砍断竹子,制作工具;
飞土、逐肉,
说的是搓制泥丸,夹在竹中,用以打猎。
蒙太奇的极简八字,
描绘出古人狩猎的动态场景,
令人浮想联翩,
蓄势、疾行、瞄准、投掷……
劳动与创造,力量与健体在此融合了。
在美国有一所“奇葩”学校,
名叫深泉学院,
学校将“劳动”直接写进了校训,
学生平均每周要在农场进行
超过20小时的劳动,
要想成为深泉学院的学生,
首先得问问自己身体素质行不行。
深泉学院有200多头牛,
还有马、羊、猪、鸡等动物,
学生们必须和校工一起放牛、耕种,
并担任一项职务,
包括每天清早四点起床挤奶、
喂牲畜、驾拖拉机播种、搬木材、
挖水渠、放牧牛羊、宰杀牲畜、做饭……
经过两年高频的体质强化和体力训练,
深泉毕业生们才思敏捷、活力四射,
充满旺盛的精力和创造力,
随时准备着
用他们超凡的能力和不俗的信念,
去服务人类,去改变世界。
以劳育德
中国流传千年的寓言,
有着丰富的道德感召力: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愚公移山,女娲补天,鲧禹治水……
既是对英雄人物力挽狂澜,
拯救万民于水火的讴歌,
归根到底是对劳动人民德行的礼赞。
我们需要创设
一些震撼孩子们心灵的劳动体验,
渗透劳动公平和人文关怀的教育。
杭州市滨和小学
就有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滨滨、和和是学校饲养的两匹矮脚马,
个子小,性格温顺,
深受孩子们喜欢。
每到中午,
孩子们就会去照顾这两匹小马,
喂它们胡萝卜,带它们遛弯,
大家还通过义演、义卖来募集粮草。
不幸的是,后来小母马难产而死。
老师们决定在母亲节那天
举办一场小母马的告别会,
把这位伟大母亲的事,
告诉全校的孩子们……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五小学
刘大维老师,
每学期都会组织劳动教育,
其中一个
“今天,我是父母”主题活动很有意思。
事情源于一个学生,
他告诉刘大维,
他父亲每月能轻松挣到8000块钱。
但真相并非如此,
学生的父亲只是一名水泥搅拌工。
刘大维并没有批评这位同学,
而是给全班布置作业:
周末和父母或其他亲人干同样的活儿,
并用日记写出真实感受,
周一全班交流。
等到交流的时候,
有的同学收了一天的玉米,腰酸背痛;
有的同学搬了一天的板砖,体倦肢乏……
大家都真切感受到父母的不易。
先前“撒谎”的同学,
更是在分享时数度落泪,
从男孩成长到男人,
需要什么样的品性?
是坦诚,是担当,
是勤恳,是自信……
以劳育新
创新,
是21世纪人才发展的关键特征。
一个具有创新素养的个体,
能够利用相关信息和资源,
产生新颖有价值的
观点、方案、产品成果。
而各种创新实践,
需要我们投入到劳动中去。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
学生张星罡,在“新冠疫情”期间,
通过云上课堂,
学习了劳动教育拓展课程“地球上的水”后,
利用饮料瓶、塑料管等材料,
设计制作了一个简易净水器。
张星罡的手动能力和创新习惯
与学校的课程创新密切关联。
在促进学科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方面,
老师们进行了很多尝试。
比如讲到三国时期的翻车、
隋唐的筒车、宋代的水转翻车,
历史老师便将它们与木工工艺教学联系,
让学生在操作中解决问题,创造思考……
劳动教育是全人的教育
劳动教育,应该是全人的教育。
在后疫情时代,
在新劳动时代,
学校和家庭,
都应该高位面对、精心设计。
当我们围绕“德智体美新”不断拓宽,
劳动教育就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
劳动教育,
应该培养孩子成为大胆而又小心、
开朗而又恬静、
快活而又谦恭、
温和而又强悍、
善于用功而又善于玩耍的人。
这样的人,
他既能挑粪桶又能弹钢琴,
既能大扫除又能作插花,
既能缝抹布也能裁绸缎,
既能掏臭水沟又能奏交响乐,
既能劈柴又能画画,
既能打算盘又能翻经卷,
既能写论文又能养肥猪,
既能西装革履出席新品发布,
又能穿工作服在田间割草。
学校的新劳动教育,
是该做系统思考了。
正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王江松所说:
我们应该在各年级段设置劳育课程,
制定劳育大纲,编写劳育教材,
对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
班务劳动、校务劳动、
公益劳动、简单生产劳动、
技术性劳动和工艺劳动进行系统整合。
我们应该设置专门教室或场所,
配置相关设备,
在企业或工作场所
设立实践教学基地。
我们应该有劳育管理和评估部门,
跟踪考评劳育效果,
考评学生基本劳动常识的知晓度、
劳动情感的认同度、
劳动意志和信念的内化度,
还有劳动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
五一劳动节来临,
祝所有老师和家长,
您精心设计的劳动课程,
能够让孩子们眼前一亮,
踊跃参与,积极回响,
从中获得面对困难的勇气,
拥有穿越风雨冲破黑暗的力量。
您用心引导的思想启蒙,
能够让孩子们心中一颤,
通透澄明,全面成长,
建立与天地间的心灵交换,
激发他们创造未来的全部可能。
作者丨琬琰
策划丨屈腾龙
责编 | 田佩
本文为新校长原创策划,转载请联系授权。
2594889720@qq.com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